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举行的北京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经济体高官论坛上,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总裁朱云来指出,在增长模式的调整过程中,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通胀风险。
“当前很多国家的政府面临高负债,其所实行的大量发行货币和信贷宽松政策必然会引起长期通胀的潜在风险。”朱云来认为,考察通胀效果需关注资产价格变化。
朱云来提出,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不能完全代表所有通胀效果,应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CPI只是在比较有限的商品范围内的一个价格趋势统计”。
朱云来建议,中国政府的政策应该在以下四方面进行调整:第一,考虑放开行业的垄断和管制,“目前部分行业垄断因素的存在,减低了民间资本投入的积极性”;第二,适当扩大转移支付力度,包括增加职工收入在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只有职工的收入提高,才能扩大居民消费”;第三,进一步系统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进一步发挥消费信贷的作用。
朱云来发表上述言论当天,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发布报告称,中国刺激经济措施仍将维持,实施退出机制为时尚早,中国很难先于美国加息。
“中国的刚性汇率制度不允许货币政策过早转向。”哈继铭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统筹考虑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就业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目标,需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因此,在美国刺激政策退出之前,中国紧缩力度有限,否则只会引来更多“热钱”流入。
从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的历史关系来看,中国加息也很可能晚于美国。在上一轮全球放松与紧缩周期中,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资源型国家加息领先美国近两年,美国自2004年6月30日开始进入加息周期,而中国在2004年10月29日才开始加息。
中金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高挺在同日发布的另一份报告中指出,美国一般在产能利用率恢复到75%-80%的水平后,才会开始加息,预计要到2010年年中之后,因此,中国开始加息可能会在此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