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惟一的互联网明星



  在2007年的中国互联网世界,马云几乎成了“惟一的明星”。 

  今年,互联网的光芒明显被狂热的股市和楼市所掩盖,那些动辄上千亿元的市值以及上百亿元的财富身价,让IT精英们有点失落。不过,起得晚却赶上了一个好集市的人也有,他就是阿里巴巴的马云,他的公司今年11月在香港上市,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一 

  马云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试水者之一,他之所以没有成为著名的“先烈”,是因为他之前的“试错”都不够惊天动地。 

  一个很少被人关注的事实是,那些最早在中国从事互联网事业的人一开始都把赌注压在电子商务上,他们认为,第一批有能力使用和“消费”互联网的应该是企业用户。 

  这显然是一条歧路。 

  1995年3月,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博士田溯宁把他在美国创办的亚信公司搬到了中国,并与国家科委合作在国内介绍Internet。田溯宁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对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遇,他争取到了包括道·琼斯在内的2000多个美国信息服务商作为用户,同时也想在中国发展数千乃至上万个商业用户。 

  但很快,他发现做不下去,第一个原因是中国消费者对Internet毫无认知,第二个原因是技术根本无法实现。亚信购买了第一套网络设备,制定了在Internet上传输中文的IETF标准,当时在北京、上海使用的网络路由器总共加起来只有32个拨号端口,一个端口大约能支持10到20个用户,这意味着亚信建成的网络最多能够支持500个用户。 

  这年深冬,33岁的张树新在北京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树起了一块巨大的招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就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个著名公司瀛海威。张树新当时也把目标用户定位为企业和政府,她推出了为企业设计网站的服务,还想做城市网站,推出过“网络中国”的项目。 

  1996年,归国创业的张朝阳做的第一个网站也是“中国商务网”,后来他发现此路不通,很快转向做“雅虎的中国版”搜狐网。 

  也是在这一年的4月,在杭州,31岁大学外语教师马云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它自称是第一家网上中文商业信息站点。跟田溯宁、张树新等人的想法几乎一样,马云也想要创造一个面向企业服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他当时想到的赚钱模式是鼓动企业把自己的商业信息挂到网上。 

  比留洋归来的田博士要本土一点的是,他把Internet直接翻译成了一个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网,在一次外出游说时,有人警惕地问他,“你说的因特乃特,跟《国际歌》里的英特耐雄奈尔有什么关系吗?” 

  为了鼓动别人参与他的事业,马云拿大家熟知的比尔·盖茨来说事,他说,“比尔·盖茨说了,因特乃特网将改变人类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后,他承认,“这其实不是他说的,是我说的。1995年全国刚刚知道Internet,但是马云我说的话没有人相信。其实,95年的时候比尔·盖茨是反对Internet的。” 

  二 

  在1999年之前,马云在互联网业界微不足道,那是门户称雄的年代。这1年1月,有媒体评选了当时国内的十大商业网站,分别是新浪、163电子邮局、搜狐、网易、国中网、人民日报网站、上海热线、ChinaByte、首都在线和Yahoo雅虎中国。从当选网站的类型可见,都是新闻和资讯类的门户网站,它们几乎都没有盈利模式,评选机构的标准是,“访问量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内容,然后是美观。” 

  在当时的互联网世界,有两个成长的方向。其一就是以新浪、网易和搜狐为代表的、炙手可热的“门户”一族,他们的潜在价值已经被显赫地放大,另外就是电子商务一族,这些人的努力在当时显得非常的另类和可笑。在这群人中,除了刘波、宋如华等庄家想靠网上书店和电子商务概念在股市上大圈其钱之外,还真有另一些默默无闻的人真枪实刀地干了起来。 

