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5月14日晚10时50分许,在深圳富士康龙华厂区北大门附近的福华宿舍,一名21岁安徽籍梁姓男工从宿舍楼7楼楼顶坠地,送医院后于当晚11时40分被宣布抢救无效身亡。这是今年以来富士康第9名坠楼的员工,共造成7死2伤。(相关报道见昨日本报06版) 悲剧的惊悚之处,不只在于悲剧本身的惨烈,更在于悲剧一再重演,仿佛魔咒一般让人难以逃遁。从第一个员工纵身一跃到九连跳,事件演绎得越发诡异,也越让人悲怆和惊慌。基于此,处于风暴源的富士康,遭受众矢之的,被讽刺为“赴死坑”,也许并不冤枉。 无论从哪方面讲,富士康都该受到谴责,九连跳的发生,富士康难辞其咎,其管理制度、理念和方式都需进行深刻梳理和检讨。但更应该看到,如果将所有的矛头指向富士康,反而容易遮蔽深层次问题;如果把罪责全部推向富士康,反而是一种偏狭。 是谁在纵容富士康?富士康管理确实苛责,动辄加班,且违反法规——超过国家法律规定每月上限36 小时的加班,在富士康很常见;动辄处罚,处罚之密,使得员工谨小慎微,否则动辄得咎。在这种语境中,为何不见工会介入?劳动监察部门哪里去了?富士康堪称变态的管理体制,其实举世皆知,但当地政府部门为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外企、台资企业超国民待遇,而疏于或故意回避员工的权益,是一些地方心照不宣的做法。

最让人黯然的是,一方面,富士康发生员工跳楼的悲剧,激起舆论千层浪,“血汗工厂”再次成为富士康的代名词,另一方面富士康坚持工资最低标准决不涨薪,却从来不愁招不到工。南方周末报道的一个内幕更耐人寻味,在富士康,每个员工都会签一份“自愿加班切结书”,随后你的加班时间便不再受法律规定的每月上限36小时的约束。这个细节值得解读,但我们抨击加班的不道德时,员工却迫切希望加班(“不加班根本挣不到钱”);当我们抨击富士康是血汗工厂时,前去应聘的人络绎不绝。这些尖锐的断裂说明了什么? 换言之,人们之所以应聘富士康,是因为:能按时发工资;有福利;环境好;安全;工作满一年,每年保底加薪3%,没有上限。这恰恰说明其他的不少企业不能按时发工资……而富士康员工愿意加班,能拿到加班费,恰恰说明其他的不少企业不发加班费、拖欠加班费。是的,正如有网友称,在富士康,人已经不再是人,只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实现某种功能的零件,除了赚钱,没有丝毫成就感、成功感。那么,人被异化为机器的是不是只有富士康?其他企业是什么样子呢?据悉,在富士康厂区内,有游泳池、足球场、网吧等休闲活动的场所,试问其他的血汗工厂能有这些吗?当我们关注富士康的不义和不仁时,是不是也应该关注其他企业的工人状态?他们或许自杀了,但没有被关注;他们或许濒临于自杀,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救济。 富士康不是偶像,但也不是罪恶的渊薮;富士康不是最坏的企业,还有更血汗的工厂,在挞伐富士康之余,我们也应该关注其他企业的员工,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惟有如此,九连跳的悲剧才能减少乃至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