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公子该向王老板学什么
荣智健如果能够学习王永庆的谨慎与耐性,坚守主业,不打金融市场的主意,秉承“永不投机”的祖训,也不会落得如此结局
《上海国资》见习记者 汤池
4月8日,因为公司投资外汇衍生工具巨亏并涉嫌串谋欺诈和虚假陈述,一位大名鼎鼎的商界精英在香港黯然辞位——他就是中信泰富董事会主席荣智健。
荣智健:忘祖训的“荣公子”
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训诫的荣熙泰算起,荣智健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荣智健的父亲是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荣智健童年家境优越,素有“荣公子”之称。
1986年,在商海中搏击了8年、身家逾4亿港元的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那年他44岁。
荣智健入主后,中信香港曾购入国泰航空和港龙航空的股权,1990年荣智健收购其借壳香港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并将其改名中信泰富。中信泰富业务主要包括:在香港地区的基础设施、航空、贸易、电讯、房地产项目;在内地的电厂、特种钢厂、在长江三角洲和海南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澳大利亚的铁矿开发项目等,多元化明显。2006年3月,中信泰富竞得澳大利亚50亿吨磁铁矿开采权,对澳元需求大增,这也成为去年中信泰富巨额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出事的源头。
2007年8月到2008年8月一年间,中信泰富与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签订了数十份外汇合约,其中澳元合约占最大比重,中信泰富实际上最终持有90亿澳元,炒汇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4倍多。
稍熟知累计期权的人也会知道,中信泰富签的这种被称为“奇异期权”的衍生品合约在澳元升值时只能获得极有限的收益,而对澳元贬值却不设止损,一旦澳元兑美元出现严重贬值,这种合约将立刻成为吞噬资产的黑洞。
然而直到中信泰富因外汇合约巨亏近150亿港元的时候, 荣智健才宣称,对于这项投资他事先并不知情,是财务部门绕过他所做的决定。
授权审批作为公司内部控制中最基本的一个控制原则,应该在所有公司重大的决策行为中加以执行,更不用说是如此巨大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和投资行为。正是中信泰富在这最基本内部控制原则上的缺失,使得这笔远期合约合同的投资行为无法在事前得到有效的管理控制。
“这是中信泰富成立19年来第一次亏损。”当满头银发的荣智健说出这句话时,当时整个发布会现场顿时陷入了沉寂。荣智健表示,仍有信心在2009年扭亏为盈。
然而,4月3日,香港警方对中信大厦进行突击调查,调查公司是否有董事作出虚假陈述,以及串谋欺诈的违规行为,使得事件陡然升级。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宣布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职。
中信泰富套汇巨亏东窗事发后,荣智健曾一度被指责“忘祖训”。相信对于此时的荣智健来说,这字字珠玑的“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12字祖训一定再也不能忘却,只可惜为时已晚了。
王永庆的“三不原则”与“瘦鹅理论”
有人说,荣智健应该学学王永庆的谨慎。
王永庆的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
说起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就不能不提到他的“三不原则”:第一,他不炒股票。台塑集团有10家上市公司,但是从不染指资本运作。第二,不做任何金融衍生品。第三,不做房地产。
王永庆家族和荣智健家族可以说是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工商业、民族命运兴衰的一对“活标本”。回想荣智健的祖上也都是做实业的大企业家。荣智健的祖父容德生、叔祖荣宗敬就曾是旧中国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而今荣智健却折戟外汇期权,这值得我们深思。
王永庆认为,一个企业如果定位是实体经济,就不应该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去做投机性业务。一个企业如果尝到了赚快钱的甜头,就不可能再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去把实体经济做好。这就像一个人进了赌场,上了赌瘾,再让他踏踏实实工作,就很难做到。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做大米和木材生意的王永庆发现乡下每户人家养的鸡、鸭、鹅,因粮食短缺没有足够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没人愿意收购。他同时也注意到农民在收割高丽菜后,都将菜根、粗叶留在田地,任其腐烂,王永庆就试着结合菜根和粗叶,加上碾米厂买来的碎米和稻壳,混在一起做饲料喂鹅,结果养出肥肥的大白鹅。于是王永庆大量向农户收购瘦鹅,集中饲养两个月后,等成了有七八斤重的肥鹅再出售,结果发了一笔小财。
饲养瘦鹅的经历给王永庆带来了两点重要启示:第一,他认为企业经营在不顺利时,要像瘦鹅一样能忍饥挨饿,只要企业垮不掉,一旦行业景气到来,企业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第二,他说鹅之所以瘦的原因不在鹅本身,而在于农户的饲养方法不当。而企业经营也是如此。
根据这次经验,王永庆提出了“瘦鹅理论”,说的是学习瘦鹅忍饥挨饿,用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境,并以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你一定要在冬天里卖冰淇淋!这样你到夏天一定没问题。”王永庆曾经给员工打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和荣智健不同,王永庆出身贫寒,小学毕业就开始在米店当学徒,后来自己开过米店,做过木材生意,最后才创办了台塑企业。早年时期历经坎坷,经历的颇多磨难使王永庆建立了强烈的风险意识。在企业运营中,王永庆非常重视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正是依靠这样的做法,台塑一直保持了持续稳定的现金储备,这使得台塑一方面能够不断扩大规模,持续成长;也使得其在经济波动的时候能够安然渡过。
2008年10月15日,王永庆在前往美国视察台塑旗下企业期间因病逝世。面对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台塑集团秉承王永庆一贯节俭持家的作风,也开始勒紧裤带。台塑企业总管理处下令旗下各公司,全面展开各项成本降低计划,集团内部也研议推出优退方案,鼓励年满60岁以上员工提前退休,让人事成本更合理化。
从1954年台塑成立到现在的50多年的时间里,台塑企业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商业巅峰。如今,台塑集团一年的总产值就占到台湾GNP的14%左右。更令人称奇的是,在屡次经济波动中,台塑都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增长。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荣智健。金融危机当前,荣智健如果能够学习王永庆的谨慎与耐性,坚守主业,不打金融市场的主意,秉承“永不投机”的祖训,也不会落得如此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