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 昨天下午在一家茶店里喝普洱。老板说今年生茶的价格会上涨,原因是天旱减产。看来一度成为投机品的普洱又可以趁势而上了。 最近中国人都在关注西南。那里正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处处缺水,农作物生产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旱情已经减少了当地的蔬菜生产和供应。一方面部分蔬菜价格持续上涨,另一方面有些品种出现短缺。由此及彼,如此重大的旱情当然会危害农作物和食品生产,推高食品价格,而食品价格上涨又不可避免地推高中国通货膨胀率。难怪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要切实做好中国西南地区的抗旱救灾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的农业丰收。说到底,一切都是为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总理的讲话显示了中国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难度。控制通货膨胀首先要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即要防止物价涨幅突破政府承诺的最高值。北京今年承诺把消费者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而2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较上年同期增长2.7%(去年11月CPI以上升0.6%的纪录终结了连续9个月的下降势头),增速高于1月份的1.5%。因为这个增速距离3%的政府目标十分接近,一度引发金融市场对加息的强烈预期。 强烈的加息预期背后是更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中国央行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对未来的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强烈。今年第一季度物价预期指数为65.6,低于上个季度的73.4,但仍处在很高水平(该指数高于50表明预计物价将上升的人数增加,低于50表明预计物价将上升的人数减少)。调查报告称,预计下个季度物价上涨的居民比例比去年第四季度略有下降,但季节调整后的居民通货膨胀预期仍上涨。 其实,从消费者对各类价格的感受来看,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寒气凌人。仍据上述央行调查,受访者对当期物价满意指数较上个季度下降2.3%,仅为25.9,其中认为目前物价“高,难以接受”的受访者比例达到51.0,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高值。调查称,七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房价水平“过高,难以接受”。对物价继续上涨的恐惧开始制约消费支出。调查显示,自去年第二季度以来,城镇居民的消费意愿持续明显回落,储蓄和投资意愿则不断加强。 正由于通货膨胀预期过高,如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所称,今年中国要实现全年CPI上涨3%左右的目标,难度较大。尽管去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10160亿斤,连续第六年丰收,使中国粮食价格得以保持稳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也有助于抑制价格上涨和全面通货膨胀。但由于中国经济对大宗商品依赖程度较高,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任何较大的变动可能会推动中国整体物价水平上涨。 从历史上看,中国经济同时发生经济过热、货币扩张和粮食供应跟不上的情况下,最容易触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现在,货币和信贷扩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干旱又在威胁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和供应,惟一制衡的希望就剩北京以政府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竭力支撑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稳定。此时,如果政府不能下决心解决经济结构扭曲,着力提高投资效率;如果初露端倪的资产泡沫、产能过剩和银行坏账风险不能有效扼制,大旱可能会大大提高通货膨胀预期失控的概率。那就麻烦了。
![物价大涨 大旱之后要防物价大涨[陈序专栏]](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36257686128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