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登署名为刘日的文章指出,“新后备干部”相对年轻、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进步”、将要“担当重任”。所以给他们请他们率先公示财产,让他们接受新的清廉的官场文化和规则最为合理。官员如果不公开财产,那就应该辞职。(7月23日《中国新闻网》) 请恕我直言,这是一种很滑稽的逻辑。官员财产公开,是一项面向所有公务人员的制度设计,怎么还能“选择性公开”呢?年轻干部需要以先公示财产的方式来学习清廉官场规则,不公开就应该辞职,而“老干部”则不需要可以站在一边看热闹——请问制度的公平性何在?即便是抛开公平不谈,这种选择性公开也没有任何价值和效果,很容易沦为形式主义。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称为是反腐败的终端机制。通过公开官员财产,实现权利对权力的监督,这是国际惯例,也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内在需求。当前,我国“公开官员财产不差论证只差行动”,既有国外大量成熟经验予以借鉴,又有国内相应实践进行支撑。然而,尽管舆论对此长期呼吁,看似“水到渠成”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多次为官员财产申报求法的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王全杰曾作过一项调查,称接受调查的官员97%对“官员财产申报”持反对意见。这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迟迟没有推进的关键所在。贪官毕竟是少数,多数都是“清清白白做事拥有合法财产的官员”,那么,官员们何以都对财产公开不感冒呢?除了“财不露富”的传统观念的作祟之外,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分为官者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真正明晰自己作为一个官员的应得之权利和该付出之义务。正如今年第四次提交官员财产申报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所言,“相当一部分官员还未认识到公开财产是其义务”。 追根溯源,这还是折射出官本位意识的根深蒂固。在权力伦理的概念中,没有财产申报接受公共监督的意识,官员财产申报根本就不是一个敢不敢的问题,而是一个愿不愿的问题——老百姓有什么资格监督我的财产? 纳税人供养的公务人员,一切权力来自于纳税人,有义务接受纳税人的监督——只有当这种健康文明的权力伦理消弭乃至彻底取代官本位的影响,官员财产申报才有可能走向实质性的进展。这个问题不解决,拿多少新官开刀也于事无补,充其量就是掩耳盗铃而已。 (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