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王传福 争议王传福



 与母校、研究院交恶,一度扬言凡是母校的学生一概不予录用,研究院曾经与之共事过的同事不愿提起他。但他却又提供给哥哥姐姐们每月5万~10万元不等的生活费、在家乡修建祠堂,并将家门口的羊肠小道改建为平坦的水泥路。

  他被股神巴菲特最信任的合伙人芒格誉为是中国的“爱迪生”,是业界公认的“技术狂人”,却又多次被指控剽窃其他公司的科技成果,屡屡官司上门。

  他吸引质疑过他的批评者们成为忠实的投资方,却又让曾经看好他的人失望,甚至扬言要“抛他的股票抛到死为止”。

  身为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靠借来的250万元起家,用短短14年时间,让公司实现了惊人发展。

  在充电电池领域,他击败三洋、松下、索尼等巨头。转战汽车行业后,他又带领比亚迪成为自主品牌阵营中最大的黑马、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跑者。

  股神巴菲特为了他,打破自己“第三条投资准则”(对高科技产业退避三舍的投资理念),在金融风暴后进行了第一笔大规模的投资,且为其仅被允许买入10%的股份遗憾不已。

  又是他,连续3年出现在美国底特律世界汽车展上宣传比亚迪品牌,并与美国加州政府签订协议,在加州设厂投资生产。

  从白手起家的充电电池生产商,到今天横跨IT零部件、汽车制造的企业帝国,王传福率领着比亚迪创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但如同他的财富一样,王传福本人同样充满争议——对外,他蔑视游戏规则、视专利如废纸,树敌颇多;对内,他抽丝剥茧般的榨取,让一些员工怨声载道。

  他究竟是中国汽车业的指路明灯,还是一个靠着手段和运气获得成就的剽窃者?了解王传福,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低调的骄傲

  “富贵不还乡,无异于锦衣夜行。”每年春节期间,安徽巢湖无为县城大小宾馆爆满,住着衣锦还乡的富豪,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名车张扬显赫地驶过街道。然而在这喧嚣中,却难觅王传福的身影。

  对于无为,王传福是个传说。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以贫穷闻名的王家嘴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中,排行老七。

  1983年,王传福考入了中南矿冶学院(即现在的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1987年,他又考取了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由于成绩优异,王传福留院工作,开始了改变他一生的电池研究。

  1993年,中科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27岁的王传福被破格任命为总经理。在人们眼中,出身贫寒的王传福走到这一步已是一个奇迹。

  但他天生就是个冒险家。他发现电池事业大有可为,毅然扔掉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光鲜的“铁饭碗”,怀揣借来的250万元,带着20多个员工,于1995年创办了比亚迪,生产“大哥大”手机充电电池。

  安徽省无为县宣传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王传福已经十多年没有回过家乡了。“只有曾经的一位无为县县长曾见过他一面。”

  王传福也并不关注无为县经济的发展,没有任何回乡投资、造福一方的举措。对于外出打工的无为县老乡,他也没有更多的照顾。前述宣传部人士表示,从没有听说过王传福的公司照顾无为人的事情。“他公司那么大,无为人在外地打工这么多,肯定有人在他厂里干活。但是没听说过他专门招聘或者照顾无为人。”

  与很多出自穷山沟、发迹后回报家乡的企业家相比,王传福对家乡表现得非常的冷漠。自考上大学后,王传福仅回过一次家乡。在家乡投资兴建的唯一一条水泥路,也不过是自家家门口的一条小道。

  王传福13岁丧父,16岁丧母,做小生意的哥哥供王传福念完大学。或许对于王传福,家乡没有给他依恋的理由。这片贫瘠的土地在他的记忆中留下的不过是伤感,以及必须出人头地的破釜沉舟。

  王传福是左右邻居眼中的“哑巴子”,放学回来后要么呆在家里,要么去姐姐家串门。“父母的去世对他的影响很大,他从此更加沉默寡言。”王传福的一个邻居说。

  事实亦是如此,父母的早逝对王传福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造就了他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和凡事都要自己掌握的霸道。

  “小学的时候父亲去世,中学的时候母亲去世,让我比较独立。就业和创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掌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支配。”王传福如是说。

