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的袁先生现在白下区仓巷开了家“同根缘根石工艺品”小店,主要展示他自己雕刻出的树根工艺,开店和进材料的费用,都是通过他所在的后宰门街道劳动保障科做小额贷款来的。对于记者昨天到访,吃惊之余他一个劲地说:我的创业路没什么可写的,至今贷款还没还清,灰头土脸有什么可说的?但记者在采访中确实发现,老袁的创业路和创业心态还真有值得总结借鉴的。
从1990年离开单位起,老袁做过很多工作:在外地帮人家搞装潢,在家门口摆过摊卖水果,开过饭店做小吃等,但只能是养家糊口,没有很大的改变。其间,妻子因为经济问题与他分手,而固执的老袁一直坚持着。“我那时不明白,其实创业不能完全靠单打独斗小打小闹去做,应该形成规模。”“同根缘”以各种用树根及石头制作成各种工艺品,但因为店面窄小又较偏僻,普通百姓买得少,有钱人又不屑。这使老袁处境堪忧。他所指的“规模创业”果然有了改变。记者在“同根缘”看到的一个年轻人,是从东南大学地理资源系毕业的,在云南当地的普洱茶厂家学习了8个月。最近他与老袁在“同根缘”里携手做茶文化。老袁做工艺品,他则以茶会友。“这是我的第一个合伙人,毕竟也是规模创业的第一步啊。”对今后的前景,老袁表示,他输不起的心态也是一个“优势”,他说这样才能不急功近利,以往几个月等一笔生意,他已经习惯了。
对于自己创业选择的“冷门”,他表示争的就是心态。而后宰门街道劳动保障科蒋所长却不同意老袁的观点,“创业就要看到利益,不仅要学会看长远的,有时更要看眼前利益。”蒋所长说,用政府的小额贷款创业者,生活状况都很艰难,急需通过创业来赢利。虽然老袁还款的记录很好,但他内心和实际的压力一定不小。
老袁有着一般创业者难以体会的艰辛。每天上午,他必须给病弱的父母和读书的女儿买菜做饭,下午在“同根缘”做手工等生意,傍晚到夜间他在南京一家大市场当保安,用打工的收入来维持小店和家庭开支。即便如此辛苦,他依然告诉记者,因为做根艺品是自己从小的爱好,他做的很多根石工艺品,就是考虑到顾客会用来收藏,所以他经常很清高,不接受人家的还价。为此,就是打工他也要维持下去。“一根筋创业”是老袁给记者留下的印象。
“眼下已进入小店的淡季,夏季木头易开裂,顾客也不愿出门,我即便改变创业项目,也至少得等手上的东西全出手吧?”记者发现,与那些小本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相比,老袁确实更有个性,但似乎也就是个性让他长期来赢利少、赔本多。对此评价,他没有反对。他告诉记者,“如果说我的创业失败,可能更多与我追求完美的个性有关。”新街口街道创业园职业培训师刘屹先生指出,创业就是要务实,先谈钱再谈理想,不要对钱不屑一顾。希望老袁能尽快从迷雾中走出来。(董婉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