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不知不觉,已到了1999年的年底,算起来,前前后后,我开了六年的店了,开始两年在老街,收支基本持平,挣钱是从搬出来开始的。经商之船,在生活的河流里,没有大起大落,相对平衡地行进着。翻翻存折,也有20多万的存款了。小店的生意虽然不错,但在大家的眼里,并不起眼,不过是一个小书店而已。我也不喜张扬,在同学朋友中,我在中游,比我过得好的有,比我落魄的也有,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暂时达到了安居乐业的目标。让我感到惋惜的是,有一位姓支的同学,在这年患上肾癌,不幸去世了。“生命诚可贵”,可叹人生无常,才走到半路上,我们就永远走散了。
2000年春天,又一个对手出现了。仅仅距离我20米的地方,新开了一家书店。那里原是一家化妆品店,店老板是昆山千灯镇人,千灯是顾炎武的家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就是顾炎武提出来的。这位店老板原来在染织厂当技术员,会调色配方,这回有家染色厂要聘请他,月薪高出了他开店的收入,于是他就把店转让了,让给了现在开书店的。 这位开书店的,年前曾来过我店里,问过开书店的一些情况,我当时料想他有开书店的打算,但没想到就开在我的旁边。后来听说,他没有开店的本钱,是他的哥哥和姨父资助他的。他的哥哥在市经委开车,他的姨父原来在中学当教导主任,现刚调到小学做校长。有了这层背景关系,我想,他开书店是可以赚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愁资金,二是不愁销路。 我之所以乐于租书,而没有做大卖书,主要顾虑就在销路上。开书店和开服装店差不多,总有一些卖不掉的,就会成为积压,日积月累,这数量可不容小觑。开零售书店,藏书量很多,但积压会蚕食小店的空间,又压死了流动资金,如果事先没有把握,开书店还需慎重。要么是开在学校边上,卖教辅书、考研书之类,利润高,还能撑活;或是开在闹市区,卖报刊和畅销书,反正闹市区卖什么都可以赚钱;除此之外,当三思而后行。 我的店面也可以卖报,但由于卖报比较琐碎,每天有新报,流量又很大,本来我办理租书就很繁琐,就不想在卖报上花费更多精力。我是人,不是机器,总得让我也有点空闲吧?开店挣钱没错,但我也不想为钱卖命,要是钱挣到手了,人累趴下了,值得吗?我挣的这点钱,可能自我感觉良好,但当时在我们镇上,有些开厂的搞房地产的承包工程的,拥有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资产的人,已经不在少数了。但我不想和他们比。和他们比有什么意义?钱是挣得完的吗?“山外有山楼外楼”,外面的世界大得很,我们只要走好自己的路,就可以了。没有倚天屠龙,难道就不能笑傲江湖吗? 我并不怕竞争,但我不欢迎恶性竞争。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他们竞争了一百多年,却能并驾齐驱,如今活得都很滋润;而国内有些公司,相互倾轨,为了挤垮对手,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元气大伤,玉石俱焚,谁也没有赢。而今,兵临城下,书店同行开到我旁边了,我又如何反应呢?我的零售图书项目刚刚开始,面对强有劲的对手,又将作何选择? 他们的书店,布置得很不错,又和我在一排店面,位置距离又近,确实会对我构成一定的威胁。我观察了一下,也许是新开,开始的生意一般。然而,过了一个月,让我惊讶的一幕出现了!有读者告诉我,他们的书店也在办理出租,看一本书每天收一元钱,因为是新书,也有一些人去租的。我隔壁的香烟店,因为卖电话卡时的不正当手段,和我家闹得不愉快,不会他书店也要挖我的客源?搞不好,他们书店还会卖电话卡?现在刚出现不和谐音,这回我要争取主动,不能让这股“不正之风”恣意蔓延。现在不是春天吗?春天应该让人感到温馨舒服,我可不想又出现明争暗斗的场面,若能化干戈为玉帛,岂不更是皆大欢喜? 我和那家书店老板碰了头,客套了几句,就切入正题。我说:“不知你店里生意怎么样?”他说:“不太好,你开在前面,顾客都跑你那里了。”我说:“你是新开店,书新,品种多,会有生意的。”