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和:和刘晓光谈论中国企业家(2)



中国下一步发展核心在于机制创新

苏小和:你提到晋商,我又联想到了当年的盛宣怀、胡雪岩他们的那段历史,一直到刚才提到的“黄金十年”,再到了今天这代企业家,事实上是有一个血脉的传承。一方面包玉刚这些人在海外把血脉传承下来了,再回到你们这代企业家,有没有延续他们的血脉?

刘晓光:应该有,为什么?第一,都是在这种比较痛苦的民族环境和背景下延续而来的。从大清没落以后那种情况,都是受欺负、挨打,长期被人欺负宰割,就都产生一种自强的心。第二,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代人有知识、有眼界,国门也开了,这代人看到了西方的发达状况,心理更受到冲击。

苏小和:就是反差更大了。

刘晓光:反差更大。这些人都有一定的知识层次,知道什么是治理结构,知道什么是法人治理,知道什么是现代化的管理知识,这代人有经验,眼界开阔了,看的东西也多了。第三,大家还是在想怎么能使中华民族摆脱贫困,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不能一味的骄傲到成吉思汗时期,那个年代太遥远了,并不代表现代中国的强盛。现在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我们有四万三千亿的GDP,日本是四万八千亿,虽然我们排在第二位,但人均相比却是日本的十几分之一。我们的劳动生产力和效率比人家低很多。

前一段时间,我作为对话嘉宾参加了达沃斯的夏季峰会,我参加的论坛是关于绿色经济的,会后我心里很难受。这次的绿色复苏、绿色革命,导致中国将来会在重压之下。过去是吐痰不道德,现在乱排放是不道德,几乎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中国,中国是排放第一大国了,发达国家都在攻击和质问中国为什么还在排放。绿色革命的起点很高,第三次工业革命是IT,第四次革命可能就是绿色经济。发达国家把碳交易规则制定下来了,把碳交易价格制定下来了,把技术储备好了,又开始发牌了。中国不减排不行,要减排就要有技术,要买他们的技术和设备。又是一个新起点,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苏小和:结合时代而言,这非常具有划时代意义。

刘晓光:这可能是世界经济利益格局转变的重大转折点。

 苏小和:和刘晓光谈论中国企业家(2)
苏小和:但是我们的方法还是原始的方法。

刘晓光:因为我们没有准备。有很多问题,第一,能否将绿色革命上升到国家战略上去;第二,有没有基本的制度;第三,能不能令其进入全民的普及教育?第四,能不能克服一些价格障碍、成本障碍、制度障碍、税收障碍;第五,能不能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全民可实施的战略。

发达国家排放很多年了,然后不让我们排放和发展了。什么叫GDP?原材料、能源消耗加上排气排污排渣,等于GDP。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说我们也减排,我们有自己的方案目标,但是发达国家不能跟我们说多少年必须减多少,我们没这个义务,为什么这样讲?实际上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博弈。

苏小和:但是现在我们整个国家经济行业发展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你讲的这些绿色经济、绿色革命是在高端的。

刘晓光:就像叠罗汉一样,我们是在罗汉底层。我们是扛着别人的,为什么?第一,技术创新不行。技术创新跟经济实力是相关的,技术创新核心就是人,能把人调动起来的核心是机制,没有这种机制就真正的优秀人才,没有真正的优秀人才就没有这种创新。比如IT的革命、生物制药的革命以及新能源动力技术,这些事物的核心都是技术创新,而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了。中国基本上是加工大国、能源消耗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大市场,但现在可能下一步我们的核心还是机制创新,如何把人完全的调动起来?拥有一套完全创新的机制建立起来,使中华民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不能仅仅满足于我们能够安排就业了,不能满足于我们是生产大国了。

苏小和:但是政府的思路就是解决就业。

刘晓光:暂时处于这种状态是可以的,但长期并不可行。比如美国,它把全世界的钱都吸引过去了,把全世界的人才都吸引过去了,100个清华北大毕业生,80多个都到美国去了。那些能够考入清华北大的,好多人动员他们直接考牛津,为什么?因为你从北大清华毕业后最后还是得出国。实际上这是一个机制问题。

苏小和:按照萨伊定律来说,是新技术引导新消费、新市场,而我们恰恰是没有新技术,所以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刘晓光:我们的起点跟发达国家不一样,我们一火车的服装或食品可能只能跟发达国家换一个很小的芯片,类似这样的道理,他们的一瓶依云的矿泉水能买咱们好几吨水,就是一个技术含量的问题。技术说到底是创新机制的问题,创新机制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

苏小和:我觉得你的思路很有意思,说到创新和人的问题,在我看来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还是产权问题,因为人本身肯定是具有自私性的。

刘晓光:这是原动力。

苏小和:原动力是来自于自私,自私是每个人都有的,这个很重要。第二是与个人价值的尊重与发展大有关系。

刘晓光:一定要给人能够不断创造的环境,让他不断激动、不断创造、不断前进、不断奋战的一个环境。

苏小和: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这两方面上一直没有很好的动作?

