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书福们的轻忽、误解与歧视,构成了三十多年来“当代故事”的注脚。可是正是这些人,他们解决了中国的就业,提供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奉献出了GDP,还为中国注入了活力。 尽管干了不少大事,甚至收购了沃尔沃,但在中国工业界,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始终不为人所尊重。这令很多人无法接受,但它真实得无法忽视——中国消费者至今依旧沉迷在对吉利的偏见中,他们甚至质疑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是否有能力维持一个高端品牌的运转;长春、上海、十堰的那些“巨无霸”们一直蔑视他、轻忽他,将他当作一个笑话来看待。 有时候他也确实会把自己搞得像个笑话:有一次他在一个内部聚会上说,吉利研发出了一款发动机,可以将油耗降低到近乎“永动机”的匪夷所思之地。在场的每个人,当中有不少工商业巨子,都一脸严肃地盯着他看,认真聆听着他。聚会结束后,我听到一个人问:老李那事能是真的吗?有人回答说:“大嘴。” 遇到不公的时候,李书福经常对着镜头、话筒和录音笔呼呼大喘,用他特有的语速极快的台州普通话向外界发泄自己的不满:“我还能干什么?”他说,“我每天都在练气功。我每天都气得鼓鼓的。” “我们都在朝一个美好的方向努力,我们天天在努力,天天在奋斗,天天在受气,天天在患难,天天在练气功。你说气得脸发白,牙齿直咬……” 疯子、狂人、傻子、大嘴、练气功的……几乎每个绰号都能映射出他与众不同的性格——张狂和沮丧、希望和绝望、寻找自我和无地自容……在各种力量的包夹、裹胁、绞杀之下,他变得敏感而扭曲,刚愎而分裂。 但是谁都无可辩驳的是,李书福的独特性格,是人们对他最强烈的印象之一。他的激动使人们确信,他并不稳健但可以显示出巨大的魅力。他的外表给人以热情、坦率、沉着而又真挚的印象。有时候他抑制不住地激动,有时候又惯于自我嘲弄。令人奇怪的是,他还喜欢一边苦笑着,一边唠叨,而且轮廓鲜明的脸孔上还保持着异常的安详。这是一种自我克制的力量,这种力量如今已经变成中国企业家尤其民营企业家内心的法宝。 有一次他登高处而观沧海,回去之后感慨不已,激情澎湃、慷慨激昂地写了篇名为《自律与希望》的散文——像他的大部分文章一样,这篇文章的题目也显得莫名其妙。在那篇散文里,他几乎用尽了他所掌握的一切美丽辞藻、语法和修饰,描摹原生态、纯天然的外在。 事实上,李书福也想变得更加超脱一些,也希望自己能够经常爬爬山,到老远的地方去种种草、植植树,远离那些热闹的看客们,可是他却无法实现某种形态上的超脱。他有一个超越丰田的梦想。为了实现他的梦想,为了找到生的意趣,他必须每天挑战自己——如何保持对梦想的信仰?如何在交易和交换中保持自己内心的洁净?如何妥协自己的骄傲不逊,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从一个“狂人”变成一个“傻子”? 对李书福和李书福们的轻忽、误解与歧视,构成了三十多年来“当代故事”的注脚。可是正是这些人,他们解决了中国的就业,提供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奉献出了GDP,还为中国注入了活力。仅从这些方面来说,李书福们都是值得尊敬的一小撮人,况且他们还收购了沃尔沃们,满足了我们崛起的虚荣。
![练气功的排毒反映 练气功的李书福](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372925011623.jpeg)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说,也许同中国伟大的历史相比,吉利和李书福都似乎是微不足道的。 但这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应当把吉利和李书福的故事看作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例证——这种挑战如果说不是残酷的话,那也是难以捉摸的,因为这种挑战十年前还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甚至是整个中国生活中所未有过的。 中国没有柳传志那样的人,就不会在全球化中燃烧起来,正是他们代表的那一代被大浪涤荡之后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家,为中国商业开创了一个大场面;中国没有李书福这样的人,就会在全球化中燃烧殆尽,正是他们的创新、坚毅以及责任感推动着中国商业建立起足以成为全球化主流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