他说:“你有租有卖,两样都占全了,我哪还有生意?”我说:“我们都是开书店的,是同行,要不我们商量一下,我店里就不卖书了,就做出租,你店里就做零售,不对外出租,我们各做各的,井水不犯河水,你看怎么样?”他很高兴地说:“这样好啊,我们路归路,桥归桥,谁也不影响谁的生意。” 我牺牲了卖书这一块,换来了和平共处。其实我也是值得的,因为卖书在我店里占的份额很小,况且才开始不久,经营情况也一般,我书店的地方不大,卖书就一个书架,也做不大,竞争不过他家的,而租书就不一样了,已经有了知名度,顾客群又稳定,要是被他家分流了,对我的影响较大,我这样做,也算是舍卒保车吧?最重要的是,对哪家也没有伤害,真正达到了双赢。 他家的书店,经营情况很快好转,因为在闹市区,就我们两家书店,一租一卖,极为方便了人们读书的需求。那店老板也是个灵活的人,随即增加了报纸的销售,一天能卖掉二三百份报纸,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他还增加了销售游戏赛车的项目,那年,他的赛车卖疯了,小学生和儿童,几乎人手一辆赛车,到处可见喜滋滋抱着赛车的孩子。小孩子都有盲从或攀比心理,你有他有我也要有。如此火爆的销售量,让他乐坏了。 他还有一件事,做得比较好。当时,江苏省体育彩票刚出来,他就率先申请了一台卖彩票的终端机。2元钱就有可能中奖500万,如此巨奖诱惑,让人热血沸腾,每天来买彩票的人,围得水泄不通。第一个月,每天的销售量达到1万元左右,几个月后,才有所回落,但平均日销售额也在5千元以上。后来知道,这彩票机是他从另一个手上转的,利益均分,销售彩票的提成是6%,他可得3%,就这3%,每天的收入也够他开心得了。 他开的书店,从开局来看,比我顺利。他的亲戚因为是校长,学校里的老师知道这层关系,也会来照顾他的生意,比如学生的课外书、AB卷等,会在他那里采购,这对他是非常有利的。而且,他的库存的处理,果然不出我所料,可以在年底,用卡车装到学校的图书馆。没有积压,就保障了绝对利润。没出三年,他就用开书店挣来的钱,大约是20多万,买了一个店面,改变了生活。 他的书店生意兴隆,和我没有关系,也没有影响我的生意。我还是按照我的思路,我的经营方式,继续往前走。只是,他的一帆风顺,也给了我一些思考,他既有先天条件的提携,也在于他走的几步都很对路,没有走冤枉路,没有做无用功,这个效率和效益,自然就高了。我呢?是一如既往地在小店内坐井观天,还是推窗揽月,望向更远的地方?11、音像商店
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我真的知足常乐了吗?坦白说,没有。我何曾不想有朝一日,把店开得更大,生意做得更红火?当然,那需要很多条件,比如人脉、资金、能力,而这三项,我都有欠缺,束缚了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用现在的话说,我是“草根”阶层,要在上层建筑登堂入室,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并非是我自惭形秽,现实本身包含了太多无奈。人脉,不仅是我建立起来的顾客群,更重要的,是周边人际关系和上层的裙带关系。有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会帮你打通许多生财之道。人生中的“贵人”,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作用非常大,他会给你带来突飞猛进的机遇,彻底改变你的以往。我们要靠自己创业,但外来的帮助也至关重要,当你的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如果有人赏识你,有人肯帮扶你一把,肯提携你一下,那你就能获得施展身手的更大舞台。我的家族,本来是有这个可能的,几十年前,我的爷爷,曾经是这个乡的乡长,和他同时出道的,后来都到各地做了大官,可是,家族的血液中,没有溜须拍马的基因,我爷爷下来后,就和他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我长大成人后,也从不想靠依附他人获得利益。“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要靠我们自己!”
