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只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水平的提高、资源消耗的减少、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这样一些‘物’的问题,而要把以人为本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要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
![人文关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加强人文关怀](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1301738513225.jpeg)
如果说改善用工环境主要是企业和工会的事,那么加强人文关怀就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的事。因此,根据中央的部署,广东省也要加快建立和落实优秀农民工进城入户制度,对公共租赁房政策也将作出相应调整,将考虑新入职员工和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的租房需求,而在未来建设推出更多公共租赁房。所有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为了更好地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实,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平等”。政府和社会应该为实现“平等”的人文关怀而调整我们的各种政策。“同工同酬”早已被鲜明地写在共产党人的旗帜—《共产党宣言》里。但150多年过去了,“同工同酬”对于中国的劳动者依然还只是个“理想”。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多少有点“同工同酬”,但追逐利润的特性使劳动者的报酬被压缩到生活难以为继的地步。而在国有企事业单位里,编制内、编制外、合同工、临时工、还有劳务公司租赁用工等,身份不同,待遇更是天差地别,代课老师就是最典型代表。这种不平等,已经使社会主义的“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本质,变成一种处在“看得到、永远也不可能走得到的地平线”上的海市蜃楼,正极大伤害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在社会上,城市和农村,因为“户口”不同,“生而平等”的中国人,就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改革开放以前,农民要进城,买汽车票都要大队出证明。想要跳出“农”门,比鲤鱼跳龙门还难。改革开放以后,农民进城做了农民工,但城市居民的任何公共服务他们都享受不到。本来劳动收入就不高,可住房、医疗和孩子读书所花费的成本比城市市民却要高得多。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进程已经是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城镇建成区成倍增加,城镇人口成倍增长,但我们的户籍人口却增加有限。许多城市外来人口远比户籍人口多,但他们就是不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不能租住“公共租赁房”,不能免费入读公立小学等等,让他们感受到极不平等的待遇。当然,农村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不同、农村政府资源配置也远低于城市,农民利益的代表“农会”迟迟不能成立,这些权利的被歧视的状况同样需要调整。只有把实现社会平等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指标,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会有“得到劳动者支持”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