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征:并购前算好财务账](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371999746526.jpeg)
企业在收购时,在财务相关层面有几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一是在谈判过程中对于对方制定的财务计划要做详尽的尽职调查。别一看到对方说今年收入要增长20%就兴奋了,而是要了解对方的激励机制、对待财务计划的严肃程度和企业文化。为什么要做这些呢?因为不同公司的财务计划制作背景是不一样的。比如联想,薪酬是与财务计划的完成程度挂钩的,这样的话制定的财务计划就要保守些。但是我们考察IBM的时候,发现IBM不是这样,他们的考核不完全是按照是否完成财务计划,而是也参照工作的尽力程度等其它因素。它的财务计划可能会更激进些。 二是在收购作价的时候一定要把很多方面的费用考虑进来,有很多费用是可能被忽略的,但是它们对于你的收购成本都有很重大影响,我们把它称为收购过程中的业务风险因素。 比如重组中的损失—— —你要是收购了一个美国企业,那你可能会损失很多来自美国政府的订单。 要是你是一个产品型公司,那还需考虑到产品的维修、退还等服务成本。因为在你收购之前,很多产品就卖出去了,你需要承担这些产品的维护。这又是一笔花费。 还有员工退休金的问题,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福利体制完善的欧洲国家,它们和国内个人出一半、公司出一半的退休金体制是不一样的。它们通常由精算师计算出以员工的工资水平,工作至退休时能拿到的全部收入金额。假如一名52岁的员工本来需要工作到62岁,而因为你收购了雇佣他的公司,并在对这家公司进行重组时把他给裁员了,那你必须补足他从52岁到62岁这10年时间里企业应该为他交纳的年金和应该支付的工资,以便不影响他的退休收入。 这个投入是非常高的。国内很多管理者对这个并没有太多概念。 另外还要考虑被收购公司的IT能力。尤其是对于制造业、还有做分销和零售的公司来说,IT系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产生的协同效应和毛利的计算。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收购完了重新做一个IT系统嘛,这还不容易。但是,要做一个覆盖全球的、有效的IT系统,付出的成本是相当大的。这要是没有预估好,也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窟窿。 三是全球的税务计划,这是可大可小的事,但如果税务计划没有做好,就很可能把之前诸如欠税等问题牵扯出来,造成大笔开支。 以上种种因素,都需要在收购前有一个预估。你本来期待这个并购能有诸如10%的回报率,但是可能算完这些就发现没那么高的回报了。你可能想,既然这么大的花费,就别做了吧?这就看你的风险承担能力了,处理得好,并购可能能带来超出预期的益处。但是你一定要在并购前考虑清楚:最坏的情况是什么?如何避免?这些风险是不是可以承受的?(摘编自《环球企业家》,2009年9月5日刊,记者罗燕根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