  这年开春,已经在互联网世界里“流浪”了好一阵子的马云终于走到了正确的道路上。在国家外经贸部搞了一年网站却无一事成的他决定回到杭州重新创业。他创办了一家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站阿里巴巴,在给新创办网站设计定位时,他用了一个看上去有点土气的概念——“中国网上最大的专业市场”,浙江在当时有“市场大省”的美誉,马云的定位显然是想贴着这股力量走。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应该是他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就在他以区区50万元开办网站的时候,北京的郭凡生已经成立了慧聪研究院,还正在跟IDG洽谈引入风险投资的事宜。如今,阿里巴巴与慧聪在电子商务市场上的份额相差甚巨,各种原因中,地缘的远近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 

  阿里巴巴在浙江之所以如鱼得水,是因为这里有中国最庞大的从事外贸业务的中小企业集群。购销资讯的匡缺、产购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国际业务和转口贸易的成本偏高、中介过多,都是一些十分实际的公司难题,阿里巴巴的出现显然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浙江商人向来以精明著称,当互联网能够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利益和效率的时候,没有人会拒绝这个新事物。 

  马云的新公司创办在杭州城郊的家里。公司成立的那一天,墙壁突然渗水了,他对大家说,我出去找点材料。过一会儿,他抱了一大卷旧报纸回来,然后大家一起把它们贴在墙上,就这样开始了公司的第一天。 

  阿里巴巴的注册资本是50万元,当时总共18个人,包括马云和他的太太,每人的月薪是500元。马云对全体员工发表开业演讲,“我们要办的是一家BtoB的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三个。”马云的演讲很能煽动人,“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的公司。” 

  大家一边鼓掌,一边想,“反正能不能活到80年,我们可能谁也看不到。” 

  “第二,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大家鼓掌,在这一点上谁也没有疑问。 

  “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犯嘀咕,“这个目标太具体化了,就凭我们这几杆枪?” 

  马云后来对我说,他搞电子商务,从那一天起就铁了心。 

  连马云自己也没有料到的是,阿里巴巴上线不到半年,就被美国《福布斯》杂志瞄上了。根据在线监测显示,这家不知名的中国网站竟是当时全球最活跃的电子商务网站。《福布斯》派出记者追踪寻到杭州,终于在那个叫湖畔花园的住宅小区里找到了这间小公司。 

  2000年7月,这家权威的财经杂志第一次选用中国企业家做为封面人物,个头瘦削的马云穿着一件超大的蓝花格子衬衫,卷着袖子握着拳,一脸阳光地朝世界欢笑——他的这件不合身的衬衫也是拍照当天向人借来的。阿里巴巴被评为全球最佳B2B站点,名列综合类第一名。 

  下转35版 

  上接34版 

  《福布斯》介绍说,“阿里巴巴自1999年3月10日成立以来,已汇聚了全球25万商人会员。每天新增会员数达到1400人,新增供求信息超过2000条,是全球领先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 

  三 

  真正成就马云的,其实就是“中国制造”。后者之勃兴,始于1998年,而在2003年前后达到第一个高峰,沿着这条轨迹考察阿里巴巴的壮大,是一条合理而有趣的路径。 

  2001年,全球互联网遭受纳斯达克股灾,那些意气风发的IT英雄们遇到他们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道大寒流。当时看上去麻烦最大的是网易,丁磊当年亏掉2亿元,网易股价跌到低谷。 

  马云没有像丁磊那样的风光过,不过,阿里巴巴在那一年也是焦头烂额。此前,美国著名投行高盛和由传奇的日本投资人孙正义领导的软银公司已经先后对阿里巴巴投资2500万美元,腰缠万金的马云把总部迁到了上海,还同时在美国、英国、日本和香港分设子公司,他提出要设立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司架构,把“红旗插遍全世界”。 

  2000年9月,他还在杭州举办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次行业峰会“西湖论剑”,当时的互联网界英豪辈出,谁也不服气谁,从来没有人能够把他们招在一起开个会。马云知道靠自己的声望遍发英雄贴没有几个人会来,于是,他巧妙地请来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亲自坐坛,王峻涛、王志东和丁磊都是十足痴迷的金庸“粉丝”,竟纷纷应允与会,这很是让东道主马云过足一把“盟主”瘾头。 

