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涌:阳光照耀财富 >
图为:“我所有的财富都可以放到阳光下晒。”汪潮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来源:楚天金报)
2010年3月8日,北京顶级写字楼嘉里中心。前夜突来的小雪让人领略到北京的春寒,汪潮涌只是黑西装配白衫,笑容亲切,腰杆笔直。江湖传闻的“华尔街风范”,大约就在于此。
这个从湖北蕲春走出的中年人有着令人羡慕的人生:15岁上大学,19岁成为清华经管学院最年轻的研究生,20岁赴美留学;30岁成为华尔街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代表;34岁辞职,创办北京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百度、瑞星、华谊,甚至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这些知名投资项目的操作,帮他搏下中国“风投教父”的名头,也创下天文数字的身家。
1 大别山神童与华尔街高管
翻开汪潮涌的简历,他从1980年也就是15岁时开始的人生,顺利得令人嫉妒。
1980年,汪潮涌考上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4年后成为清华大学第一批MBA研究生。仅过了一年,即获得公派美国的机会,后获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金融博士候选人资格。但他很快放弃了这个资格,经过多达30次面试进入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总部,从事不动产融资和金融证券化业务,22岁就在华尔街开始了其“精英生活”。
在20岁以前,汪潮涌甚至没穿过皮鞋。他比同龄人更为早慧,同时更为坎坷。“文革”期间,父母被迫把不到1岁的他送到大别山的伯父家寄养,他在山里一待就是15年。饥饿与寒冷,这是汪潮涌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还没有证券市场的概念,初到美国的汪潮涌,从对资本市场、股票投资、证券分析这些基础的金融知识全无概念,到顺利完成学业,并经过层层选拔,进入摩根大通银行,让他的美国同学大跌眼镜。
就是这样,十多年大洋彼岸的生活,让汪潮涌完成了两个转变:从一名MBA学生到华尔街白领,从普通职员到金融机构高管。
2 十年修成“黄药师”
1997年汪潮涌告别华尔街自立门户,当时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华人在职位上的“天花板”,还有一颗要做“Founder(创始人)”的心。
十余年来,汪潮涌一直行走在中国投行业的浪尖。就在2009年9月,因参与“东星重组”,作为兰世立同乡兼好友的汪潮涌一度成为财经传媒热门人物。
对于此事,汪潮涌一语带过:“科技、智慧加资本,这样的企业是投资家的最爱,这样的企业家也是湖北企业家的典范。比如湖北首富孟庆南家族。兰世立走的则是另一种模式,过度的激进,过度的依赖政府公共资源,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汪潮涌曾被媒体称为投行圈里的“黄药师”,在智慧之外,亦有信念。正基于此,2005年,才有他一掷四亿组队参加帆船赛的争议之举。“美洲杯”帆船赛在西方认知度比较高,但160年来没有中国人的身影。2005年,汪潮涌同法国“挑战者号”船队合作组建了“中国之队”,参加了当年在西班牙的比赛。此举震动中国商业圈。当年某杂志“奢侈富豪排行榜”,汪潮涌排名第三。
对这个评价,汪潮涌颇为不满。“组队美洲杯,是出于对国际企业家的尊敬。”他对记者介绍,这里面有一个背景:帆船运动在西方,一直是企业精英的最爱。而实际上,“中国之队”160年来第一次在美洲杯露面后,西方媒体的报道就充满敬意,认为这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复兴和企业家的精神追求”。“当时华尔街日报的标题我还记得,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国精神》。”
3 有思想力的企业家
2010年2月,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黄金十年最具思想力企业家”评选启动。汪潮涌位居候选人之列。他告诉记者,最终选出的10年10大企业家,并没有他的名字。但他已经很满足。
“企业最根本的竞争力在于思想力。”汪潮涌说。“一个企业家如果只关心自己在富豪榜上的排位,最后迟早要出事,迟早会迷失。”
十年磨剑,汪潮涌已经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人就是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担当责任、回报社会的冲动也在与日俱增。”汪潮涌说。这些年,也是汪潮涌逐步从一名金融企业家转向社会企业家的过程。“如果只想着有钱花,或者一家老小的衣食无忧,这样的企业你很难做大。”汪潮涌告诉记者,湖北的企业家中存在这个问题,“企业家的真正的困惑,说到底就是做大还是做小的问题。做到一定地步,你可以很安逸了。这个时候,你愿不愿意付出更艰苦的努力,往高处走?”
在这一点上,作为风险投资人的汪潮涌在国内选择项目时,首要的一点便是对项目负责人的考量。这个人是小富即安还是有远大抱负,直接决定这笔投资的未来。而敢于担当责任,有永不磨灭的意志,这是构成企业家思想力的基础。
4 “三重身份”话湖北
1993年,汪潮涌还是摩根士丹利的首席代表时,曾经带领一个拥有数亿美金资本的华尔街代表团访问湖北。
“但是当时没有找到好的抓手。”汪潮涌回忆说。“作为一名湖北人,如果要我给湖北的经济发展写一个提案,我的题目可能是:《湖北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腾飞》。”
“湖北应该能培养一批能和国际国内资本对接的载体。”他回忆起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资本市场的“湖北板块”,“很多公司误解了上市的意义”,最终黯然退出,错过了大好机遇。现在,新的机遇来了,无论是主板、创业板还是创投等基金,鄂商获得助力的机会都已经大大增多。“我只希望越来越多的鄂商成为上市公司的掌门人。”
站在一个华尔街专家的角度,汪潮涌认为,武汉完全有能力将自己打造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银行、保险、证券等管制类的金融企业,门槛很高,总部多集中在北京、上海,这一点已成既成事实。但是非管制类的金融企业,如产业基金、私募基金、创投基金,以及担保融资、小额贷款等领域,武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作为一个投资者,湖北除了雄厚的装备制造业令人感兴趣外,汪潮涌看好的产业,包括湖北的新能源、信息、汽车零配件、商业零售、创意文化、旅游和金融服务业等。
“我经常在思考湖北的发展,金融危机带来了新的机遇。当前的经济发展概括地说有两大主题,一是金融危机后的新格局,二是绿色低碳产业。”
有理论即有行动。早在两年前,汪潮涌就已携巨资在湖北投资实业。目前,仅在家乡蕲春,他的公司已经投下超过2亿元的股本金,以蕲春的“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项目为试验田,推进林药一体化,试行大农业的概念。其产业规划是,前期做研发、整合、品牌人才的储备,用3年时间打基础,5年时间拓展市场,10年形成一个大产业。目前,这个项目已推进两年,前景看好。
(文图/本报特派记者乔奇、张阳春、李昌建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