  除了读书,王传福几乎没有出路。王传福的高中班主任宇正义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回忆,“他很刻苦,也很优秀”。

  在高二时,王传福的父亲留下的唯一遗产——破旧的三间瓦房在一次暴风雨中坍塌。最终,靠着哥哥嫂子每周10元生活费的周济,王传福念完了高中。如今,每年王传福都为哥哥提供5万到10万不等的生活费,用来报答当年的抚育之恩。此外,王传福还斥资400万元,委托哥哥在原来的老房地基上新盖了一座三层洋房,在老屋前的水塘边修建了一座王氏宗祠。

  在比亚迪公司,王传福大力提倡“家文化”,鼓励员工将家属、朋友介绍到比亚迪工作。在比亚迪深圳基地,宿舍、食堂、运动场、学校一应俱?f54钩3D芸吹揭欢远缘哪信等耍┳磐丈谋妊堑现品?lt;/p>

  员工们私下开玩笑说:“一开始住个单身公寓,然后买个F3,接着娶了老婆买个亚迪村的房子,孩子长大了就上亚迪学校,这辈子也就完了。”

  也许这种“家文化”是王传福为了弥补曾经的遗憾以及对家的渴望。

  倔强王传福

  业内王传福的口碑并不好。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采访一位汽车界相关人士时得知,王传福与曾经就读过的中南大学关系数度紧张。该人士说,当王传福与中南大学关系非常恶劣的时候,王传福甚至放出话来:“只要是中南大学出来的人,比亚迪一个也不收!”

  无独有偶,王传福曾经的研究生校友和同事们,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工作人员对其也讳莫如深。有人士表示,王传福与该研究院关系非常不好,而在《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的再三询问下,知情人士依然不愿意对王传福多说一个字,甚至连透露他身高、衣着、爱好等基本资料的请求,也被拒绝。“可能是因为以前有人求他办事,他都拒绝了。”该院某人士说。

  更有甚者,一位知名咨询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毫不掩饰他对王传福的反感:“随着我对他(王传福)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不看好他。如果一个人的发迹建立在对其他企业的剽窃、对员工的压榨上,是走不远的。”“任何一个基业长青的企业,如果欠缺商业伦理的话,短期来看也许会带来一些经济利益,但长期下去,势必走不远。”该人士表示。

  王传福对这些评价刻意保持低调。虽多方联系,比亚迪公司依然没有回复记者的问题。一直和王传福保持联系的高中班主任,也对王传福的为人处事不予置评。

  王传福的沉默,一如既往。

  为了理解王传福,记者拨通了一位与王传福年龄相仿、出身和教育背景相近的民营企业家的电话。

  该企业家认为,王传福与别人的紧张关系不难理解。“他小时候家里那么贫困,很可能受过凌辱、被别人欺负。受到这样的刺激,人容易奋发,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他的性格也可能孤僻一些,不太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总之就是不合群,别人也可能看不起他。所以,他只能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希望可以出人头地。但即便出人头地,也不会和原来的同事有多好的关系。”该人士停顿了一下,补充道:“总之,60年代的人都有这样不服输的性格。因为物质上比不上别人,他(王传福)就希望在别的方面超过别人。”

  驭人无道?

  倔强的王传福拒绝出国,选择了下海创业,并且将“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的精神放大为“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的公司”和“不能让世界小看中国人”。为了达成心愿,王传福采取了“非常”手段。

  2008年,巴菲特入股之初,曾派助手赴深圳比亚迪电池车间参观。助手在车间吃惊地发现,一排排工人坐在操作台前,如同18世纪的纺织女工一样,仅仅依靠简单的机器加双手就包装出了成千上万的电池。

  而在王传福眼中,这一排排的工人就是廉价的代名词。他认为中国企业家很幸运,获得了这一优厚的资源。“人工+夹具=机器人”,是他引以为傲的低成本生产模式。

  但是,比亚迪一位离职员工说,用人工代替机器,使比亚迪手机电池的淘汰率很高,通常在20%~30%。在给客户诺基亚提供80万件产品时,比亚迪通常会按照100万件来生产。而自动化程度高的日本企业,产品淘汰率仅5%左右。

  不过在王传福看来,与动辄上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固定设备投入相比,增加的人力和淘汰率完全可以接受。2003年收购秦川后,王传福将“人工+夹具”模式推广到汽车领域。

