吉利隐现成长烦恼:李书福再坐前台



 

 

 

 

 

 

  李书福CFP

  本报记者 俞凌琳 上海报道

  “李书福现在在忙什么?”从吉利人嘴里得到的答案是“新的人事布局完成后,李书福已经亲自分管吉利的销售公司了”。

  根据记者最近得到的消息,由于上半年销售状况不佳,吉利已经调低了今年的销售目标:由年初制订的29万辆调整到目前的18万辆,已经低于去年19万辆的实际销售。“调整计划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吉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前四个月吉利只完成预定计划的20%。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统计数据显示,吉利远景5月份销售3655辆,加上今年前四个月销售的2350辆,前5月销售仅6000辆左右。而这些还都是批发数,不包括经销商处的库存。

  迫不得已人事调整

  李书福亲政的信号半年前就已经出现。2007年1月1日,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成为吉利上海基地。2月份,吉利集团负责销售的副总裁刘金良“空降”上海华普担任总经理和帝华公司筹备组长、吉利上海基地经管会负责人。

  华普汽车董事长徐刚任吉利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继续担任上海华普汽车公司董事长,上海华普汽车原总经理罗明端将负责吉利位于广西的混合动力汽车项目。而吉利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由来自台州经委的毛勇担任。

  按照当时吉利的官方说法,徐刚仍然是吉利集团的“第二把手”,担任吉利副董事长分管上海基地,上海六个责任中心的决策都需经徐刚签字,方能上报集团。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是,在这次结构性调整中,来自吉利投资公司的财务总监周强,替换了华普原来的财务总监。周强的工作是分管上海华普六个利润责任中心的财务工作,由吉利集团垂直领导。

  并且吉利六个利润责任中心的总经理,都是经管会的成员,按照吉利的规定,经管会成员可以直接向总经理汇报。

  这还只是李书福整顿的开始。为了促使吉利的成功转型,之前吉利花巨资打造的吉利方程式、华普赛车队今年以来更是频繁进行一些高端的公关活动。

  年初,吉利举行了声势浩大的360万元全球征集商标的活动,5月18日针对搭载吉利CVVT发动机的远景,吉利又举行了全球同步上市的活动;5月27日吉利又举行了金刚怠速噪音挑战赛。

 吉利隐现成长烦恼:李书福再坐前台

  目前吉利新闻公关部还有十几人专职写稿,每天给全国各大大小小的报纸、网站发送关于吉利的宣传稿。吉利内部人士透露,“公关宣传也是董事长亲自抓的,他非常重视这一点。”

  子公司高管全面调整,自己重新陷进具体事务中来,显然李书福对吉利近年来的发展现状不满意,希望加快提升吉利的品牌形象。

  高速扩张的代价

  有人认为,年初伤筋动骨的人事调整,一定程度上只是李书福对多年高速扩张的一次修正,吉利的结构和管理瓶颈实际上已经到来。

  自1996年开始进入汽车制造业后,吉利用了10年时间从一个年产销2000辆的小厂,成为目前在全国拥有3个制造基地、两个品牌、年产销近20万辆的香港上市公司。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汽车行业,吉利是国内销售量前10位中惟一的民营企业。

  创业初期,李书福完全依靠自己和一帮小兄弟打拼。随着规模不断扩大,资金和人才的压力已经成为困扰李书福的两大问题。

  42岁的徐刚辞去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的职务,放弃了省财政厅党组成员的身份,被李书福请到了吉利集团CEO的位置上。

  徐刚在金融界广有人脉,在徐刚的运作下,多家银行高达几十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让吉利基本上消除了后顾之忧。2004年初,吉利又通过借壳实现香港上市,吉利随后进入了扩张的高潮期。

  吉利的高速发展随后也给李书福带来了新的隐患。“吉利最大的问题是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所以在各个阶段发展缺乏整体性。”一位长期观察吉利的业内人士认为。

  事实上徐刚接任吉利集团CEO以后,李书福一度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考虑重大战略性问题和董事会对企业的年中、年度经营管理决策上来;经管会负责人、总经理则负责董事会决议的具体实施和经营管理项目的决策,全面负责从研发、制造到销售诸多环节的推进、执行和落实。

