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荣智健 江苏无锡人,1942年1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主修电力工程。
1978年移居香港,创办爱卡电子厂,任董事总经理;并创建惠达利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美国从事电子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卓有收获。
1987年初,出任中信(香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到任伊始即策划收购国泰航空12.5%股份。继之收购港龙航空46%股份,邀太古、国泰参股,两个月后,港龙转亏为盈。1990年收购泰富上市公司,随后易名为中信泰富,任董事局主席。
即将到来的2009年农历春节,对于曾经的中国首富、香港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而言,注定是一道坎儿。
在香港,荣智健掌管的中信泰富(0267.HK)被戏称为紫筹股。之所以有这个奇怪的称谓,是因为中信泰富连年业绩优良,被视为蓝筹股,而同时由于荣智健背靠中信集团,又被看做红筹公司,红色配上蓝色,自然就是紫色。
但恰恰是这个被认为最安全的公司,在2008年年末曝出了惊天亏损的新闻,荣智健星夜飞往北京求援。这个习惯了胜利的荣家后代,这一次,栽倒在澳元的累计期权交易之上。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西部经营着一个铁矿,为此,公司需要以澳元购买设备和供应品。为了对冲外汇波动风险,从去年起,中信泰富开始购买澳元的累计外汇期权合约。
中信泰富购买的澳元累计期权合约共90亿澳元,根据合约,中信泰富可以行使的澳元兑美元汇率为0.87,即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0.87的汇率获得澳元;而当汇率低于0.87时,中信泰富仍必须以0.87的高汇率两倍买入澳元,直到2010年。
而事实却是,澳大利亚在这次金融风暴中根本无法独善其身。9月和10月,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连续两次降息,后一次的降息幅度达到100个基点,这是其继1992年经济萧条以来的最大降幅,澳元大幅跳水,持续贬值,目前已跌至0.66美元,跌幅超过30%。
9月初,中信泰富似乎察觉到合约的风险所在,于是中止部分合约,实时损失8亿港元。而按照目前澳元兑美元的汇率计算,中信泰富手上尚未中止的合约,账面损失高达147亿港元。也就是说,中信泰富在这次外汇衍生品交易中损失已经达到155亿港元。
2008年,中信泰富损失澳元,巨亏155亿港元,香港和内地一片哗然。荣智健也因此成为新闻人物。
转过年来的1月2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确认,香港证监会对该公司展开正式调查,调查对象包括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在内的17名董事。仅仅一天之后的1月3日,《福布斯》推出2008全球富豪“身家缩水榜”,荣智健不幸入围,身价从2008年的30亿美元狂跌到现在7.5亿美元,缩水75%。
事件发展到今天,有两大疑团有待解开:其一,香港证监会将会如何处理包括荣智健在内的中信泰富的董事们;其二,荣智健会不会因此丢掉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的职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7年,全球资本市场上演了一波大牛市行情,香港的部分央企长袖善舞,赚了个不亦乐乎,一贯以实业作为立家之本的中信泰富也坐不住了,开始试探着进入金融衍生品市场。
正好中信泰富在澳洲有铁矿开发项目,为了保证这个项目的收益不受国际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中信泰富在2008年开始介入澳元、欧元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收益总是和风险成正比,中信泰富拿定主意要做澳元、欧元的多头,因此与上述银行签订的也是“不平等”协议。
消息曝光后,中信泰富股价一度暴跌七成,市值损失也超过200亿港元。与此同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也被爆出有大额的汇兑损失,在香港上市的央企公司成为H股抛售对象。
那么,谁来为这比巨额亏损买单呢。
2008年12月24日,中信泰富的老东家中信集团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一天,中信泰富发表公告称,中信集团已注资15亿美元,拟订进行的有关认购穴及转换雪可换股债券及约务更替的交易已经完成。在这次注资之后,中信集团对中信泰富的持股比例从之前的29%增至57.6%。各界普遍认为,从今往后,中信集团将会大大加强对中信泰富的监管力度。
事情至此,还没有完结。2009年刚一开始,荣智健等17位董事被香港证监会调查的消息就传了出来。有市场分析师认为,荣智健等17人被香港证监会调查,或许与公司延迟公布巨亏消息并存在内幕交易有关。
果真如此的话,荣智健等人是否会受到处罚,就颇为引人注目。据悉,荣智健表示,公司相关人员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时候,是瞒着他进行的,他不知情。内地也有法律界人士撰文认为,荣智健不该为此事负责,或者责任不大。
中信泰富事件,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这种灾难性的后果面前,类似的商业机构实在有必要针对衍生工具业务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改善公司的结构,完善操作程序,分清套期保值与投机的差别,严格控制投机交易等,从而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但重新站起来的中信泰富,也许将与荣氏渐行渐远。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训诫的荣熙泰算起,荣智健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这一跤摔得够重,也够令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