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中旬,在已公布半年报的14家乳企中,共有8家乳企的营收及净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乳制品行业进入发展低谷期,随着国家乳业新政的实施,乳品行业的发展势头趋缓的态势已成定局,但市场也将开始进入更加规范的秩序轨道上来。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6月份,我国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630个,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87.96亿元,同比增长2.87%;累计亏损企业112个,亏损总额14.36亿元,同比增长54.16%。
两巨头领衔,中小乳企下滑严重
在已经公布的半年报乳企里,大部分呈现营收、利润双降的局面,部分地方性乳企如燕塘乳业、天润乳业等则保持强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布报表的企业中,三元股份、贝因美和合生元的下滑势头最为明显:前者净利润同比下降高达72.31%,后者净利润亏损额高达1.02亿元,同比下滑195.51%。一度表现出色的合生元净利也出现较大下滑,半年净利润约为2.05亿,同比下滑34.4%。
与此同时,从上半年战绩中可以看出,尽管陷入奶粉价格战的贝因美、澳优乳业、合生元、三元股份、科迪乳业等企业净利润出现亏损或下滑,但以液态奶为主业的伊利、蒙牛、燕塘乳业、天润乳业等6家乳企并未受到环境变差的太大影响,净利润则呈现同比增长。
已披露了中报的乳企们业绩表现可谓冷热两重天。上半年蒙牛净利润达到13.39亿元,同比增长27.7%,伊利则实现营业总收入 301.51 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31.88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6%,以超行业均速的增长稳居行业第一。除了业绩抢眼,伊利上半年市场占有率整体也进一步有所提升。据尼尔森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伊利奶粉收入逆势增长9.68%,(常温)液态奶市场份额更是达到 29.6%,比去年同期提升 2.3 %,此外冷饮市场份额连续22年稳居行业第一。
而原本属于第一梯队的光明却止步不前,与蒙牛、伊利的差距越来越大。(见表一)
表一:2015年上半年乳企业绩表
蒙牛增长放缓,是否因消化不良?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增长之后,蒙牛集团今年上半年增长略显乏力。因早前收购的雅士利表现逊色,蒙牛集团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同比减少1.1%。其上半年净利润虽然同比增长27.7%至13.39亿元,但主要是由于广告及宣传费用同比下降21.9%,以及存货减值损失拨备大幅减少所致,且其上半年31%的毛利率略低于去年上半年的31.1%。但在不久前荷兰合作银行发布的2015年全球乳业排名中,蒙牛集团位列第11位,比去年上升三位。也说明,蒙牛的战略收购提升了企业的实力和排名。
对于这一业绩,国泰君安国际表示,2015 年上半年净利较市场预期高约 5%,但收入则低于市场预期约5%。2015 年上半年,蒙牛(不包括雅士利)的收入仅同比增长0.5%,而毛利率按年仅持平于31.0%,2014 年上半年为31.1%。然而,对于业绩的增长,国泰君安国际分析认为,主要由于广告及宣传费用同比下降21.9%,加上存货减值损失拨备大幅减少。
对于规模的净缩水,蒙牛集团在半年报中提及雅士利半年收入人民币11.615元,营收下降3.84亿元,因此集团营收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不过,即便扣除雅士利的不利影响,蒙牛集团上半年营收也仅增长0.5%。而且,蒙牛的库存消化速度也不尽如人意,蒙牛集团去年年底存货在43.4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的存货为42.8亿元,这还是增加了部分产品促销力度的结果。
与两年前刚被蒙牛收购时相比,雅士利的净利润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而且下滑幅度竟超过1/3。据财报显示,雅士利的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4.86%,净利润则只有7560万元,同比大跌64%。
过去雅士利还一直保持稳步向前的发展势头,曾在2012年实现53%的纯利增长,2013年上半年净利增长34%。雅士利方面表示,收入及净利润下跌主要是由于传统销售渠道萎缩,公司在上半年加大促销力度应付市场竞争所致。
蒙牛公关部负责人表示,虽然上半年雅士利业绩略有下滑,但从渠道整合,研发、品牌和销售上已显示出上升发力势头。“在母婴渠道方面,雅士利在上半年开拓母婴店累计超过14180家,其中直供母婴店超过2500家。电商渠道方面,雅士利搭建了专业的电商团队,并与京东商城达成战略合作,推出区别于线下渠道的线上产品,加强线上活动曝光率,提升线上销售。”
昔日优等生何以掉队?
