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是金融深化的基本趋势,但跨界运营的多种差距给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其间伴随的金融风险也给监管当局提出新的要求 【财新网】(记者 温秀 23日发自北京)作为横跨实业和金融两个领域的企业家,招商局集团董事兼总裁傅育宁在出席2010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期间,就央企金控等热点问题,与财新网记者进行了深入对话。他认为央企在金融领域的探索有其合理性,但多种差距导致跨界运营的难度很大。他建议监管当局和股东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对当前的信贷管理体制有所反思和调整。 招商局集团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产物,是招商银行[12.73 0.39%]和平安集团改革的产物。招商局于1987年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目前仍是其最大的股东;1998年又创办了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即如今的保险巨头之一的平安保险。目前,招商局共拥有11家金融企业,活跃于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傅育宁透露,招商局集团目前金融资产管理总额已经超过了3500亿美元,金融部门的收入占到了整个招商局集团利润的50%。 除招商局等极少数央企国资委明确以金融为主业,不少央企也已经在不动声色地搭建自身的产融结合平台,比如由中石油旗下已拥有银行、信托、金融租赁、财务公司等金融牌照。多位银行家都曾对记者表示了对这一迹象的关切。不过国资委对央企产融结合的趋势并未明确支持,并多次强调央企应专注主业。 当被问及对央企通过PE涉足金融领域的看法时,傅育宁对财新网记者表示,从产业探索的角度看,央企做PE有其合理性。未来新的科技和产业机会很多,央企有责任去探索。但当一种新事物刚刚萌芽的过程中,前景尚不清晰,看不准,不希望大规模介入的时候,以PE的方式进行一些尝试,是较为有效的方式。而当新的产业机会涌现之际,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将其做大。 傅育宁表示,央企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新的产业机会不断涌现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主业,适当的介入一些金融领域,通过金融的手段拓展自己的业务,是一种自然的延伸,也有其合理性。不过他也坦言,要做好、管好不易。
![招商局集团 央企排名 招商局总裁傅育宁剖析央企产融结合](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374254289769.jpeg)
“当前实体经济和金融行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论是专业技能、资本结构、文化、公司治理以及竞争和监管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傅育宁直言,“现在实现这种跨界的运营,比如从实体经济向金融经济过度很难,同时也缺乏渠道。” 他同时表示,金融业应该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但目前金融业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资产价格的泡沫对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他强调必须要注意到金融行业泡沫的问题。 谈及信贷投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傅育宁告诉财新网记者,去年贷款增量很大,有效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强势V型反弹,但也有其后遗症。他认为需要监管部门做更多的制度安排,应跟随项目进度逐步提款,防止资金积压后流入资产、证券领域,提高资产价格,带来更大的风险。 广州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对此指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是金融深化的基本趋势,而金融深化与金融风险永远是一对共存的矛盾。理想的路径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上的金融深化,即使这种防范显得比较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