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洗碗公司的加盟如火如荼,招商广告满天飞舞,宣传更让人心跳加速,很多创业者以为是天赐良机,迫不及待的想加入进去,获取这千栽难得的良机。
但是......风吹雨打落花去,大部分正规的洗碗公司都失败了,而不正规的公司,也有很多面临着法律的追责....
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媒体广泛报道了“洗碗公司”的黑幕。东莞、天津等地的卫生局、消协先后出台了规范消毒行业的规定,监管力度逐步加大,一些地区的消协还明令禁止餐馆收取消毒餐具费用。杨亿所在的成都虽然还没有具体措施出台,但一些精明的顾客们已经开始拒绝支付给餐馆餐具消毒费用。餐馆老板没有了收入来源,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合作马上土崩瓦解,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杨亿的客户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还没等他来得及退出,一次大规模的卫生检查彻底切断了杨亿的灰色“财路”。
遭遇“洗碗公司”
2008年的春节,杨亿过得并不安稳。一套包装好的消毒餐具端正地搁在办公桌上,他是成都一家餐具消毒公司的老总,这套餐具是他从一位刚丢失的客户手里拿到的。
客户放弃他的理由很简单:“你们一套货要9毛,比别人贵4毛。”他已经不记得这是他失去的第几位客户了。杨亿仔细研究这套餐具,与自己公司的并无两样,都是由碗、碟、水杯、酒杯、汤勺、筷子这“六件套”组成,除筷子单独装入塑料袋外,其余都是用塑料膜密封。玄妙在于塑料膜上,自己厂里的包装上都注明了厂家名字、地址、联系电话、有效期和品牌LOGO,但是眼前的这一套,塑料膜上只印着一个模糊的名字和两个手机号。杨亿决定打电话过去商谈,然而,一个手机号已停机,还有一个是空号。杨亿意识到,自己遇到了“洗碗公司”。
没有地址,模糊的姓名,打不通的手机……杨亿有些泄气,自己就是被这样神秘的对手打败的,仿佛在跟隐形人决斗。
2007年4月,杨亿考察了成都的餐饮市场后,投资开办了这家餐具消毒公司,其中光是购置一套洗消一体化机和相关设备就花费了50万。他没有料到的是,不到一年,他就在价格战中败下阵来,草草收场。
成本之谜
2008年3月,杨亿关闭了公司,寻求买家低价转手设备。他听说老乡李老三的餐具消毒公司经营得不错,便辗转联系上了对方。
“这些设备,我这里都用不到。”李老三满脸诡异的笑让杨亿如堕云里雾中。餐具消毒公司,是将沾满油污的盘子、碗筷回收后,经过浸泡、粗洗、高温90℃冲洗、消毒一体高温喷淋清洗、380℃远红外线消毒、二次灭菌包装、质检装箱等12道工序。没有消毒设备,这些程序如何进行呢?
杨亿终于在李老三处开了眼界,在一户三居室的居民楼里,他看到几名忙碌的工人。每个员工面前都有一个蓝色的水桶,他们的任务就是从黑色塑料筐里拿出碗和杯子等餐具,放进水桶里漂洗。从塑料筐拿出待洗的碗到漂洗完毕,大概只花10秒左右,15分钟就洗好了一筐碗,此时桶里的水早已发黑。工人说,去换水的功夫,能多洗几十个碗了,老板是给计件工资,他们只管加紧速度多洗碗就行。
在作为“包装间”的卧室里,李老三教导新来的小工:“拿碗前先将碗内残留的漂白粉敲一敲,倒掉,然后再看看碗内和碗边是否还有残留脏物,要用抹布抹净。”李老三说,此前有餐馆认为他的碗里有菜渣,以此要求他免费送几十套餐具作为补偿。
杨亿粗略算了算:居民房的租金不过每月千元,工人每个月几百元工资,水电也不需按照工业用计价。自己投资50万的生意,如何能跟这小作坊打价格战?
“恍然大悟”的杨亿低价处理了自己之前的设备,购买了一台二手热收缩机和封口机,用于包装塑料膜,又添置了几个大塑料盆和一些餐具,招募了几名工人,靠着这1万元的投资,他“东山再起”了。
“双赢”模式
从前,杨亿按正规程序清洗一套餐具下来,成本在7毛左右,而现在才花不到2毛钱。杨亿又联系从前失掉的客户,准备大干一场。
和以前一样,他首先把目光瞄准一些大型酒店。当酒店都要求他出示资质时,杨亿赶紧捧出自己的营业执照。其实,在200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第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取消了卫生部门对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许可。因此,消毒餐具公司注册时不用事先取得卫生许可。杨亿正是希望靠此蒙混过关。
可是,酒店还要求他出示《卫生检测报告》,杨亿的小作坊,隐藏在居民楼里,逃避检查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有这种资质呢?
失望之余,还是李老三点醒了他,“洗碗公司”的客户是一些小餐馆。因为餐馆把碗筷给他们洗,不仅不用花费成本,还能从中赚上一笔。
杨亿按照李老三的指点,找到了一家中等规模的中餐馆,他跟老板算了一笔账:“现在你们雇了两名洗碗工,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清洁液以及水、电成本。如果你们购买我的消毒餐具再‘租用’给顾客,采购价即使以0.9元计,向顾客收费是1.5元至3元,每天使用400套的话,饭店一天至少可获利240元,一月获利可达7000多元。”
见老板动心了,杨亿又抛出了下一个惊喜:“现在每套餐具我只收你5毛钱。”客户一举拿下。尝到甜头后,他主攻中小饭店,靠这种“双赢”的模式,短短三个月时间,杨亿就收复了失地。
久而久之,杨亿的心里也坦然了,不过是没消毒的碗而已,他还没有见过哪位顾客用了他的碗就生病了。更何况,即使是出了问题,谁又能查到他的头上呢?为了避免卫生部门的清查,杨亿在包装膜上印上编造的手机号码。这一行的行规,是不做找上门来的陌生生意。
歧途上的结局
杨亿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开始发展“加盟商”。加盟商只需要缴纳一定的加盟费,联系好餐馆后,将餐具送给他清洗。杨亿收取3毛的清洗费,中间的差价由加盟者赚取。不到一年时间,杨亿就赚回了之前亏掉的50万。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地的媒体广泛报道了“洗碗公司”的黑幕。东莞、天津等地的卫生局、消协先后出台了规范消毒行业的规定,监管力度逐步加大,一些地区的消协还明令禁止餐馆收取消毒餐具费用。
杨亿所在的成都虽然还没有具体措施出台,但一些精明的顾客们已经开始拒绝支付给餐馆餐具消毒费用。餐馆老板没有了收入来源,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合作马上土崩瓦解,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杨亿的客户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还没等他来得及退出,一次大规模的卫生检查彻底切断了杨亿的灰色“财路”。面对着眼前高额的罚款单,杨亿悔恨交加。真正的财富,只会建立在诚信与质量的基础上,而并非一场利益的私下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