资金,这是安身立命必须的本钱,我当时的一家小店,以及近30万的存款,只能保障眼前,不能保障未来,我要支撑起家的重任,无法孤注一掷,去冒更大的风险来争取更大的利益。我可以做稳妥的投资,使资本在流动中不断增长。赌博本不是我喜欢和擅长的,四两拨千斤的技巧我知道,但我难以去尝试。当时的理财观念,还是传统的三足鼎立:一部分做生意或投资,一部分做流动资金和临时急用,一部分做储蓄收点利息。 能力,这是个人成功的关键。没有能力的人,就是给你金山银山,也会挥霍殆尽;有能力的人,白手起家,照样可以成为夺宝奇兵。老子好像说过能人具备的三样素质:“智、仁、勇。”智,我有一些,但也是小聪明,不是大智慧;仁,我也有一些,我常告诫自己,要以仁慈、宽容之心待人;勇,我就比较缺乏,缺少豪气干云、壮怀激烈的大勇,做事顾虑较多,说句玩笑话,我或许能当参谋长,却当不了大将军。我在1990年时,就进修过工商企业管理,但一直没有用武之地,如今全都荒废了,原先学的知识,也早就锈迹斑斑了。尽管这些年一直在从事个体经济,但小店的管理,和企业的管理,不是一个概念。 书店的先期铺货,需要一定的本钱,后面的添货,是从盈利中提取的一部分,不需要多少投入。市区有了文化市场后,我就不去新华书店批书了。曾经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比如春风文艺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我要订购他们的畅销书,可是,他们新书的供应价要7折,而图书市场的批发价在5折到6折间,我当然不会舍近求远了。曾经加入过贝塔斯曼书友会,说实话,是冲着他们“入会赠书一本”去的。后来看他们寄来的书目,好书很少,销售价基本在8折左右,价格上没有优势,我买过他们一套才子的书,分别是李清照、李商隐、唐伯虎的传记,还买过一套美国作家的恐怖小说。 尽管租书的收入不是最好,但依然是小店的主业。租书的收费,单本的每天5角,武侠小说就成套出租,每天一元,时间长可以优惠一些,比如一个星期收费3元。那些租期超过一个月的书,极有可能不还过来了,因为租金抵得上书价,顾客就当买下了。为了让读者节约租书的钱,又能看到更多的书,也为了巩固我的读者群,租书可办理月卡,如同乘车的月票。每次借一本,一月内借还不限次数,只需10元;借阅武侠小说的,每次借一套(限3本内),不限次数,月付15元。对面就是集贸市场,开店摆摊的,为了打发空闲时的无聊,都喜欢来借书,办理月卡,可以使他们省下不少钱。 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当时租书的量,办理月卡的近百人,零租的有一百多本,比高峰时稍微少一些,租书的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每月添新书的成本,控制在1千元内。电话卡、充值卡、手机卡的销售,一年的利润在5万元左右,百货等其它方面的收入1万元,小店的年盈利能力在8万元左右。去掉每年2万元的开店成本,其中房租1万2千元,比刚开店时涨了一倍,另外杂费约8千元。也就是说,我一年能到手5万元以上的纯利。这点收入,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是的,是不多,我有位朋友在一家台企当科长,年薪20万元,但是,我很满意自己的收入。开店,是为了钱,但不仅仅是为了钱。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2000年的年底,位于我对面的新的集贸市场竣工了,那里的店面也是好市口,这个集菜场和百货为一体的市场,每天的人流量可想而知。我的手头有一点余钱,想在市场入口处租个店面,另开个什么店,现在这个书店只有15平米,毕竟很小,哪怕是卖黄金,创收也是有限的,我要另外想个出路。通过竞标,我租到了一个30平米的店面,年租金是3万6千元,是当时小镇上同样面积的店面中,租金最贵的。 租下店面的时候,我并没想好经营什么?有点先斩后奏的意思。这种行为是欠妥的,因为空置店面,房租也要付,你会为了减少房租损失,而仓促上马,导致经营失策,遭受更多损失,所以,还是慎重为好,先想好做什么,才去找店面。我在小镇和市区考察过,看有无值得借鉴的经营项目?但现在的店太多了,很难找到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项目。 当时,苏州的茶馆很多,生意也不错,但那个投资太大,我还没这个实力。