刘晓光:这可能涉及到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汉民族自古以来讲究中庸,很多文化都体现出这点,比如“出头的椽子先烂”,“少说为佳”。

苏小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刘晓光:对,还有“人怕出头猪怕壮”,这些文化把人压抑了、扭曲了。有些恶劣的机制,对于已经成才的人是一种压抑,对没有成才的人可能就是一种砍削。

苏小和:有点像哈耶克说的“劣币驱逐良币”。

刘晓光:这可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所以中国改革的前沿,比如说深圳为什么突然就活跃起来了?它是一种全新的机制,摆脱了原来的束缚。

苏小和:是人的释放。

刘晓光:对,是一种人的能量的释放。很多老人去了深圳看到这些景象以后,有些人掉泪了,说这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让邓小平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他讲的很清楚。实际上这还是一个人的原动力的释放,人的能量的释放。你需要让人的思想不断地飞翔,给他一片天地,给他一个新机制。

联想的股权改革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中的“小概率事件”

苏小和:我发现咱们中国人不爱琢磨、不爱钻研技术。我看到一个史料,是关于抽水马桶的,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英国人研究出来的。中国人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人能研究出来呢?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拉关系走后门上了,这怎么能产生新技术呢?

刘晓光:这是一种土壤,如果你不在这个土壤中行走,你可能会失去生存的地位和条件,所以他只能去适应。还有一个原因是法律问题,比如我发明一个技术,几天就被人偷走了,也没有人保护我的权益,这属于知识产权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的企业,第一如果产权不清楚,就没有真正的治理结构,如果没有真正的治理结构就没有真正的动力机制,没有真正的动力机制就没有一个好企业,就是这种逻辑关系。只有产权清晰,治理结构才能清晰,治理结构清晰了才能有真正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有了这些东西才能有无限的创造力。

苏小和:这是一种因果关系,我们需要持续发展。

刘晓光:联想为什么那么厉害?35%的分红权拿走了。然后激励机制改革后又转换成股权了,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更新的动作——29%的股份给了泛海。

苏小和: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中国企业建设史标志性事件。

刘晓光:联想现在等于是一个标准的“混合所有制”。

苏小和:我觉得柳总这个人真是相当的了不起。

刘晓光:他做得很好,他开始也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也不敢大动作,开始也只是获得了一个分红权,分红权给了他之后他不敢分钱,最后这笔钱很宝贵,变成了股权的资本。

苏小和:柳总这个人非常聪明,而且他有眼光,他不会急于当下的一点小利益。

刘晓光:但是,这只是大概率事件中一个极小的概率事件。中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做到这点,所以它只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中一个极小的概率事件。

苏小和:你认为联想的事情只是一个极小的概率事件,不具普遍性?

刘晓光:绝对不具有普遍性,别人实行不了。

苏小和:为什么?

刘晓光:第一,他有一个非常开明的“婆婆”,有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支持。第二,他当初的资本金确实很低,只有20万元,他没有在国资委的序列里。第三,联想所处的行业本身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

苏小和:他处于自由竞争中,我认为第二点也很重要。

刘晓光:对,第四点,中国恰恰需要把科技转换成生产力,原来没有这种载体,联想是一个典型,所以它做到了。

苏小和:最后可能再加上柳总个人的智慧。

刘晓光:还有他个人的智慧、魅力、眼光。

苏小和:刚才您说的“头上有青天”,您觉得柳总有没有这个背景?我认为做这些事情是需要有人照应的。

刘晓光:他可能最后形成了一股知识的力量。

苏小和:柳总跟我讲,他说他这辈子做了三件事。他说第一,把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成一个真正规范的现代企业。第二,作为一个中国企业,他跟世界一流PC界的巨头竞争,找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PC产业的竞争方法。第三,他培养了一支很好的团队。对于他个人的总结,你如何评价?

刘晓光:他找到了PC,结合中国当时市场的特点,这点确实是对的。把一个国有企业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他也做到了。我觉得他做的最核心的事情,还是联想出现了一套宽松的机制。

苏小和:还是制度?你觉得制度才是最闪光的一点?