  与上海大众、北京现代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合资企业生产车间不同,比亚迪将总装工序进行了详细拆分,每个工位通过夹具固定车身。即使是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冲压和涂装车间,钢板给料、组件搬运等工序,大部分也均由人工完成。

  “总之能用人手的,就尽量不用机器。”一位熟悉比亚迪生产的业内人士说。

  截至2009年底,比亚迪公司员工总计14万名,就连国际金融危机之时,比亚迪还新招了2万名员工。比亚迪员工之多,让人目瞪口呆。“王传福靠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很多企业家想不通。

  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华为今年的营收预计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比亚迪的6倍,但员工数仅为8万多人,约为比亚迪的一半。

  王传福深知,中国有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他认为不愁招不到人。王传福曾到日本的汽车模具厂参观,工人们趴在生产线上打磨模具的场景让他震撼:原来汽车模具中95%的工作要由人工来完成——同样是工程师来做,中国更有成本优势。

  这种建立在对员工榨取上的公司体制,让比亚迪一路走了下来,取得了成本优势,但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王传福引以为傲的依靠人力的生产模式,在劳动力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但是,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正略钧策合伙人杨力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

  据杨力解释,如今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即指劳动力过剩与短缺间的临界点)已经到来,劳动力的供给已经出现萎缩,这种情况下,王传福依赖廉价劳动力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式将面临巨大威胁。

  熟知比亚迪的人都知道,公司员工工资并不高,普通员工累死累活月薪也就1500元左右,本科生待遇好一点,一般为3000元,研究生也仅在4000元左右,这在深圳用人市场根本没有竞争力。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的平均工资已超过4000元/月。

  虽然如此对待普通员工,但王传福在留用公司核心人物上却很有一套。从1998年起,王传福开始实施管理层持股制度,到2002年比亚迪上市前夕,王传福的股份降至28.8%,另有34名高管持股,持股比例为22.6%。股权激励制度让高管们紧紧围绕在他身边。

  在王传福看来,能否留住人,在于文化的认同感。从比亚迪成立的那天起,他就一直秉承这一理念。他认为,高薪可以套住骨干员工,但对工程师来说,他们更渴求获得尊重和认同,要让他们放得开手脚。

  此外,外表斯文的王传福还带着些许的心狠手辣——只要是他觉得有用的人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弄到手。2002年底,比亚迪从富士康挖走了400多名员工,其中包含大批的技术高手。之后,比亚迪迅速克隆了与富士康极其相似的产品线。

  但是,一旦由克隆事件引发法律纠纷,王传福就会做甩手掌柜。“每次东窗事发,比亚迪都要求涉嫌人员删除证据,让员工与公司划清界限,员工自己背黑锅。”

  现在,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人才流动频繁,人才留用已成比亚迪薄弱的环节,王传福的驭人之术正在经历考验。

  在模仿中超越

  王传福戴一副金色半框眼镜,身子微微发福,皮肤白皙,左颊上还有个浅浅的酒窝。当他发出“哼、哼”的笑声的时候,酒窝也随之加深。犹如酒香弥漫在巷子里,随着笑声,屋里就会充满这个斯文、内敛和聪明的传统中国人的含蓄和张扬。

  王传福在很多人眼中是可怕的。这个出生在60年代、有着硕士学历的学院派CEO,将钻研的精神带到了所创立的企业中。并且在研究院的学术研究之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走出了一条备受争议的比亚迪之路——模仿的道路。

  “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这是比亚迪在参加2004年车展时印在其宣传画册上的一句话,也是王传福的宣言。

  王传福如此诠释他的豪言:“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左右。”

  他的另一种说法是:“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但可以回避。”

  比亚迪F3从外形到内饰都非常近似丰田畅销车型花冠,但是价格相差了近一倍。据传言,在比亚迪F3车型的早期销售阶段,在一些4S店F3的销售人员边上还站着一群忙碌的“换标”工作人员。根据比亚迪的明码“换标”价,客户买了比亚迪F3,只要再加上几百元钱,工作人员就负责帮忙换上丰田的标志。