肯德基、麦当劳的生意很火爆,可几百万的加盟费,让人望而却步。民以食为天,各类小吃店的生意,也是可以做的,而我没有这方面的技能,馄饨、包子、水饺,什么也不会,小吃店比我开书店还辛苦,起早摸黑的,我也吃不消。观前街上的时装专卖店,看上去生意也很好,但我对穿着不是很敏感,况且以前也开过服装店,没成功,也就决定“好马不吃回头草”了。不过,我个人不适合开服装店,并不说明开时装店不好,以纯、唐狮、安踏、李宁、利郎、海澜、菲尔等品牌店,都有不错的业绩,小镇上有家以纯专卖店,经营奇佳,年收入有50万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好了,其实哪行都有前途。 经过考虑,我决定开一家音像店。音像店,小镇上我不是第一家,在我之前,已有二三家。我发现那时租碟的人,比租书的人还多,也就跟了回风。而且,影碟的成本比图书成本低,租金却比租书高,当时行情,租片一天收1元钱。开店要办执照,音像店的执照,比书店更难办,因为音像店只有集体单位可申领,还没对个人开放。当然,实际经营的还是个人,只不过挂了单位的名义,交一点费用。 小镇上所有的文化经营项目,都是由文化站主管的,当时,文化站的领导已换了人,我就去找新领导,请他帮忙。站长说:“新执照比较难办,有一家挂文化站名义的音像店,两个月前因经营不善打烊了,你可以花点钱,把他们的执照变更一下地址和负责人,你就能开店了。”在站长的介绍下,我见到那位有音像店执照的人,以6000元的代价,把他的执照和部分碟片盘了下来。音像店是请我弟弟帮我看店的,我在租书店里,也走不开,还有,进书、进卡、进音像带,我随时要出去,人手不够,弟弟那会嫌木工活较累,也愿意来帮我。我请他看店,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希望他多积累一点经验,适当的时候,他也可以独立开一个店。有趣的是,弟弟后来的确开了个店,而且比我还会做生意,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帮我开音像店时,也认识了很多人,建立了一定的人缘,对他以后开店也有很大的帮助。
变更执照的时候,文化局要我购买了1000多元的正版碟,接着,我到苏州文化市场的二楼,批发了2万多元的故事片、歌碟和录音带。店里的三面墙,做了三排大货架,一面插VCD故事片的空盒子,一面是CD片的出样,一面是MTV歌碟。店中央是很大的一张台面,放的是各路明星的歌碟。一边靠墙做有一个很长条的窄柜,放着一长溜的录音带。墙上专门钉了一个架子,放着一排连续剧。 故事片方面,国产的、港台的、国外的都有,有以前出的,有最新的影碟,甚至一些老影片我也进了,什么《地道战》、《洪湖赤卫队》等,获得过奥斯卡金奖的经典影片,我全部进了。新出来的影片会比较好租。全部的故事片数量有2千个左右,每天的出租量在150个以上,逢节假日会增加不少,可租掉二三百张。刚出租不久,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新的碟片,租了一个星期后,会有很多划痕和损伤,播放时画面会卡住,或是中间有马赛克而看不清楚,后来我们在碟片正面贴了一层保护膜,才延长了碟片的寿命。 故事片的销售也很不错,国内外新出的大片,许多人愿意买回去,一些经典影片,比如《坦泰尼克号》,卖掉上百张。连续剧的租和卖,都很好,到我书店里买电话卡的几个台湾人,喜欢买我国的历史剧,只要我这里有,不论他们是否看过,他们都要买回去,有《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康熙大帝》、《天下粮仓》、《大清药王》等。一部《流星花园》,租疯了,也卖疯了。有一些年老者,要买戏剧片,我就去进了京剧、越剧、沪剧、黄梅戏、相声小品等VCD,深受他们的喜爱。 销量最好、创益最多的,还是MTV歌碟。刘德华、张学友、林忆莲、蔡琴、刘若英、韩红、王菲等数百位歌星的碟片,我店里都有。还有外国歌星的英语歌、日语歌、韩语歌、迪斯科舞曲、影视歌曲等,都十分畅销。CD片的音质较好,但因为没有画面,主要是司机在车上听的。当时的歌碟双片的进价是8元,零售价是15元。后来进价5元多,就卖10元。当年,年轻人都喜欢随声听,录音带的销量也很可观。DVD片和黄色的故事片,我们没进,尽管我去别的音像店看过,他们都在偷偷卖三级片和24K的片子,买的人还很多,但是,违法的生意我不想做,没查到是侥幸,查到了就倒霉。 勿庸讳言,由于我们店面的市口好,生意也是镇上的音像店中最好的。一到晚上,或是节假日,我的音像店里就挤满了人,光卖歌曲带,一天就有二三百盒的销量。我和弟弟两个人,都忙得焦头烂额。每个星期,我要去进两次货,每次进三箱。但有人说我的音像店一年赚了20万,那是不了解情况的误传,不足为信。
