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蒸汽、铁路、纺织机,石油、汽车、高速公路、流水线,先后造就了英国和美国在第一次机器革命的霸主地位。人开始脱离繁重的农业和手工业,进入到大生产的工业时代。短短的100多年,制造出来的物质财富,胜过之前的人类文明活动的总和。今天,没看到这样的数字对比,我们是该高兴,还是悲哀呢?
失去了与自然界融合的生活方式,活在人的欲望堆里,每个人都在为眼前看得见的物质和地位而奋斗,在城市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一叶小舟。口口声声说的机器解放人,可人却陷入了更深的欲望捆绑之中,第一次机器革命,革掉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无尽的索取中缺少感恩,缺少对命的思考,更丢了对人本来价值的追寻。消费主义至上,人穿什么、用什么、住什么,成了人价值的外在证明;信仰、思想、同理心,既然没什么实用的价值,那只能纷纷被抛弃。
一堆没有思想、情感和信仰的机器,在帮贪婪的人类竭力地破坏生态,攫取自然,然后变成人挥霍的对象。若是机器有生命的话,它们会怎么看待人类呢?还愿意与人类沆瀣一气吗?第一次机器革命,冷酷地执行效率主义,热烈地推行消费主义,人与自然界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工业拼命地干着两件事,一是大肆开采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二是利用工业产成品,比如杀虫剂、化肥、农药,榨取土地的每一个产出,毫不顾忌土地和环境的生态平衡与持久产出。
第一次机器革命催生的工业经济,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大资本、大投入、大生产、大消费,构成了社会经济的主旋律。创造出来的大量社会财富,积聚到少数人手中,不平等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一度度冲击着原本脆弱的民主机制,就连英国、美国这样的老牌民主国家,也成了少数精英分子的乐园,而更多的中产和低收入人群,只能在精英分子丢弃的荆棘丛寻觅残羹剩饭。
这一切的伤害不可逆,我们再也无法回到田园牧歌的时代,也难以纠正第一次机器革命的强大逻辑,那只好坐以待毙吗?也不至于。计算机、互联网、智能化,开始鼓动着第二次机器革命,这一次有所不同。第一,机器的优势在于脑力,而不仅限于体力,有一定智能的机器大量替代程序性强的工作,比如报税、电话服务、会计、报关等;第二,机器之间开始互通互联,不限于一个工厂,而是整个区域、行业,乃至全国、全世界。第三,工业的话语权,从巨头垄断开始走向大群体参与分享的分化局面,比如我们熟悉的电商,即便阿里巴巴这么大的公司,还必须与供应商、实体店面、物流、金融、互联网企业合作,想吃独食绝没有可能。
埃里克和安德鲁合著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一书中,提到了数字时代的三大特征—指数化增长、数字化进步、组合式创新。PC、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远超过电视与收音机;经济的驱动力量,更多地落在了传感器、执行器、计算芯片、网络平台等数字工厂之上;以iphone为代表的创新,重新理解了技术和应用的结合方式,拉开了组合式创新的大幕,对于那些没有原创硬件技术、但有商业新思路的公司和国家而言,确是一个大利好。
第二次机器革命,网络化和智能化,取代了之前的封闭性和机械化,人的聪明智慧得到了有效的施展。软件编程、系统集成、产业链管理,当然以人为本,因为只有人才能理解非逻辑、非程序的事物,也只有人才能创造出符合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理解并服事好人的情感与价值。乐观地说,第一次机器革命解决了人的物质刚需,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想去解决人的尊严、价值、喜乐与终极盼望。活得像个人,像人一样活着,这可是天地之别,第二次机器革命炼就的数字公民与民主社会,还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回失落的自我,开始人在世间的应有生命之旅。