  这个传言无法得到证实,但从F1到F6,比亚迪在众多车型上对其他车型的模仿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关于比亚迪拆装汽车、“逆向研发”的传闻更加比比皆是。

  当《中国经济和信息化》采访安邦咨询有限公司的研究员袁毅时,她讲述了一个业内津津乐道的故事:“据说王传福买了好几辆宝马,让手下技术人员拆。大家都不敢,王传福抡起锤子先砸了上去。然后说,好了,你们可以开始了。”

  王传福敢闯,一锤子下去锤开了比亚迪的山寨之路。如今,比亚迪每年都花费数千万元在世界各地购买上市的最新车型,用来拆解和学习。在比亚迪的深圳坪山基地,经常能看到挂着“试”字车牌的高级轿车:奔驰、宝马、雷克萨斯、本田、丰田,应有尽有。

  王传福曾经和瑞银投行亚洲区主席蔡洪平争论过比亚迪是否该进入汽车行业。王传福在争论中抛出一句话:“我已经解剖了大量的汽车,结论是汽车不应该这么高的价格。”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实验室装备也非常重要,而王传福再次采用“山寨”手法解决了问题。2003年1月,曾就职于奇瑞的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参观了比亚迪在上海松江的汽车研发中心。他吃惊地发现,实验室设备只有一两台是进口的,其余全部是根据进口设备仿制的。

  王传福倔强,他放言:“这些设备贵得无理。”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努力,假以时日,别人做的事情他也一定可以做到1fc3。

  很多人不看好王传福,当他们醒悟过来的时候,发现一个可怕的对手已经诞生了。2005年比亚迪F3上市后,奇瑞曾经买了一辆样车进行研究,认为F3不过是对丰田花冠的拙劣模仿,无论是外形、工艺或是配套,都不是奇瑞的对手。然而几年后,奇瑞发现F3的制造工艺迅速成熟,已非昔日吴下阿蒙。

  为何这种简单粗暴的模仿做法可以赢得市场?本土的民营汽车企业从模仿起步的不少,但是又都在知识产权和市场的压力下逐步放弃了模仿。

  据一位从事汽车设计多年的资深人士分析,比亚迪的模仿有三大特点:第一是集中,不盲目上车型,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拳头产品上;第二是明目张胆,选择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产品抄袭;第三是精细,成本和质量控制严格,学习能力极强。

  “同样是模仿,比亚迪能做到最好,与它之前在电池和IT领域积累的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有关。”该人士如是说。比亚迪能够后来居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模仿之路上走得更加彻底。

  据媒体报道,比亚迪几年前专门成立了一个多达百余人的知识产权团队,实际是“专利规避团队”。比亚迪汽车产业群总工程师廉玉波毫不隐讳:我们每年要拆很多车,有专利就规避掉,没有就拿来用,并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而且百分之百不会让对手赢。

  “比亚迪的策略也许是对的。”一位曾质疑比亚迪的模仿行为的业内人士说。“这家公司很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业的榜样。”A.C科尔尼高级经理吴晶辉对比亚迪“山寨”精神也深为认同。

  但因为模仿,比亚迪官司缠身。三洋、索尼、富士康以及美国的一些企业,不断把比亚迪告上法庭,声称比亚迪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其中最有名的是历时三年多的索尼案件和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诉比亚迪案。

  2003年7月,索尼在日本起诉比亚迪侵犯其两项日本锂离子充电电池专利。随后,比亚迪向日本特许厅提出异议,要求该厅撤销索尼的上述专利;2008年3月,富士康在深圳状告比亚迪侵犯商业机密、以不正当手段挖角其技术员工,并借此获得技术信息,以进行不正当竞争。

  虽然比亚迪最终赢得了所有官司,但也与上述企业积怨颇深。富士康总裁郭台铭说:“山寨顶多只是抄袭、模仿外观,有人查还会躲躲藏藏。比亚迪不只是抄袭,它甚至派商业间谍窃取我们的资料,然后毁灭证据。”

  但王传福不在乎,贫穷的家境养成了他不认输的性格。小时候受过的嘲笑、凌辱和因家境贫寒产生的自卑时时提醒他:我要努力,不让别人欺负!

