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电影院,呆坐着,似痛饮过后的醉汉,茫然间,看过的007幽灵党,一直在脑中走进,又走出。忽然间,冒出一个古怪的念头:干嘛看电影?
汽车、摩托车、直升机,一次次揪心的场景,生生地把观众带入其中。买了一张电影票而已,何必要承受男主角的身心负担呢?仿佛,在消费电影的同时,电影也在消费我们。也许,这正是电影的妙处所在,它不逼你反思人生,也不硬塞给什么道理,一切沉浸在感受中,由着你自己的心与灵,做出不一样的回应。
如果说,旅行是为了换个角度看自己,那看电影,则是一次短暂的自我忘却。之前的快节奏,叫个暂停,天大的事情,都给我冻住,等我缓过劲再说。之后的忙碌,被安置在将来时态,轻松上阵多半会博出精彩来。如此,电影就是一次情感的旅行,“身未动,心已远”,这句广告词,挺适合电影院的品牌价值传播。
墨西哥的亡灵节游行场景,伦敦河通往的军事暗堡,摩洛哥沙漠的孤寂,罗马古堡的秘密会议,007幽灵党的镜头,有不少空中拍摄的,镜头拉高,拉低,我们超越了平常的时空,看到了别样的风景。也许,你曾去过这些地方,可鲜有机会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它们。
坐在身边的妻子,静静地说,她很感谢这部电影,原因有三。以不可能的方式,去不可能去的地方,看到了不可能看到的场景,这是其一;见到了一些生活中见不到的人与事,体察他们那一刻的心思意念,这是其二;很多事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觉得自己突破了庸常的羁绊,身心得自由,即使只在煞那间。
女性的直觉,或许逻辑性不强,可往往能体会到男性无法企及之处。不在意故事与情节本身,由着心与情,结结实实地打动一次,电影艺术的益处就在此。
打不垮的007,与我何干?真实的我,想要成为的我,两者之间,多了一个不可能的我(帅、酷、超能007的幻影),时间顺序、空间层次、角色分别,变成了搅拌的黄油与奶昔,再也分不清彼此。混沌的状态,冷却世俗的热心,有时候,超然一点活得挺自在。许巍在他的《晴朗》中低声吟唱着:我爱这精彩的电影,如梦幻如空花。在虚幻中,看着盛开的自己,干渴的心地,得着滋润。
有些观众看完,大呼上当,这会影响它的价值吗?好电影,好比个性鲜明的一个活人,爱他的人爱疯,恨他的人恨疯。像007、碟中谍这样的系列电影,每一部新片,都必须突破前辈,尤其在特技方面。夸大的场面,无厘头的情节,不得已凭空而出,营造出尖叫的视听效果,让观众觉得值。偶尔为之,票房会提振不少,可老这么干,新鲜感的边际递减效应无可避免。投入多、费力做,观众越发不买账。
电影的坚持,与品牌定位和传播同理。不希望得到它的人,压根不知道它的存在,也不会花钱、花时间去接触。喜欢它的,一拍即合。讨厌它的,一拍两散。清清爽爽的,商业做到这个程度,也算得着该得的了。
说到这儿,007幽灵党,就有点想讨好绝大部分观众。没有必要出现的床戏,有几场打斗出现的挺唐突,反派人物压低声线装酷,还有那些故作优雅的残暴,够了,何必加这么多无用之料呢?辣味十足的水煮鱼,陡然间撒了大把白糖,顾全淡口味,会丢掉成倍的辣味爱好者。
爱吃自己炒的菜,厨师有良心。爱看电影的导演与投资人,最起码对得起消磨掉的时间。互联网时代的电影,若能为小众而拍,该有多好。造福观众的感受,造就商业的成功,相互成就的商业实践,才符合互联网的民主与协商精神。
喜欢写微博和微信的人,与他人分享时,也在储存着自己一段段时光,借着众人的眼,诉说自己的感受与回味。看电影,借着品味他人与他处,构建一个瞬间出窍的自己,换个状态看自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