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女掌门创业故事:从5人小公司做起



这一夜,上海科技馆的璀璨灯光下,2007年中国**商业领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300余位中国商界名流齐聚一堂,共同见证2007年度中国**商业领袖的诞生。安利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李锦芬作为**的女性候选人,第一个登上舞台,拿走了颁奖礼上的第一个单项奖——“年度中国**人才管理奖”。

 

 安利女掌门创业故事:从5人小公司做起
主办方为郑李锦芬列出的获奖理由是:安利并不争取成为最慷慨的雇主,而是努力给员工营造“家”的感觉。这个“家”的主人——郑李锦芬一袭优雅美丽的粉色旗袍,站在聚光灯下,雍容华贵、笑容莞尔。

 

从1992年安利(中国)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到1995年在广州投资建厂,再到2006年拿到中国商务部直销牌照,15年来,安利(中国)的发展备受关注。目前的安利(中国),占据安利全球营业额的27%,成为安利全球举足轻重的市场。据AC尼尔森2006年的调查显示,安利(中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分别达到99%和83%,安利产品的美誉度达到90%,虽然就在数年前,安利还是一个被“老鼠会”传言困扰的公司。

 

“我在安利公司工作了30年,在此时间里面,有一半是在中国,我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进步和繁荣,我也有幸在中国市场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可以和一群好朋友、好同事、好伙伴一同创立了安利公司,创造了安利优质的品牌。”9月20日晚,郑李锦芬在获奖感言中这样说道。领奖台上,身为安利中国掌门的郑李锦芬在粉色旗袍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温柔婉约,但话语却坚定铿锵。

 

到了内地才知道什么是大海

 

“如果把香港比作一个小河塘,台湾就是湖泊,而到了内地才知道什么是大海。”这是郑李锦芬的一段经典言论。

 

这并非是面对媒体的作秀之语,而是她的肺腑之言,因为源自亲身走过的路程。

 

第一站,香港。

 

30多年前,当时还没有嫁为人妇的李锦芬毕业于香港大学历史系,她的第一份工作从香港政务处开始,出类拔萃的李锦芬很快位居行政主任一职。然而,时年24岁的李锦芬决定弃职转入安利,因为“看到一个公司为招一个秘书竟然登了一个整版广告”。当时,安利在香港的公司只是一间5个人的小公司。

 

“当时我只是想离开**这个工作。因为**工作你可以对未来有着非常清楚的预测,几眼就望得到头。当时我是希望能够进入商界,而学文学和历史专业的不容易进到商界。”郑李锦芬这样回忆。

郑李锦芬相信了自己的判断,从此加入了安利,虽然此时,安利模式对于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

“安利聘用我的时候,我也知道对安利模式的争议性。我那时是请教了一些**官员,也算是我的上级吧,他们说只要不是金字塔诈骗就不怕。当时在香港,对传销和直销,两者已有比较清楚的是非黑白界限。”

 

没多久,郑李锦芬被委以重任,担任安利(香港)公司总经理,公司很快发展为香港头一号直销公司。当时郑李锦芬才28岁,她说,“很幸运能跟安利公司一道成长。”

 

后来,郑李锦芬又临危受命派往台湾开拓市场,很快将连续滑坡3年的台湾公司做到本地同行第一。

安利是1995年在中国内地正式开业的,而早在1988年,这家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营运的跨国公司就已经轻叩中国大门,当时的叩门者正是郑李锦芬。那一年,她到内地参加“中美工商经济发展联合会议”,会议期间的所见所闻,让她敏锐地感觉到,中国正在阔步融入世界,市场潜力无穷。

于是,郑李锦芬开始频繁往来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之间。在给美国老板的书面报告中,她力主总部作出进军中国市场的决策:“安利不到中国内地投资,就不算真正的跨国企业!”在她的内心深处,更有这样的一个想法:“身为一个中国人,如果看不到安利在中国内地开花结果,无论如何在我个人事业上是一个遗憾。”

 

有一个场景被媒体的文字反覆提及:上世纪80年代末,穿着筒裙的郑李锦芬侧身坐在摩托车上去拜会广州开发区的官员,当时的广州开发区,没通公交车,也没有的士,但从**官员那里得到的回答让她吃了定心丸:“我们能为你提供任何服务,有什么困难我们为你解决。”

 

1992年,郑李锦芬促成安利创始人理查·狄维士来到中国考察,同年,安利(中国)公司在广州正式注册成立,成为继 雅芳之后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获批的第二家直销公司。1995年,安利投资1.2亿美元在广州建立工厂,郑李锦芬出任董事长。

 

“我做出了一个明智的选择。”郑李锦芬如此肯定。在她的面前,是一个更大的舞台中国市场需要

“中国功夫”

 

“给我们一点时间吧。一步一步来。”在早年的安利(中国),郑李锦芬在不同的场合表达着同样的意愿。

 

作为在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销售模式,安利在美国和欧洲市场上遇到的困难远远没有在中国内地市场上这样复杂,郑李锦芬深深懂得“中国市场需要‘中国功夫’”。

 

直销是安利的传统营销方式,安利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直销公司,目前,全球有300多万名安利的直销人员在销售450多种安利自己生产的产品。90年代初,当安利进入中国探路时,“直销”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广州投资之前,郑李锦芬将营销方式中的直销作为一个附件送给广州市外经贸委,广州市**、市工商局为此专门组团到香港、美国等地考察调研,最终批准了这个投资项目。

 

在考察了北京、深圳、广州、厦门和上海后,安利决定把生产基地设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亿美元,在开发区内购置5.8万平方米土地建设厂房,年产家用清洁品2.3万吨、个人护理用品3000吨。1995年4月10日,安利(中国)终于由一个模糊的梦想变为现实,在广东、福建两省同时开业。“为了这一天,我们足足准备了3年半的时间,就好像生了一个孩子一样,非常不容易。”郑李锦芬回忆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42533.html

更多阅读

梁波网店创业故事:从500元网店做翡翠生意到月入19万

从500元起家,到现在每月19万左右的销售收入,梁波的翡翠生意越做越大,他从第一天网上开店开始,便定下了要把这门生意做大做强的目标。现在梁波不仅有国内买家,而且有几个国外的大买家,做起了跨国贸易,10%的收入毛利率比国内高出一大截。  

小本创业故事:从500元创业到月入19万

从500元起家,到现在每月19万左右的销售收入,梁波的翡翠生意越做越大,他从第一天网上开店开始,便定下了要把这门生意做大做强的目标。现在梁波不仅有国内买家,而且有几个国外的大买家,做起了跨国贸易,10%的收入毛利率比国内高出一大截。  

安利中国代表团 对话安利中国女掌门

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20日晚在上海揭晓,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李锦芬作为唯一的女候选人,荣膺“年度中国最佳人才管理奖”。颁奖仪式结束后,东方网记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出色的商界“女掌门”。      记者见

故事: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

故事:打工没人要只好做老板 林立人:谁让我是个温州人他和王均瑶同村,比王均瑶出道更早。四次创业三次惨败,经历大起大落。也曾受过骗遭过抢,身无分文几年不敢回家过年,现事业已有所成但仍创业不戟—采访林立人,是在他的九九加一公司的办公

安利女掌门李锦芬:人才之道在于管理

在“2007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颁奖礼上,获得年度中国最佳人才管理奖的郑李锦芬,拥有了这样的评语:“无论曾经面临何种困难,郑太始终不急不躁,以乐观情绪对待所有问题,她让人看到安利的愿景,并让人看到这种前景实现的方向,这也成为安利吸引

声明:《安利女掌门创业故事:从5人小公司做起》为网友寂莫成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