  但是由于吉利旗下的实体过多,又没有统一规划和有效整合,李书福放手后,吉利的经营效率并不高。以研发为例:

  去年年底以来,华晨研发总裁赵福全、奇瑞研究院副院长齐国俊,以及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梁贺年、力帆研究院院长王德伦等相继加盟吉利。赵福全目前担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负责研发和战略规划,祁国俊现任上海华普研究院院长,王德伦担任吉利汽车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吉利的制造体系建设,而梁贺年目前担任吉利济南研究院院长一职。

  吉利现在拥有济南(开放式)、吉利(综合)、华普(针对英伦帝华和新能源)三个研究院,另外还参与了浙江大学的研究院建设。一个年销量不到20万的汽车企业有如此多的研究院,在国内甚至全球汽车业都不多见。

  而参观过吉利的人士认为,目前这些研究院没有形成合力,一定程度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过半产能放空

  吉利的瓶颈危机因扩张而起,但是李书福已经难以停下高速转动的车轮———不做大规模吉利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业立足,李书福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

  吉利现有4个生产基地:台州临海、台州路桥、宁波北仑和上海(华普),年产能为40万辆,按照吉利新的18万辆生产计划,这些产能已经绰绰有余。

  除了原来的兰州、湘潭、成都、慈溪等基地外,最近李书福又到贵阳、河北开辟新基地,吉利未来能有多少产品来填充这些产能庞大的生产线值得担忧。吉利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吉利其他的新基地现在还没有一个发挥了产能的作用,湘谭基地开工至今仅试装了200辆车。

  对于在产能充裕的情况下,还进行新基地扩张的做法,李书福对外的统一口径是,这是为了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减少物流,集中研发,降低成本”的基本思路。

  现阶段吉利面临的最大缺失是,当别的企业频繁推出新车型的时候,吉利却没有新车上市,而目前销售的主力仍然是一些相对老化的产品。这也是迫使吉利修改今年销售计划的原因。

  规模和资金的悖论

  为了压缩成本和提高生产规模,吉利不得不拼命扩张,提升研发能力,而为了扩张产能和提升研发水平,李书福必须四处筹钱;但是过度扩张后,品牌、管理以及其他配套资源难以跟上,进而影响销售,导致新基地产能放空,反而加剧了成本压力。

  “为什么吉利在没有新车、产能绰绰有余的前提下还不停开发新基地呢?

  目前吉利在香港的上市公司,并没有因为扩大投资而利润减少,因而上市公司并非筹建新基地的重要融资来源。

  “吉利的发展路径就是通过到各地投资,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再将土地等资源,作为融资的资本,获得这些资本后再去发展实业。”有知情人士透露,这也是吉利敢于大规模投资的原因。

  但这种操作模式毕竟有很大的风险———吉利的这些基地闲置着,产品跟不上,销售不增反减。据吉利内部人士透露,李书福对此非常着急,分管销售公司后,李书福正在酝酿销售公司的再次改革。

  知情人士透露,吉利销售公司正在由原先的分品牌销售,重新回归到合并销售。但这种改变,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拯救吉利并无实质性作用。如何渡过现阶段的难关,李书福的心情恐怕不比10年前杀入汽车业轻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913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样本:李书福之谋

  在订好机票,准备赴瑞典就收购沃尔沃进行最后的签约仪式之际,李书福的神情越来越凝重,这种凝重带来的是吉利集团管理层的严肃。一切准备就绪,只待签字。“现在想起来真觉得奇怪。”吉利集团董事安聪慧告诉本刊记者,“大家当时竟然没

时代潮人:李书福

 毋庸置疑,李书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即便用传奇人物这样的词来形容他也一点不过分。作为国内汽车业N强中唯一的民营企业,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无疑为李书福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在人们还在为买合资车还是国产车争论不休的时

李书福: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战略选择

系列专题:吉利收购沃尔沃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第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此次会议。以下为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发言。  

李书福:吉利造车三部曲

 口述历史:李书福  地点:浙江杭州吉利集团总部  时间6月24日  采访人:李安定  1 开创中国家庭轿车最低价位  李安定:2002年底,吉利获得轿车的准生证,对中国车市的最大冲击就是价格。当时国内轿车市场上经济型轿车的价格

声明:《吉利隐现成长烦恼:李书福再坐前台》为网友断舍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