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植集团董事局主席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改革开放只有30年,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创业史却有47年。这位中国商业界鲜有的“常青树”企业家所经历的风雨正是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缩影。极为难得的是,鲁冠球的经历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之果,更可以昭示改革之因。 鲁冠球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家的代表,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有成体系的管理体系可供参考,完全依赖近半个世纪的波折之路,修炼出具有普世价值的商业哲学体系。这位当年的修理匠,现在通过并购掌控19家海外公司,继续巩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世界一流企业地位,他同时还进入农业、矿产、新能源、金融等10大产业。其2007年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

  “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

  我常讲,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死也要死在农村,把我的骨灰撒在钱塘江里。钱塘江每年都会返潮,江滩是最危险的地方,但也是最有财富的地方。我们有一个谚语:若要发,沿江塌。钱塘江每年冬天都有汐涨,沿江很多地方都被冲塌了,猪、家禽、桌子、椅子等都会被冲到下游,农民可以拣一些东西。 年年这样。当时钱塘江虽然有4道大堤,也难以阻挡汐涨。我在1960年代在钱塘江边修理自行车和农具,年年抗洪,厂子5次被冲掉,5次又再建起来,这就是我刚开始创业时的环境。既然是市场经济,就得符合丛林规则,企业经历的艰难都是正常的。 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人,我经历的最大困难就是不被人承认,这是内心的苦闷。 1962年我开始创业,那年我只有17岁。但一直到1984年都不被人理解,没有被评上先进,拼命干也没有什么荣誉。1970年代初第一次打入党申请报告,打了3次,经历了十几年的考验,直到1984年3月才入党。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我很看重这一点。 之前我在一个厂里当锻工学徒,跟所有农村的孩子一样,当一个吃穿不愁的工人就是最大的梦想。但那一年,甘肃有一个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我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与后来的文革时期不一样,当时农民还有很大的流动自由,大量进入城市,虽然没有就业的概念,但确实影响了城里人的生活。当时国家号召城里人到农村去寻找出路。对于到城里来的农民,后来有一个政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放弃了成为一个工人的梦想,回到杭州萧山宁围镇。当时每人只有1分多地,种地根本不是出路,我就利用自己的经验给别人维修农具和自行车。 干了没几年,文化大革命来了。1967年我和几个人合伙开的维修厂关掉了。1968年,毛泽东讲,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69年中央下发文件,要求每一个公社都必须有一个农具修配站。我们正好抓住这个机遇,7个人搞了一个宁围公社农具修配站,从此名正言顺戴上了公社的帽子。 但我很快成为被批斗的重点对象,说我是利润挂帅、唯生产力论、搞资本主义,牌子都被砸了。但我是晚上挨批斗,白天工作。不过,没有文化大革命,恐怕还轮不到我们来做万向节。当时城里的国有企业停产闹革命,我们是农民,就得到生产这个产品的机会。 今年“两会”,温总理有四句话讲得真好,说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这几句话跟我非常贴切,也是万向能够经历40多年风雨走到今天的原因。 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不被人理解时,对的你要去听,不对的不用去管。事情不是靠讲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所以要有目标,沉住气,悄悄干。天下不会掉馅饼,一切都是干出来的。时间是最公正的,有播种一定有收获。不要抱怨,还是要讲实力,实力,实力。 诚信也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就一个企业来说,你的产品质量要过硬,我们的产品漂洋过海了,质量不过关怎么能行。 1980年,为了建立起从上到下的质量意识,我把43万元有瑕疵万向节当废品处理掉了。但当时还没有实力去承担这样的损失,有6个月工资发不出来。但那时工人根本不讲钱,白天夜里连着干。那是非常难熬的一年,工资发不出去是对职工没有诚信,但对社会的责任和诚信建立起来了。 从1987年到现在的20多年里,万向发工资再也没有拖欠过。 1984年我们做股份制改造,那个时候我叫“还权与民”。为什么叫“还”呢,我最早创业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股份制,1969年建立农机修配站也是7个人凑了4000块钱一起干起来的。后来文化大革命时都归公社,实行公有制了。改革开放后,我们就提出要还权与民,还利与民。企业就是民间的,官不与民争利。 但在当时,要把权和利拿回来,有很大阻力。当时省里搞思想解放,但下面都还很保守,股份制改革一直没有得到正式批准,我们自己在内部搞。直到1988年中央财经工作小组组长、国务委员张劲夫批示同意我们搞股份制试点。1989年4月16日,在中南海专门开了会,全国选取10家企业做股份制改制试点。 1984年,启动股份制改造那一年我终于入党了。改革开放之前我所有的工作都不被认可,但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却都符合国家倡导,具有典型性。我记得当时一般的入党仪式由乡里的党支部主持就可以,但我的宣誓仪式是由县组织部长亲自主持,浙江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采访,这成了支持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 从此,万向进入一个新阶段。 “大方向没有错就没有问题,那就是时间问题”。

 中植集团董事局主席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7981.html

更多阅读

鲁冠球家族 解读万向集团掌门鲁冠球艰辛创业路,发家史

他是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是40年屹立不倒的传奇。 他艰辛创业,企业七易其址,十易其名,把一间小铁匠铺发展成现代跨国企业集团。 他锐意创新,屡败屡战,开创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他脚踏实地,饮水思源,秉承“一天做一件实事,一月做

万向集团鲁冠球:从铁匠铺走出来的跨国企业家

鲁冠球,男,汉族,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万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功勋、全国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

亚粮储集团董事局主席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2)

我刚开始创业时是短缺经济,只要产品生产出来就有人要,有比没有要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产品。当产品多的时候,就要解决好与差的问题。我们最开始只有能力解决“有”而不能解决“好”。1979年开始我们就搞

鲁冠球女婿之死 鲁冠球解密“万向添‘零’”

30多年前,他从钱塘江畔一个贫穷的村庄起步,带领6个村民,筹集4000元钱,办起了一个铁匠铺,为了躲避“割资本主义尾巴”,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   1994年,他的企业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并独资成立了万向美国公司。

对话万向集团鲁冠球:用中国成本卖出美国价格

  在迈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中,万向集团被视为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不久前,记者飞往美国亲身感受万向“走出去”开辟的新天地。在此前后两度采访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请他阐释万向的“走出去”理念。   最初万向产品“走出去”是

声明:《中植集团董事局主席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为网友单纯小暧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