  王传福带领着他的比亚迪,继续前行。

  神秘技术狂

  王传福对技术的狂热,在比亚迪内部众人皆知,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在技术问题上跟他打马虎眼。他曾说,做电池如果不亲自拆装、不了解清楚其内在的结构,他心里就不踏实。

  在王传福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大量的技术类书刊和机械模型,他的办公室不像一个总裁的办公室,更像是一个工程师的办公室。廉玉波介绍:“王总和其他民营汽车企业家不同,我和他第一次出差来北京,他就带着我去了新华书店,买下了店里所有的汽车类的技术书籍。”

 比亚迪王传福 争议王传福
  身为老板,他有太多繁杂的管理、决策以及对外谈判工作需要处理,但他仍会用一大半的时间泡在研究院里琢磨技术。

  “王总是个有大梦想的人。”王传福的左膀右臂如是评价。“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也将其形容为“发明家爱迪生和经营鬼才杰克。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坚信王传福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生意人之一。

  王传福面对媒体的沉默与寡言是出了名的。他每次说话都很严谨,但一谈到技术就滔滔不绝,且有理有据,不会给人夸夸其谈的印象。虽然他严肃得有些过了头,但与他对话的人仍能够从他身上读出坚定的自信。

  他对技术极为痴迷,逆众人之意造汽车、造电动汽车,还宣称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汽车行业老大。在不循常理、敢想敢做的王传福眼里,似乎一切都可以颠覆,一切皆可改变。

  也许正是出于对技术的狂热,王传福对自己的一件件作品爱护有加,新车不允许同行试驾,始终也不对外公布必要的技术参数,对外界保持着神秘。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很想知道他的竞争对手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到底好在哪里。遗憾的是,即使通过浙江省台州市政府代为团购F3DM,李书福最终也未能如愿,王传福不卖。

  对比亚迪电动汽车倍感好奇和压力的竞争对手,只好在车展的时候,派出“技术间谍”去比亚迪展台,试图获得更多信息,但仍无法确知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各种技术参数。

  在比亚迪全国15个城市进行的开放试驾活动名单中,绝不会出现汽车业同行的名字。同时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生产线,更不会对外开放,只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才可能参观。

  比亚迪为何如此神秘?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王建均称,这是出于技术保密的考虑。这个说法遭到众多业内人士的质疑,因为计划于2012年实现电动汽车量产的日产和戴姆勒等汽车公司,早已将产品开放给公众试驾。

  “国际上恐怕只有比亚迪电动车不让同行试驾。”一位试驾过戴姆勒纯电动车的前菲亚特高管感慨说。

  根据深圳市政府的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准生证”后,E6将首先作为出租车在深圳进行示范运营。首批100辆红白相间的比亚迪E6纯电动出租车已经交付,5月1日驶上街头。而这100辆出租车或许能为公众揭开王传福和比亚迪一贯的神秘面纱。

  为人类而梦想?

  BYD的英文全称是“BuildYourDream”,中文翻译为“实现你的梦想”。“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2007年8月,这个看起来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忽然在比亚迪F6下线仪式上,一改以往低调的作风,放出这句着实让世界吓了一跳的话。

  彼时,比亚迪刚刚推出F3经济型汽车。虽然F3一上市就取得了年销售10万辆的较好成绩,但是人们还是无法相信一个刚刚进入汽车领域不到5年时间的中国民营轿车企业,竟然能够如此口出狂言。有媒体称,这或许是2007年汽车界最牛语录。

  仅仅过去一年,王传福的狂言还未从人们耳边散去,他新研发的F3DM车已经在深圳上市。

  王传福的思路很清晰——如果比亚迪像其他自主品牌一样,每开发一辆新车都将设计外包给欧洲公司做,那么每款车的研发成本至少增加2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但如果这些工作都由自己来做,比亚迪就可以节省一笔不菲的费用。

  此外,从不墨守成规的王传福还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就是自己发展供应链,打造属于自己的全产业帝国。除了玻璃和轮胎,比亚迪汽车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是由自己生产。不仅如此,他还把触角伸向了电动车电池的原材料市场——今年4月,有媒体称王传福打算入川买锂。

