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聿文 继国土资源部率先公布其部门预算后,财政部、科技部、住建部也于3月的最后一日相继公布了各自部门的2010年收支预算总表。这意味着,备受关注的中央部委预算公开大幕已徐徐拉开。 曾几何时,中国的政府预算都是机密,不要说普通公民,即使是人大代表,也难得对预算发表看法。每年的“两会”,发给人大代表审议的预算,不但简单,而且由于一定的专业性,多数代表也看不懂。比起政府工作报告来,预算报告更是雾里看花。 预算必经人大之审议批准,是因为人大代表的是人民,人大没管好预算,说明人大失职。要人大审议批准,首先是各级政府的预算编制活动应由人大决策和控制,政府财政部门只是负责具体的编制事务,并且在编制过程中还要随时受到人大的监督。预算编制完成后,其是否合理和科学,也要得到人大实质性的审查,批准同意后方可实施。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还要受到人大严格的监督,如果预算要变更、调整,必须得到人大的同意。这就是人大监管政府预算的“三部曲”。 除了人大监管政府预算外,老百姓也可随时向政府提出要查看预算的执行情况。因为政府并不创造收入,政府的预算来自老百姓上交的各种税和费。老百姓当然有权知道政府收自己的钱是怎么花的,用在了什么地方。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向社会公布预算。假如可以做到这一步,等于为预算盖了一个双保险,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分配权。 但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政府怎么编制预算,钱应该用在哪里,如何分配比例,变更预算项目,这些本该由人大执掌的权力现在都由政府行使着。另外,老百姓想看看“自己”的钱怎么花的,也基本没门。此种预算软约束,不但会造成预算腐败——将本该用于甲项目的资金挪用于乙项目,还直接导致类似“三公”这样的消费难以遏制。 要解决软预算约束问题,消除政府预算腐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必须实行预算公开,增加预算透明度。不仅要公开预算的执行情况,还要公开预算的编制程序和编制过程。只有预算公开和透明,才能做到预算阳光化,人民才好监督。如果不公开预算,像广州市9所机关幼儿园一年财政补贴6000万元这样的事民众将蒙在鼓里。若在预算公开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报告、审查、听证、审计、评估、问责和处罚制度,并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环节形成权力制约和平衡机制,那么,这其实就是一个预算民主化的过程,也是社会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国土部等部门能够率先回应民众公开预算的呼吁,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