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
昨天我在途中看到一家颇有趣味的茶叶店,打着茶叶的招牌又挂着服装,我觉得好奇就走了进去。这已经是职业习惯。
导购员很客气,一上来就笑着对我说,店里的茶叶很便宜,让我“带点茶回家吧”,这口气一听就是经过培训或看过一些销售书籍的,我在一些培训课和书籍里都“听”过类似的词语或分析。
他没说“买”,而是用“带”,显得很轻松很亲近,好像我们已经是“朋友”了!实际上,我们都能感觉到,固定用这种“攀亲戚”的思维,一定会害死很多成交的机会!一上来就是“朋友”,你觉得合适吗?
我认真观察了产品包装、店铺陈列、产品种类、产品特色表述等等,在这过程中,这位热情大方的导购员至少说了四次让我“带点茶回家吧”,搞得我有点难为情,但是,这位导购员至始至终都没有问过我的需求,例如,我究竟要不要买茶或者要,买的话究竟要买什么茶等等。
卖茶,不是叶子换票子,而是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帮消费者买茶。谢付亮认为商家和店员,都要把“替自己卖茶叶”的思维转变为“帮顾客买茶叶”的思维,这是问题的关键。有了这个思维方式,很多话不用死记硬背就可以快速掌握,所以,我在《点茶成金——快速卖茶72招》以及《卖茶你要这样说》中都强调“认清问题背后的规律,把握规律背后的人性”。人性不变,说话的规律一定不会变!这样去学习,才能活学活用,用出效果!
例如,一个人内心充满的,口里才会“说”出来!要让自己“会说话”,“能说会道”,“说到别人的心坎上”,自己的内心首先要充实起来,正了“心术”,然后才能为顾客“导购”,用合适的“话术”帮助客人买到合适的茶叶。“心术”不正,内心不充实,说什么都是“假假的”,都是“牵强的”,都是“心虚的”,虽然有可能会产生一点效果,但绝不可能有大的效果,更不可能有长期持续的效果。
拿刚刚的例子来说,站在纯理性分析的角度来看,我凭什么要听导购员的?我凭什么要“带点茶回家”?当然,在当时的状态,我不能做纯理性分析,人要讲感情才是“人”。我客客气气地告诉导购员,我家里不缺茶,六大茶类都很丰富,谢谢她的推荐和好意。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我们要向别人表达我们的尊重。
例如,有时过安检,工作人员会要求我当面喝一口杯子里的茶,我会说一声谢谢,因为他很负责,正是因为他们的负责,才能保障我们旅客的安全,否则,我们的安全怎么保障?我们必须将心比心,看到他人工作的价值,看到他人的付出!这是“鉴定”或“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方法!
若是你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永远拿自己的标准,不管是过去的标准,还是某某某的标准,那么,你永远不可能有顺畅的沟通,因为,沟通必须是双向的,必须看到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否则,永远只有“沟”,没有“通”?!
这种沟通在销售过程中极其重要,你希望客人买茶,你却不努力了解客人需要什么,那么,客人凭什么买你的茶?难道就凭“便宜”,以及你客客气气的“推荐”?不排除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就像守株待兔的老农也会碰见一只“死兔子”,只不过,这不是开店做买卖的正常心态,更不是店铺红红火火的正常策略。
既然要开门做生意,你就要站在客人的角度,给出他购买茶叶的“足够理由”。在此之前,你或所在的企业要准备100个以上的理由,尽管实际沟通时,你并不需要一股脑全都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