根据三元股份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22.3亿元,同比下降0.85%,其中,液态奶营收14.72亿元,同比下滑3.76%;北京市场营收同比降7.96 %,至10.42亿元。净利润只有4957.75万元,同比下降达72.31%,而净利润中又有800万元来自麦当劳的投资收益。事实上三元股份的业绩表现一直不佳,虽然去年成功扭亏,但是其中前三季度公司的营业外收入多达2.56亿元,主要来自河北三元地块收储获得政府补贴。
与此同时,三元的大本营北京也遭遇滑铁卢,作为三元的大本营,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场出现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下滑。半年报显示占三元主营业务收入68%的液态奶类出现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下跌,同时其液态奶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也已经从巅峰时期的80%下滑至如今的50%左右。
作为国内三大乳企之一,上半年光明乳业的表现中规中矩,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同比增幅接近2%,实现净利润2亿元,但净利润同比却下降接近4%,与蒙牛和伊利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数据显示,光明乳业旗下的高端酸奶莫斯利安上半年收入突破35亿元,同比增长25%。上半年光明整体收入增加2亿元,其中莫斯利安贡献约7亿元,但也反映出其他液奶及乳品收入下滑明显。此外光明的整体收入质量下降,上半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同比降30%,应收款的半年收入占比为19%,同比提高近4个百分点。与三元股份相似,光明的大本营上海分区收入同比下降5%,上海以外地区收入65亿元,同增11%,而海外收入11 亿猛降25%,主要是国际奶粉价格下降使新西兰新莱特收入下滑所致。
中信建投分析师吕昌认为,光明管理层变化较大,包括总经理在内的多名高管离任,短期或影响公司经营。王丁棉则表示,原总裁、党委副书记郭本恒涉嫌受贿被立案调查,短期内对光明的影响不会显现,“就像一辆车,高层离职后光明仍然有惯性向前驱动,但何时能够结束调整重新加油就需要等待时间观察”。
有乳业专家分析称,与蒙牛、伊利等相比,三元股份受到国企体制的制约,经营策略偏于保守,在市场竞争中明显缺乏“狼性”。2009年以后,三元的业绩就没见过有所起色。
同样出现业绩大幅下滑的贝因美则受困于销售渠道上。半年报显示,贝因美实现营业收入17.73亿元,同比下降26.28%,但净利润亏损额高达1.02亿元,同比下滑195.51%。贝因美方面归结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业务转型尚未完成,以及电商、“海淘”积极抢占市场份额使大卖场、超市等传统零售渠道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等。
贝因美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国内奶粉行业黄金期已成过去式,近两年下滑明显,主要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由于宏观经济整体下滑,国内需求放缓;二是奶粉行业产能过剩,引发企业大量促销,导致业绩下滑;三是今年以来奶粉进口量增加,对国内品牌造成的冲击加剧,导致销售下滑。
有专家认为,贝因美在去年开始的渠道改革对其业绩影响最大。当规模增大后,贝因美把经销商变为代理商体制,淘汰掉500多个经销商,名义上是优化转型,实际上是‘自废武功’。”
“公司目前正积极推进渠道变革,包括设立营销控股子公司,同时通过内部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和营销渠道变革等转型升级措施,使贝因美成为一家可以利用全球乳业资源的企业。”贝因美公关部人士对记者说。
贝因美及合生元在奶制品板块上,均以婴幼儿营养配方奶粉为主,而近期奶粉行业受到的市场冲击正在加大。对于此次盈转亏,贝因美方面表示,主要是因为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竞争激烈,公司重点产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销量下降,致使上半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合生元方面则解释称,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针对原有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系列主动展开了折价促销,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压力。