刘晓光:对,还是制度,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制度决定人的扭曲和变形”。

苏小和:这也是哈耶克的一个方法论,就是“坏制度让好人变坏人”。

刘晓光:这跟高速路一样,如果有个高速路,你再好的车也得往里跑,你跑不出去。如果没有这条高速路,你今天跑这儿、明天跑那儿,来回瞎跑。

苏小和:就会无序了。

刘晓光:对,就无序了。但这种动力机制是有序的。

苏小和:你说的“小概率事件”这个观点很好,我正在做这个案例。

刘晓光:是小概率事件,无法在大面积的范围内实行。可能再过一个历史阶段,可能是20年或多少年,这跟一个民族的文化、法律制度都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西方的法律制度很详细、很健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苏小和:绝对是毫无商量的,那是底线。

刘晓光:圣经就更别提了,绝对尊重私有财产。

苏小和:圣经中关于“私有财产”的内容就太多了。

刘晓光:包括很形象的问题,比如“朋友妻不可欺”,都是具体事情了。

苏小和:圣经是这样讲的:别人的,哪怕是一根线,一根针你都不可动,那就是别人的。

刘晓光:再比如你到了我们家的围栏,你再擅自走进来我就开枪了。

苏小和:那是非常认真严肃的事情,西方对于私有财产保护是来自于神的美意。

刘晓光:所以我们将来需要更加形象的、具体的、可以保证的机制。

有这样一个故事,安徽蚌埠的农民扛着的扁担把火车玻璃不小心打坏了,让赔的时候他说不赔,为什么?他问:咱们是不是全民所有制国家?是。咱们是不是全民所有?是。我是不是这个国家的公民?是。那这块玻璃就是我的。这是真事。所以我们关于私有财产的定义不具体、不形象。

我原来想提一个建议,后来不敢提——当年有两千多万工人下岗,国家给每个人四万块钱补偿,一共八千亿。我设想,能不能不给他们钱,而是把这八千亿投到中国电信[3.69 2.50%]、中国烟草或者中国石油[10.69 0.56%]这样的企业中,每人占有四五千股。

苏小和:每年给他们给分红。

刘晓光:每人先分一两千块钱,让他能解决第二职业的问题。

苏小和:你这个创意最大的敏感点,在于让国有企业的股东社会化了。

刘晓光:其实这些股份很小,很局部。那跟现在卖给外国人不是一样嘛。

苏小和:中国有个传统,慈禧说“宁赠友邦,勿与家奴”,宁愿给外国人,也不愿给自己的老百姓。

刘晓光:张维迎提出将两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拿出一半分发给民众。实际上他是想试图解决机制的形象化和具体化问题。

柳传志、张瑞敏这些人应该是算作一代企业家,而像我一样的这批人都是90年代中期出来的,是在1992年1993年左右的时候,这些人有的做了私人企业,有的人做了国有股企业,有的人做了上市公司,像王石他们是上市公司,他们股权非常分散,大股东才占10.9%。这一代企业家跟当年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家相比,我们的条件好多了,当然在有些机制上可能不如那时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6877.html

更多阅读

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退出佛山芭蕾雨只因股东约定

     作为舶来品,奥特莱斯这种业态被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02868.HK,下称“首创置业” )演绎成“芭蕾雨”。  首创置业和中国基建合资成立的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其中首创置业占60%股权。2010年9月,首创

苏小和:胡舒立就是一个写字的

苏小和 财经作家 独立书评人 胡舒立11年的经济话语,如今读来,并不过时,大多数文章今天如在杂志上再刊登一次,仍然叫人坐立不安。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是胡舒立视野开阔,她一直比别人看得远,看得透;要么就是这些年中国的经济格局并没

北京首创总经理刘晓光:房价开始进入稳固期

北京首创总经理刘晓光: 房价开始进入稳固期 ⊙记者 张欢 ○编辑 衡道庆  北京首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光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首创今年销售额将超过80亿元,公司今后的战略重点仍是北京和环渤海地区,并在西南、长

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绿色经济绝对是最大的机会

“绿色经济绝对是最大的机会,第三次工业革命是IT,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绿色革命,这也是中国能否摆脱金融危机的新引擎。” 一直被业界誉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昨天在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多个场合表达了

大科星多业态 刘晓光:低成本拿地 多业态运营

21日,首创置业[2.12 0.00%](02868.HK)在境内发行的10亿元5年期公司债——09首置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第一只在境内上市交易的纯H股地产公司债券。同时,首创置业回归A股的申请也已上报证监会。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市场的走

声明:《苏小和:和刘晓光谈论中国企业家(2)》为网友蓝天白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