  可是,随着互联网寒流的袭来,马云的全球化布局显得大而不当,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没有找到,烧掉的钱却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刻,马云好象突然醒了过来,他迅速做出回归中国和回归浙江的战略,相继关闭境外公司,遣散外籍员工,把总部又迁回到了家乡杭州。 

  当时,很多人劝他像丁磊一样转型。当时阿里巴巴的网商用户已经超过400万家,无论是做短信和网络游戏都很有条件。可是,马云却还是铁了心要在电子商务里一条路走到黑。 

  日后,走出危机的马云用一贯的戏谑口吻说,“2001年以前,我们能生存下来的首要原因是我对于技术一无所知。”其实他的成功证明了一条商业铁律,那就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抵抗诱惑的结果。” 

  2001年冬天,他飞赴日本东京向孙正义汇报公司情况。那些日子,孙正义正处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他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投资家,在过去几年里投资了全球150家互联网公司,软银公司所持上市互联网公司股份曾经占全球股市市值的8%,孙正义一度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了全球首富,而此刻他的资产已经缩水95%,投资的上百家互联网公司乱成了一团,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那天,前来汇报的各国CEO愁眉苦脸地一个接一个地进去出来,轮到马云了,当他简短地讲完阿里巴巴的境况后,孙正义幽幽地说,“今天前来汇报的CEO,所说的话都与我当年投资他们时说的不一样了,只有你还在说当年说过的话。” 

  回到杭州后,马云对外界宣布,明年阿里巴巴将赚钱,媒体问,盈利目标是多少?他爽快地答,一块钱。 

  2003年,以网易的咸鱼翻身为标志,互联网经济在经历了2年多的沉寂之后,重又回到了井喷的时代,新浪、搜狐相继实现盈利。一些在日后将主宰中国网络经济的重要力量也在此刻雏形初现。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对于阿里巴巴来说,2003年春季那场举国惊恐的SARS非典事件却成了一次奇异的考验。阿里巴巴一位参加广交会的女员工被发现有感染非典的嫌疑,全公司500多名员工立刻被宣布 “居家隔离”,公司的正常运作被全部打断,大家只能在家里上网工作。4年后,马云仍然心有余悸地认为,“我觉得非典期间是我们最大的挑战。” 

  不过,出乎他意料的是,非典竟是中国电子商务猛然觉醒的转折点。由于正常的商务往来和会展交易被彻底打断,很多企业只能靠互联网来维持联系和寻找商机,阿里巴巴的流量大增。上一年,马云设想出了一个有偿服务的“诚信通”业务,推出之后一直没有起色,业务部门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一周也只能签回几单合同,非典之后,情况顿时大有改观。在亏损暗道里苦苦摸索的阿里巴巴突然看到了山洞那头的刺眼光亮。 

  接下来的马云让自己变成了一个传奇。2004年,马云创办从事CtoC业务的淘宝网,在两年时间内战胜全球最大的同业公司Ebay易趣,取得了75%的市场份额。为了解决网络支付的信用难题,马云还创造性地发明出了一种叫做“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它以阿里巴巴为交易的担保中介,从而解决了资金欺诈的问题,也让自己间接地进入了金融服务领域。2005年,阿里巴巴还成为陷入困境的雅虎中国的实际控制人,尽管直到今天,他还没有找到救活它的办法,不过,却没有人敢预测他的失利。 

  今天的阿里巴巴看上去是一个体系庞大而面目不清的帝国。 

  马云是一个多元的人,他的英文好到可以用它来思考问题,而在公司的战略设定上最彻底的中国化。他为阿里巴巴设计的每一个模块都很实际、很有效率感,但在愿景上则十分的理想化。 