12、手机配件
悄然回首,这些年的小店经营,有得有失,有经验有教训,我现在用文字记录下来,是回忆也是反思。假若我能重新来过,我会走得更好,也会避免许多弯路,但人生是单行道,没有假若可言,我只能设一个路标,善意提醒后来者。我们在创业的时候,往往会左顾右盼,不知道做什么好?投资有风险,入市要谨慎。事先要好好考虑,不打无把握之仗,要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们给我们一颗种子,我们要还给他们一片绿荫!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很快乐的,做生意也是如此。做你喜欢的、熟悉的、有所了解的经营项目,更能得心应手。万事开头难,初次下海,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纵然出师不利,也不必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正如李嘉诚先生说的:“光景好时,决不过分乐观;光景不好时,也不过度悲观。”我们在摸爬滚打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就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现实中,坚守人生的坐标,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音像店自己播放的歌曲,对促销很有作用。当我们的音响在放萨克斯时,来买萨克斯乐碟的人特别多,同样,当我们播放英文经典歌曲、民歌、某位歌星的歌曲时,顾客也会循声而来,指名要买和我们放的相同的歌碟。放刘德华的演唱会歌曲,刘德华的歌碟就抢手;放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那林忆莲的歌碟就热卖;过年前放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也会触动顾客的思乡之情,他们都愿意买回去听听;春节时放宋祖英的《好日子》,那些喜气洋洋的歌碟也好销;当《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古筝乐悠扬飘荡,古典器乐的碟子也会很抢手……本来是个音乐盲的人,自开了音像店后,对歌星歌曲也烂熟于胸了。 音像店的生意不错,这不假,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并没赚到钱。第一年8万多元的营业收入,去掉房租、执照费、税费、水电费、进货成本、人员工资,几乎没有盈余。弟弟说:“不赚钱,不是白辛苦了吗?你还开下去吗?”我说:“开店要长远打算,不能急功近利,一年两年不挣钱,这很正常,这是在打基础,往后生意就好做了,就可以赚钱了。” 可是,弟弟不大愿意帮我看店了,他认为,一年忙到头,两个空拳头,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还是不要继续了,表面上看生意很热闹,人也很辛苦,但事实是没挣到钱,这不是白墙上涂白水,白费劲吗?可我觉得这是个好店面,不应该放弃,另外,开店的先期投入要想在短期内回收,也是有困难的,在高房租的压力下,我们没有亏本,说明这生意是可以做的,第二年开始,成本相对要低,只要添货,就能实现盈利。在我的劝说和坚持下,弟弟答应再帮我开下去。 2002年6月,弟弟还是劝我不要开音像店了,要么把店面转让了,要么换其它项目。我和弟弟的关系,非常亲密,从小到大,没有吵过一次架,我知道他也是为我着想。开店需要得力助手,而且,音像店面对的都是年轻人,看店的人要脑子灵活、手脚灵敏,还需要一定的经营能力。我的书店和音像店,都是小生意,但又很忙,而我为何没有请帮工呢?这就是小店的局限性,因为我书店里卖的卡,以及音像店卖的碟片,价格不是像超市一样定死的,而是可以灵活浮动的,像卖卡的话,有时一张卡就有十几块的空间浮动,员工很难自己把握,我无法把一个店,完全放心地交给员工管理,这也制约了我把小店做成大店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