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聚光科技每年从莱丽斯鞋业的利润中拿出两三千万元,来支持在LED上的二次创业,足足养了新产业3年。
天壤之别
浙江聚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吴祖通站在玻璃门前输入密码,门应声而开,跟着他进入准备间,披上如同白大褂般的防静电工作服,套上防尘鞋套,才能进得生产区域。长长的甬道,刷得雪白的墙壁上是一扇扇往远处延伸的大窗,窗玻璃呈现出一种深不见底的暗色。在这样一个密闭空间里,整个人仿佛进入了科幻电影里的太空舱。
吴祖通介绍道:“这些窗玻璃都是双层的,为了防止静电。”凑近看才知道里面排着一排大机器,还没有开工,因为今天的生产安排不算多,用人工完全可以对付。这是自动固晶区。再往里走是封胶区,12名技术工人围成一桌,全都穿着防静电服,一个已封装好如同雨花石般嫩黄色的LED芯片在他们手上传一圈后就完成了固晶、检测等工序。整个楼层的工作人员并不多,环境显得空旷而安静。
这家位于温州、2006年才成立的生产LED照明设备的科技型企业,总人数只有100人左右,技术工人35名左右,而其中工程师就有25人。
“莱丽斯的很多人也想过来,但我们都没有同意。”吴祖通说的“莱丽斯”是聚光科技董事长诸建平最早开始做的产业,莱丽斯鞋业有限公司,现在交给了他的太太以及家族中侄甥辈管理。吴祖通说那里的生活环境和聚光科技有天壤之别,生产车间里比较拥挤嘈杂,弥漫着皮革味与胶水味。人员素质也不能同日而语,即使公司想为他们改善一下条件,新安装上去的设备不出几天就会损坏。
多年前温州做皮鞋的老板曾给人留下一个带着粗粗的金项链、说话-爱华网-粗声粗气的印象。吴祖通说这也是客观情况所致,因为在那样一种氛围里要管教住不听话的人,不得不摆出怒目厉喝的气场。而他跟了4年多的诸建平却从来不是这种形象。
华丽转身
对诸建平的采访是在电磁炉上咕嘟咕嘟的开水声与蒸汽中开始。他西装革履,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坐在功夫茶的案几后面,有点像风度翩翩的古人坐而论道。
话题从皮鞋直到LED,原本以为诸建平是对做鞋并不热爱才转行的,没想到谈起早年在制鞋行业的创业经历时,他整个人从背靠椅子的松弛状态变成躬身向前,双臂扶在案上,凑近你,双目直视仿佛要看到你的眼底。“我还是热爱做皮鞋这一行的。”诸建平后来说。
和其他很多皮鞋老板不同,诸建平是学机械设计起家的,创业之前他在温州一家机械集体企业8年,从基层的学徒做到高层。对机械与技术的痴迷,使他即使在自己的鞋厂也更多负责的是技术开发与设备改造。“任何产业都离不开机械。”在诸建平眼里,尽管鞋子与LED隔行如隔山,但它们在机械方面仍有相通之处。|!---page split---|
莱丽斯的皮鞋做的是出口,因此诸建平也很早就接触到国外一些新奇的产品。2001年的时候他就开始琢磨怎么引进这些新产品,只不过当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其实就是一种“转型升级”。当年的外贸一片红火,但诸建平已经看到只做鞋子不是长久之计。
皮鞋的更新换代太快,一年四季都要开发新的样式;做鞋子的手艺是要像练功夫一样练出来的,但培养出一名技术熟练的工人,立马就有同行过来挖人;最关键的是市场控制在外国人手里,莱丽斯的贴牌生产利润比较微薄,如果你不做自然会有一大堆竞争对手来接这个单子。
于是到了2005年,转行开始了。家庭因素促使诸建平下定了最后决心。诸建平有一子一女,女儿29岁、儿子27岁,他决定用自己事业道路上的最后一搏,开创更广阔的天地。
以老养新
诸建平为了这个重大转变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虽然获得了子女的全力支持,但却没有通过当时在莱丽斯做财务的太太这一关,不过三票对一票最终还是通过“决议”。妻子的理由很简单:心里没底,担心基础不够用。“当时我们想,造出来的LED能亮就开卖,如果万一失败就回去做鞋。”诸建平说。
太太掌管了莱丽斯,而莱丽斯持有聚光科技65%的股份,太太实际上是丈夫的大股东,但却要从莱丽斯的利润中每年拿出两三千万元的资金来支持在LED上的二次创业,甚至连aihuau.com现在聚光科技生产办公的场所也是由莱丽斯的老厂区改造而来。“那时候我们预计养一年,聚光科技就能自己独立运转,第二年产生效益。”但转行的难度显然被低估了,因为从实验室到流水线,产业化的技术问题并没有被完全解决。于是做鞋的老产业足足养了LED的新产业3年,前前后后投入7000多万元。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诸建平对那3年所面临的压力避重就轻,只是说自己是以一种非常低调的态度去转型,外界几乎没有人知道,直到做了一年多之后才被当地政府当作典型透露出来。但据吴祖通讲,那几年,诸建平的确顶着很大的压力:“这样一直没有动静,社会上的人会怎么说?还有人专门等着要看笑话。”不过诸建平还是认为,转型肯定能够成功,因为他们有资金基础、管理经验,知道如何建立品牌、开拓市场。
幸好诸建平的家底雄厚,现在聚光科技的LED照明设备已经打入世博会“中国馆”。他们还跟上海一家公司签了单一LED护眼球泡灯的三年合同,单笔合同额达5000多万元。而莱丽斯尽管要“供养”两家企业,却仍然在去年销售额超2亿元,第三家工厂也在最近开业。
(本刊记者尹一妍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