  在很多时候马云像一个沉浸在幻想中的孩子,像一个无法自拔的造梦者,他坚信自己将完成一件很伟大的事业,但是他到今天还不能清晰地将之描述出来。因此当很多媒体人喋喋不休地描写 “阿里巴巴是什么”的时候,他便会挑衅地说,“你们确定自己知道吗?告诉你们,其实连我也不知道。”他甚至宣称,“能说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就认为他们不是我的对手。”在某种意义上,他一直在公众和公司内部酿造着这种 “不确定文化”,他逼着自己和大家一起去寻找。 

  事实上,所有的突破都是从困惑开始的。当马云坐在离我一米远的地方说这些话时,我从他的小眼睛里看出,他真的是不知道。这种“不知道”让他很兴奋,因为在“知道——不知道——知道”之间活跃着太多的灵感、机遇和可能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人最宝贵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比任何方法论都重要”。而有人问当世天才霍金:“人类下一个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霍金答:“它将是某种不可预料的东西,将非常奇异地到来,世界就是这样进展的,它是由想象力的跳跃组成的。” 

  这些话用在互联网、阿里巴巴和马云身上都非常的合适。这个小个子、相貌奇异的中国人似乎是从想象力王国蹦出来的,他每每手舞足蹈,话语跳跃,做一些让你预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情。 

  看到马云,你不得不承认,世界真的是属于那些有想象力的人的。 

  四 

  今年,马云宣布把已经实现盈利的电子商务项目拿出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马云显然选中了公司上市最为合算的时候。股市的结构性泡沫意味着公司股价的普遍高估,而阿里巴巴同时具有中国和互联网两大概念,在此时筹资,无疑会占到相当大的便宜。 

  尽管如此,阿里巴巴上市的火爆景象还是让人吃惊。对于投资者来说,它最大的魅力是无穷的想象空间。阿里巴巴的股票遭到“哄抢”,台湾最大企业鸿海的郭台铭、美国思科的钱伯斯等都成为第一批投资人,在国际配售部分,阿里巴巴获得了1800亿美元的认购,相当于186倍的超额认购,在散户公开认购部分,冻结资金4500亿港元,超额认购逾259倍,打破了港股发行的历史纪录。 

  其疯狂景象连《经济学人》杂志都开始提问:“阿里巴巴是否中国.Com的泡沫?”在10月底的一则报道中,这家英国杂志认为,“该公司最大的财富也许是他的创始人马云,马云在公众眼中是个有魅力善言辞并懂得利用媒体的人。他拥有大胆的想法,怀有巨大的市场目标,以及对商业的敏感,这都使他吸引了人们众多的眼球。”根据它的计算,如果阿里巴巴的融资目标实现,该公司的市值将达到90亿美金,相当于其每年利润的100倍。 

  而出乎《经济学人》预料的是,狂热比它想象的还要大得多。11月6日,阿里巴巴挂牌上市,当日收盘较发行价上涨192%,创港股今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市值达1996亿港元,竟相当于三大门户网站、盛大和携程五者市值之和,一跃成为中国互联网业首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公司。公司的市盈率达到惊人的300倍,如果以2006年的业绩来比较,市盈率则近1000倍。阿里巴巴的市盈率之高超出所有专家的预测,同期市盈率比较,Google为43倍,Ebay为23倍,百度为104倍,腾讯为74倍,新浪为33倍,网易为15倍。 

  在全球互联网公司中,阿里巴巴的市值排在google、eBay、雅虎、亚马逊之后,位列第五,前四者的市值依次为2220亿、474亿、418亿和357亿美元。 

  马云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领导者,他在上市当日的高管会议上宣布,三年内,我们要做市值1000亿美元的公司,成为全球前三大互联网公司。一位参会的高管说:“我当时就蒙了。”不过,回忆8年前他在那间漏水的杭州城郊住宅房里的宣示,谁敢说这位小个子的前英语教师不会在未来创造新的神话? 