在港上市的合生元,在2015年上半年报中显示,其营收约为19.62亿(其中来自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收入为16.98亿),同比减少约为10.3%;净利润约为2.05亿,同比下滑34.4%。与业绩下滑相反,合生元线上市场份额在提升。
合生元在财报中显示,上半年公司在国内全渠道奶粉市场的占有率从5.8%上升至6.0%。与此同时,集团的在线市场份额在上半年增加至1.3%。期内,企业对客户(B2C)在线销售占集团的销售总额4.5%,与去年下半年相比销售额增长527.2%。
酸奶类产品销售贡献比重加大
在一堆或忧或喜的成绩单中,我们发现,伊利、蒙牛以及广东燕塘的营收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中酸奶等乳酸菌乳饮料类的业务增长迅速,结构占比大幅提升。
相比较来说,蒙牛、伊利及燕塘因旗下的液态奶,特别是酸奶及乳酸菌产品,站到了“利润上升”的阵营中。查询财报可知,在蒙牛的收入构成中,液态奶占总收入85.8%多;伊利液态奶占比更高,为总收入的98%多;而燕塘没有奶粉产品。
AC尼尔森统计数据显示,高端产品的销量增长为乳企的逆势增长奠定基础。上半年伊利股份旗下“金典”销售额同比增长20%,常温酸奶“安慕希”销售增长高达9.8 倍,而畅轻、每益添的销售额增长幅度分别为60%和1%。伊利方面表示,高端产品的销量增长推动公司产品毛利率同比增长2.15个百分点,其中液体乳产品同比增长1.62个百分点,奶粉产品同比增长6.18 个百分点。
据伊利方面透露,2015年上半年液体乳占整体销售收入224 .2亿元,约占78%。该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重点产品正在快速成长与壮大,有效促进了公司整体业务健康持续发展。2015年6月,伊利液态奶的市场份额为29.6%,比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继续居行业第一。
蒙牛液态奶2015年上半年收入219.4亿元,其中UHT奶(超高温瞬时灭菌)收入为107.1亿元,占液体奶收入的48 .8%,而2014年全年占比56.8%;乳饮料收入56.6亿元,占液体奶收入的25.8%,而2014年全年占比26.8%;酸奶收入55.7亿元,占液体奶收入的25 .4%,而20 14全年仅为16.4%。由此不难看出,蒙牛液态奶各项业务结构调整的同时,酸奶销售占比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蒙牛的冠益乳、碧悠、纯甄等酸奶产品表现非常出色,其收入达到55.7亿元,相比2014年同期的35.7亿元增长了56%。同样,广东燕塘乳酸菌乳饮料类201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1.405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30.4%,而2014年仅占28.6%。种种数据预示着,乳企巨头们在酸奶市场的争夺战已经打响。
蒙牛方面分析,消费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乳制品各子品类品牌销售呈现结构化差异。以该企业为例,常温酸奶品牌纯甄、低温品牌冠益乳及优益C等均实现良好增长,促进了产品结构的提升。
同样的趋势也表现在广东燕塘。其2015年上半年食品制造业营业收入4 .61亿元,其中液体乳类营业收入1.407亿元,占比30.5%,而2014年占比31.8%;花式奶营业收入1.8亿元,占比39.1%,而2014年占比39.6%;乳酸菌乳饮料类营业收入1.405亿元,占比从2014年的28.6%上升至30.4%。
有专家表示,近几年酸奶产品的消费需求一直在增长,平均增幅可达20%-30%。而常温白奶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下降趋势。据其掌握的数字,在一二线城市,酸奶的市场增速达10%-20%,而在三四线城市,则高达30%-40%。
据Euromonitor(欧睿信息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酸奶市场品牌巨头:蒙牛、光明、娃哈哈、伊利的酸奶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1.4%、21.3%、12.3%、11.7%。显然,酸奶是中国乳业近几年增长最为快速的品类,对于希望抓住中国酸奶市场机遇的生产商而言, 如何推动酸奶市场占有率则是当务之急。
正是因为看到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从2014年开始,众乳企业酸奶业务进行了重点投资,并加大渠道推广。
伊利于今年年初推出了畅轻有机酸奶,提出“轻生活”概念,以“有机”走进大众视角。同时,今年上半年,伊利对外宣布拟投资6.5亿元,新建酸奶及乳酸菌饮料项目,预计项目建设期为22个月,4.43年收回投资。燕塘也在上半年加大了酸奶新品的推出,据介绍,今年该公司推出了3款新装酸奶新品,“味嚼2015”系列新品——酸牛奶+真谷粒,泡泡果及健菌多乳酸菌饮料,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热捧,为公司提高酸奶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简爱酸奶”抢滩华南市场。曾在蒙牛任职多年的乳业“老兵”夏海通踏上创业征途,开创全新酸奶品牌“简爱酸奶”,想从酸奶市场分一杯羹的,不只“简爱酸奶”。而事实上,由于较高的利润率以及市场潜力,这将会刺激乳企纷纷加码酸奶市场,新一轮酸奶市场争夺战即将打响。