  但是,这种自给自足的配套方式,在给比亚迪带来成本优势的同时,也将其分摊市场风险的后路堵死了。纵观全球,几乎没有哪家汽车制造商会采用这种自给自足的全产业链模式。

  对于王传福来说,造传统汽车只是个过渡,他更看重电动车的光辉前景。但是,电动车要实现商业化,还有很多待解的难题,尤其是核心技术的产业化以及电动车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普及。

  2008年,他花1.71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宁波中纬半导体公司,并准备将其改造成电动车用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生产线,以实现电动车产业的“垂直整合”。不过,这项技术属于行业难题,目前只有极少数国外半导体厂商掌握,而王传福买来的生产线技术却还停留在20多年前的水平,比亚迪要想攻克这道技术难关还需假以时日。

  但留给王传福做技术储备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正面临一场空前激烈的竞争,对手均是全球知名的跨国汽车集团。

  在这一个个强大的对手面前,王传福没有无所适从。相反,他准备正面迎战。

  除在中国力推F3DM车型试水油电双模混合动力车市场外,他还打算把比亚迪的纯电动车E6卖到美国市场。根据王传福的计划,今年年底,他将在美国的部分地区试水,先面向当地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司和其他企业客户推出数百辆纯电动车,定价超过4万美元。

  当然,对于野心家王传福来说,电动车只是其宏伟蓝图的起步,他的终极目的不是电动汽车大王,而是颠覆世界的新能源大王。他曾在媒体面前豪情万丈地宣称,比亚迪将来至少要利用塔克拉玛干1/2的地方发电,并通过提高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深度整合太阳能电池产业链。

  而在王传福脑中勾勒的新能源版图中,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和新能源汽车是三个核心板块,他准备大规模应用全球储量最大的金属——铁和全球储量最大的非金属——硅,实现人类能源战略的彻底改变。

  “我的梦想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梦想实现了,带来巨大的财富,这是肯定的。但财富是顺带的,绝不是我的追求。”王传福在登上2009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时这样表态。

  在私人场合,他表示:“开始我只是为了生存,公司不垮掉就行。后来就有一些社会责任感,思考如何用比亚迪的技术改变这个世界,让空气更清洁,让战争更少……减低对油的依赖,不就减少了战争吗?这就是BYD,这是我们要成就的梦想,我们有能力成就这个梦想。”王传福信心十足。

  王传福是中国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缩影。他有胆量,用非常专制的手段管理公司,用一个人的声音为公司事务拍板。他勤奋工作,勇于抓住机会,有着狼一般的野性,用尽一切手段扫除发展中的障碍,并且通过“小米加步枪”的方法,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土路子”。他在人生中遭遇了贫穷、富足,经历了改革开放,也赶上了国际金融危机。

  他天生内敛,似是一位学者,却在商海中逐渐历练出精明,成功游走于经销商和投资者之间。

  王传福,不在争议中成长,就在争议中隐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7376.html

更多阅读

王传福:多线出击 比亚迪新能源车待“闯关”

     岁末年初,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的繁忙期依旧没有结束。  2013年12月17日,在比亚迪第二代双模混合动力汽车“秦”的北京上市发布会现场,这位比亚迪“掌舵人”并没有出现。“‘秦’是比亚迪当前最重要的

遥远的救世主txt下载 比亚迪的救世主

巴菲特给比亚迪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外部因素的刺激。真正能够提振比亚迪的,是自己的正确的企业发展策略。比亚迪,这家备受争议的本土汽车制造商,正在为数年来高速发展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及不断加大的产能赌注付出代价。9月27日,有“股神”之

比亚迪的美丽传说:王传福遭遇质疑

故事总是有保鲜期的。倘若比亚迪的故事只停留在虚构的美丽传说里,那么这个故事总有过时的时候 文/于一 王传福又被质疑了! 这早已不是第一次,也绝非是最后一次——只要王传福的狂言还没有最终兑现。只是这一次质疑的比较猛烈,而且是在

专访王传福:比亚迪-戴姆勒电动联姻的未来

就在李书福忙着为收购volvo而冲刺时,比亚迪的董事长王传福则选择了另外一条壮大自己的道路。  3月1日,第80届日内瓦车展开幕前一天,比亚迪与戴姆勒汽车集团达成意向,双方将合作成立一家研发公司,共同开发电动汽车,其中比亚迪将负责电

声明:《比亚迪王传福 争议王传福》为网友岁暮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