  阿里巴巴在香港的高调上市,为2007年的中国互联网世界涂下一道最浓烈的色彩,它似乎宣告了一个新的“应用之年”的到来。 

  在过去的15年里,互联网在中国从无到有,肆意成长,终于自成一体,并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每一个细胞。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在这个世界里,本土企业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击败了各自的国际对手,这在其他行业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完胜景象。甚至连Google这样的公司都无法幸免,它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竞争对手百度的一半。 

  另外一个很奇异的事实是,凡是被国际公司收购的企业都前景堪忧,搜索领域的3721被雅虎收购后不复存在,BtoC领域的卓越被亚马逊收购后一度陷入低迷,CtoC领域的易趣则在被Ebay收购后遭到淘宝的重击。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岁月中,如果中国要诞生世界级的伟大公司、出现取得世界性声誉的中国企业家,互联网也许是仅有的领域之一。 

  一个现代国家的商业声誉和传统往往来自于若干个伟大的公司,譬如美孚石油、通用、微软之于美国,松下、索尼之于日本、三星之于今日的韩国,再譬如宜家、菲力普、皇家壳牌之于瑞典和荷兰,这些公司的表现和商业品质最终构成了他们各自国家的商业象征和话语能力。 

 马云:惟一的互联网明星

  十年、二十年后,谁将成为中国商业力量的代表,是已经有了二十年历史的联想、海尔、华为,是有国家资本背景的中国石油(30.96,-0.43,-1.37%,股票吧)、中国移动、还是年轻而豪情万丈的新浪、盛大、阿里巴巴?至少在今天看来,在这场角逐中,马云的位次和后劲似乎不错。 

  1995年,当杨致远在斯坦福的车库里捣鼓出雅虎时——那时候,马云还在折腾“中国黄页”,《商业周刊》把他的照片放到了封面,他对记者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互联网是一个不需要经验的产业。” 

  今天看来,这句话从互联网程序开发的角度来看是真理,但是从互联网的应用角度来看,却可能是错的。因为,互联网的应用价值往往是从传统产业和经验中萌发出来的。在这方面,作为杨致远最亲密的中国朋友,马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有时候,愿意将这两个人进行比较。2005年,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我看来,如果说杨致远是互联网领域里第一个世界级的华人企业家,那么马云就可能是下一个。杨致远是商业的天才,他发现了互联网搜索的价值,而马云则是天才的商人,他把一团让人手足无措的乱麻织成了一匹锦绣。” 

  两年多后,这段文字好象越来越接近事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8879.html

更多阅读

新首富马云:创业者眼中的偶像,精英们心中的罪人?

2014年9月大事件:中国盈利最多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靠电子商务平台/无边界的虚拟网络商业地产经营者(淘宝/天猫)以及互联网金融(支付宝),一举以超前首富(大连王健林,现实世界的商业地产经营者)两倍的财富晋升中国(内地)新首富,典型的

马云:阿里巴巴的淘宝上不卖鱼翅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9(第八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9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商业文明的中国路径”。新浪财经视频直播此次会议。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在演讲中表示,在知道鱼翅是怎么得来之后,阿里巴巴的

马云:消费模式的改造者

现在,他个人的追求成了——“影响别人”   本刊记者 邹高 发自上海   几个月前,一封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写给员工的内部邮件在网上曝光。在这封题为《冬天的使命》的信件中,马云声称,已拥有“一定的抗击打能力”的阿里巴

马云:阿里巴巴的成功是一个生态链的成功

马云   阿里巴巴今天最大的骄傲是什么?很多人说我们上市了成功了,谁成为中国首富、亚洲首富,其实我们骄傲的是让几千个人成为百万富翁,我们让几十万家的企业赚到钱,我们让上百万的创业者成功。这就是一个生态的成功   在阿里巴巴

声明:《马云:惟一的互联网明星》为网友璃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