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青岛啤酒[36.32 -0.11%](600600.SH)比喻成一架波音737飞机的话,现在拉动这架飞机的还是一台拖拉机的发动机,“啤酒强人”金志国表示,为了给青岛啤酒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他将在任内争取建立股权激励制度,但是高管能够获得的股权比例还是未知数。
![金志国:任内争取建立青啤股权激励制度](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373528083418.jpeg)
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昨日在上海表示:“1993年青岛啤酒在上海和香港上市以后,已经实现脱胎换骨。与有些国企将人才当作成本的做法不同,我们把人才看做资本,有些国企人员的使用只能上不能下,我们按照人才贡献的大小来决定薪水的高低。人才使用的市场化帮助青岛啤酒从啤酒行业的世界排名第11上升到现在的第7。”但是金志国指出,要成为国际一流啤酒企业,现在青岛啤酒的人才资源还处于“马拉车”的状态,满足不了进一步做强做大的需求。 近年来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的雪花啤酒已经超越青岛啤酒成为国内甚至全球销量冠军,这一态势对有百年历史的“啤老大”青岛啤酒压力颇大。金志国说青岛啤酒已经着手建立股权激励制度,从而吸引更多高管在内的优秀人才,他希望在任内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是高管能够获得多少股权他没有把握。 根据国资委早前颁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权,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的除外。另外,上市公司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0%。 金志国建议,股权激励规定高管不得超过1%对于国资委管辖的央企来说是合理的,因为央企一般规模较大,1%的股份已经不少;但青岛啤酒的大股东属于地方国资委,即青岛市国资委,企业规模与央企不能相提并论,做股权激励应该与央企有所区别,可以尝试创新和突破。 金志国2001年8月任青岛啤酒总裁,2008年任青岛啤酒董事长。不过金志国坦承在股权激励问题上,他能做的是增量改革,关于体制上的一些问题,有待更高层面出面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