还有很多我们没注意到的变化,今年6月8日,来自法国的全球酸奶品牌——优诺,悄悄登上了上海各大卖场的货架。
酸奶市场之所以这么热,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消费市场对乳品营养需求的持续升级以及乳企对高利润的追逐。值得注意的是,酸奶是中国乳业近几年增长最为快速的品类,根据市场咨询公司英敏特最新关于酸奶的报告显示,2009至2014年,酸奶总市场销售量实现翻倍,增长了111%。业内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酸奶零售市场将持续增长,2019年的销售量达到412.8万吨,销售额达605亿元人民币。
其他乳企市场表现
现代牧业上半年营收24.4亿元,其中液态奶产品业务销售额达人民币78949万元,同比增长177.4%,原奶销售人民币1 647.8万元,占集团总收入的67.6%。
澳优乳业2015年上半年收入9.12亿元,上年同期9.37亿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减少2.6%。其中毛利约为2.90亿元,同比增长约7.3%,毛利率则约为31.8%,同比增长约3%。自家品牌业务销售收入为5.31亿元,同比增长29.6%。羊奶粉佳贝艾特(“Kabrita”)在中国的销售额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71.9%,已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
新疆西部牧业2015年上半年收入36,947.8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01%;实现主营业务成本30,417.1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36%;实现营业利润为1,551.1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8.63%;实现利润总额为2,385.1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44%;实现净利润为2,243.6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43%。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花园乳业实现了乳制品销售收入18,391.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49.98%。并给出报告期内驱动业务收入变化的具体因素:
广东燕塘乳业2015年上半年收入4.6509亿元,上年同期4.3330亿元,本报告期比上年同期增加7.33%,净利润为0.46亿元,同比增长11.63%。据悉燕塘乳业正加码布局酸奶产品市场。
多重因素导致增速放缓
乳企的苦日子主要跟经济大环境有关。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消费比较萧条,市场拉动缺乏后劲。加上今年婴幼儿奶粉竞争尤为激烈,进口奶粉今年保持长时间的低价格,国内的奶粉价格也在调低。
电商平台价格战也是因素之一。例如君乐宝、雅士利、新希望推出的100元、99元奶粉,给其它乳企的销售造成较大的影响。而随着海外乳品代购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在国内的购买量减少,造成整个市场总体的消费量原本应该有正面的增长,现在反而不大。
有行业人士分析指出,上半年国内各大乳企销售业绩普遍放缓的原因还在于受食品安全及2013年“奶荒”影响,消费者选择购买植物蛋白饮料等替代乳品,一、二线普通白奶消费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其次,国内原料库存高企,加之企业产能过剩,不得不降价促销;此外,进口成品乳制品增加也挤占了国内消费。
专家认为,根据中国乳品消费发展规律来看,受宏观经济造成消费低迷,收入水平提升乏力以及微观食品安全造成消费信心不足,以及国际产品大举冲击国内市场等众多因素影响,近几年中国乳品消费总体放缓是必然的。而受产能过剩、跨境电商快速发展以及政策影响,今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入全面降价促销阶段,造成企业营收及利润大幅下降。
企业方面,蒙牛、伊利净利润的同比增长主要归因于产品结构调整,加大了酸奶、功能性饮料投入。乳企想要生存得扎实稳健,产品结构的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必修课。此外,夯实好基础,把好质量好,依然是乳企不可懈怠的基本功。在乳企面临现实压力,产业低迷,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如何破局与胜出,本刊将在市场观察栏目内专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