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推出组装打火机快速致富项目,简单易学,适合下岗职工,可在中心加工,也可家庭作业,每人每天可组装700-800个,每个获利0.06-0.08元,投资千余元可月获利润1500元以上。中心与客户签订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以成本价向客户提供组装设备和散件,负责回收打火机。同时诚招乡镇代理商。本广告长期有效。”
这是记者近日从大街上散发的小广告上摘抄的一段组装打火机的广告词。 自去年上半年以来,此类广告风行各种广告纸上,向有着发家致富梦想的人们发出难以抗拒的“诱惑”,引得人们纷纷加盟。让人震惊的是,美丽的辞藻和诱人的承诺后面隐藏的竟是精心策划的骗局。近日,三个受骗者向记者揭开了组装打火机的骗人内幕。 祝先生:“我花1000多元买了设备,干了几个月总共赚了不到300元钱。” 7月11日下午,应祝先生要求,记者到一实小对面的汶河边上采访了祝先生。祝先生打扮斯文,在一事业单位工作。“由于工作不忙,就想在业余时间干点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组装打火机的广告,感觉不错,在家里干不用抛头露面,每月又能赚1000多元钱,就去看了看,没想到却上当了。” 祝先生说着给记者拿出了当初签的合同。合同开头写道:“为发展经济,增强企业活力,甲方向乙方提供打火机组装原料,回收产品,现金支付加工费,乙方全面组织生产。” 下面是一些简单条文,规定了双方的权利义务:甲方单位是某打火机配件经销部,负责人签名封某某。乙方签名是祝先生。合同签订日期是2004年7月29日,有效期至2005年7月29日。 当祝先生问合同期满以后怎么办时,经销部负责人封某某拿出营业执照,操着东北口音说:“执照办的是4年,起码在莱芜干4年,我们准备长期干下去。只要你愿干,我们可以再续签合同。你放心,和我们经销部签订合同的很多。”封某某说着拿出厚厚一沓合同书,朝祝先生扬了扬。 拿着买的组装设备和原材料回家后,祝先生就兴冲冲地干了起来,妻子没事也跟着帮忙。二人一有空就忙着组装,有时候从早忙到晚,刚开始每天能加工五六十个,后来熟练了最多一天能加工300多个。尽管累得腰酸腿疼,但一想能赚点钱,就坚持了下来。今年3月份,祝先生到经销部交货时,发现经销部换了老板,原来的负责人封某某“蒸发”了。 祝先生一下子急了眼,到处找着讨个说法,但都无功而返。“我花1000多元买了设备,干了几个月总共赚了不到300元钱,妻子还整天埋怨我。”祝先生懊恼地看着河面说。 申女士:“我交了钱签完合同后,一看那充气设备就傻眼了,这不就是几根铁棒,能值900多元吗?当时就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在祝先生的牵线下,记者又采访了申女士。申女士是下岗职工,今年2月,她看到广告后“慕名”到某打火机组装中心看情况。在听了老板的“算账”分析后,申女士觉着这个项目挺适合她的,就动了心。当她提出要看看设备时,老板拒绝了她:“交钱签完合同后再看设备,还能不保证你正常生产吗?”申女士想想也对,就交了钱签了合同。 随后,老板从里屋拿出一个小盒子来,把充气设备放在了桌子上。一打开,申女士顿时傻眼了:这哪是什么设备?就是几根钢筋搭起的一个小铁架子。 申女士拿出她当时交钱的收据,记者看到:1套充气设备980元,200套配件44元,共交款1024元。而她花980元购买的所谓充气设备竟像小孩玩具:最下面是个不到一尺长的台座,向上竖着两根七八公分粗的铁棒,一长一短,长的不到一尺,两棒之间用一根钢筋相连。长棒上有一个弹簧和一个1米长的胶皮管。“就这样的东西顶多值50元钱,可竟卖到980元,我心里当时就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但是已经签了合同交了钱了,只好提回家组装去。”申女士说,“组装了3个月,看赚不了钱就不干了。后来想想才明白,这些人根本就不靠打火机挣钱,而是靠骗人买这些设备赚钱的。合同都是签一年的,你干一年根本赚不回设备钱。” 王先生:“从早到晚一天干18个小时,也加工不了700个,说一个打火机赚7分到8分,其实顶多赚3分。你装熟练了,他回收的标准也跟着高了。” 王先生签的合同中关于组装质量有这样几条:1、装配准确;2、机体无气泡;3、火焰均匀,火苗高度调至2-3公分高,无断火。(中国店网—最专业的开店创业网www.koduo.com) 王先生说起他组装的事就一肚子辛酸:“刚开始干时,兴致很高。我每天早晨4点多就起床干,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甚至连吃饭时都在干。可不论怎么干,一般一天能组装300个,后来熟练了,加上老婆孩子都帮忙,一天能加工400多个,最高记录497个,没有超过500个的。一开始不熟练的时候,回收的标准也低,后来技术熟练了,回收的标准也跟着水涨船高,淘汰率大大提高,算下来组装一个打火机能赚3分钱。” 据王先生说,刚开始的几次交货,回收标准低,没有明显组装缺陷,火苗均匀就过关了。到后来就加了一个苛刻的检验标准,即组装的打火机连打十几次,次次着火才算合格,中间有一次不着火就被淘汰。多时淘汰率能达到30%,这样下来根本赚不到钱。 据三位受骗者讲,在参加者中能把1000多元投资赚回来的寥寥无几,而那些所谓的乡镇代理商则危害更大,因为他们已经成为经销商的“下线”。这三位受骗者都对记者说:“提醒人们别再上当受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