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油价刚刚涨过,本月油价再次上调的步子又近了。
据多家媒体报道,新的调价窗口在4月28日就已经出现——与4月12日相比,4月28日布伦特、迪拜、辛塔三地连续22天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为4.56%,再次突破成品油定价机制4%的红线。为此,中石化已经吁请政府及时调价,目前市场最多的猜测是:油价可能在本月中旬再次上调。
条件成熟了,油价该涨了,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虽然大家心里不爽,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但5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的一篇报道,却让这次看似顺理成章的涨价,平添了不少变数。
这篇报道的标题就很能说明问题:两巨头打九折低价出口成品油,国内谋求再度提价。报道中提到,3月份我国出口的成品油数量同比激增了70%,而价格却比国内的税前价还低一成左右。报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低价出口成品油,其实无利可图。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消化库存,在不增加国内市场供应量的前提下维持国内的高油价,并为下次提价做好准备。报道据此提出:国内油价,是有相当降价空间的。
宁愿把油便宜卖给外国人,也不愿意给国内的消费者让利。这个被意外披露的事实,让网友们的愤懑达到了沸点——身为国有企业,不仅不给国人谋福利,反而倒贴卖油,很有点“吃里扒外”的味道。两大巨头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并不复杂——挺住国内的油价,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至于国内消费者的利益,那是一贯不在两大巨头的考虑范围之内的。
按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调价,看似一切都按规矩来,但两大巨头这一举动,却给了现有调价机制一个巨大的讽刺——在成品油炼制、批发环节都垄断在两大巨头手中的背景下,与国际市场三地油价联动的定价机制,如果只讲市场,必然会生出非市场的怪胎来。国内油价不能完全按市场来说事,只因为在两大巨头身上,有着太多非市场的因素。事实上,之前已经有过两大巨头“低价出口成品油”的报道,可惜的是,它并未引起发改委等部门的重视。对两大巨头的过度宽容,让他们得以在垄断和市场之间左右逢源,一点好处都不落下。
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说三地原油加权均价变化率连续22天超过4%时“可以调价”,一个“可以”,似乎给出了非市场因素的考虑,但实际上,“可以涨”早已是“必定涨”,即便是碰到节假日顺延几天,最后也是涨了才罢休的。两大巨头低价出口成品油,这个事实再次告诉我们:现有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两大巨头的利益惯性下已经严重失真,必须马上予以修改和完善。如果只考虑国际油价变动,而不顾及到国内市场垄断依旧的现状,所谓的“透明定价机制”,就只是两大巨头手中的一块橡皮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