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场大雪,让中国很多地方遭遇气荒,现在新一轮寒潮和雨雪来袭,电荒又迫在眉睫。
1月4日的《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说,多省市电煤告急,安徽等地的部分发电机组已缺煤停机,湖北武汉等城市更是开始拉闸限电,为了保障居民用电,工厂不得不轮流停产。
国家电监会华中电监局的一位官员将电煤告急的原因归为“恶劣天气影响了来煤情况”。天气的确很恶劣,而且恐怕还将继续“恶劣”下去。但我想不明白,这并非百年一遇的恶劣天气,怎么马上电煤就告急了呢?类似的疑问在前段时间的“气荒”中也被多次提起——正常情况下,企业应有抵御一般风险的库存,天气一恶劣,资源就紧张,没有什么说服力。人们更多的猜测是:巨头们把恶劣天气当成了逼宫涨价的良机。果然,不久大家就看到了天然气巨头联合要求涨价的消息。那么这次所谓的“恶劣天气导致电煤紧张”,会不会也是电价上涨的前兆呢?
去年开始,资源产品价格调整陆续进行,水价、油价都不同程度地上涨。同为垄断经营的电力和天然气,自然也不甘坐守薄利。虽然此前非民用电价已经上调过一次,但这显然无法满足巨头的胃口。于是,类似“气荒”的资源紧张事件,便时不时冒将出来,这恐怕绝非巧合能够解释。
一说到涨价,巨头们的理由总是很充分:价格太低不利于节约资源,而且企业也亏得不行。中国的资源产品价格是不是太便宜,不能老拿市场说事。垄断企业享受着政策红利,以极低的成本开发全民资源,其本身并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眼里看到的却只是“定价跟国际接轨”,实在不太厚道。
资源类产品涨价,传导效应之强众所周知,这也必然成为引发通胀的巨大隐忧。“气荒”刚过去不久,“电荒”又冒了出来,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公益和市场究竟谁占大头?这个问题一天不厘清,恐怕垄断巨头利益合谋下的各种“荒”,就一天不会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