按照传统观点,一个人的价值由组织、财富和影响力构成,农民和工人的儿子,想要进入到社会中高层,难度越来越大。社会流动性的口子收窄了,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机会,也就越来越渺茫。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刚刚燃起的新希望的火苗,迅速被房子、车子、票子和底子(家庭地位)给淹没了。一心向上的奋斗,严重地扭曲到孤苦的战斗,最终以绝望和愤怒来收场。
第二次机器革命的社会里,一个人只要有创意,有创造力,有造福他人的热心与行动,那就能博得一席之地,赢得属于自己本该有的尊严。我们身边的互联网创业故事,一个个都在展现出创造力的价值,得到了资本和社会认同,草根崛起的数字化时代,虽未成燎原之势,可星星之火的希望人人看得见。
数字化复制和分享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这边的图书、杂志、碟片的生意一落千丈,那边的微信、音乐APP、电商平台雨后春笋般兴起,新价值的增加远超过旧价值的失去。最近对热力学话题感兴趣,当当和亚马逊上搜索了一下,都是专业性极强的教材或专著,只好再去百度一下,发现了网易上的麻省理工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公开课(MOOCS)。好家伙,讲义、考试题和视频课程,一应俱全的,比单纯地看书效果好多了,还是免费的哟。
这下好了,免费公开课多了一个听众,而图书少买了好几本。传统的出书、卖书的标准化业务,抵不过数字化免费开路的名校、名师和名课程。稍微展开一下想象力,传统的网络与电视函授课程,又会受到多大的冲击呢?
环顾一下四周热闹的经济现象,不由得替房地产、大型工程、服装、工程机械、设备制造、汽车等产业捏把汗,原来它们还深深地现在第一次机器革命的泥潭里,依然靠着大资本、好政策、大成本、大销售的旧逻辑,赚简单的快钱。在这些行业里的工作人士,还是快些塑造自己的互联网思维、扁平化管理、民主化决策、分享式合作的谋生能力,在这个新旧交汇的时代,善于更新自己的人,绝不会被机器和技术替代,反过来却能利用它们来增强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工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程序性的认知与体力劳动,比如打字、板砖,另一类是非程序性的认知与体力劳动,比如人际沟通、心理咨询和厨师炒菜。根据《第二次机器革命》的作者预测,第一类工作极容易被智能机器和系统替代,而第二类的工作至少目前没有被替代的危险,但智能机器人或多或少会成为人类的好帮手,洗洗菜、拖拖地或传递物品方面。
看清了未来工作的要求,年轻一代自要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培育专长,学管理的人要多关注一下技术的变化,而理工科学生则要领会商业、管理、经济、人文艺术等文科领域的精髓。一专多能的说法没有过时,或许,通才+专才的复合型人才,更能抓住第二次机器革命带来的新职业和创业机会。
作为一名创业家或企业家,您的资产负债表中,土地、设备、厂房的估值会大幅缩水的,而知识产权、组织资本(更为高效的商业运作、企业管理模式)、粉丝经济的资产占比,会有一个明显的上扬曲线。一款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也会借着粉丝经济的能量,融合社区和社会的创意和创新思维,成为名副其实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民品和名品。
作为社会管理者,您的眼光也得从看得见的产值,延伸到看不见的价值。互联网、智能化、数字化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之下,不少人选择了分享的生存方式,比如网络视频课程、博文、微信等,没有走传统的出书、录节目的路子。他们创造了价值,却无法用量化的GDP来衡量和统计,那该怎么办?首先,要承认分享的社会价值;其次,改变管理观念,引进人类发展指数等综合性考量标准,避免单一的GDP计量法;最后,快乐、幸福、诚信等不可计量的东西,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值得倾尽全力去提倡和营造合适的社会大环境。
机器是人造出来,当然要服务于人的意志。机器无论怎么进步,始终在“类人”
的节奏里行进,人的伦理、情感、智慧,不可能被机器超越和替代。上帝造人,人造机器,创造者与受造物之间的界限,再狂妄的人也无力改变。机器呢,也许革掉了因循守旧、自私贪婪与各自为战,而却兴起了人的创造力、创想力,以及人生的创美之旅。第二次机器革命,开启了地球人类第二次工业文明,拥抱或退缩的岔路口上,一生的命运和价值,就在此处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