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对于营销的认识总是照本宣科,在固化的脑海里总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教科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至于对和错通常是这样界定凡是书上写的就是对的,凡是老师讲的都是真知灼见。可以说从来或者说极少来思考这些所学到的和所看到的东西,即便是成功的企业家大名鼎鼎的大腕应该是见多识广但对于这个问题也走了无数弯路。例如:名人对名人的崇拜对某高校某学者某专家的景仰等等,尤其在这个飞速发展一日千里的年代。别说不学习了,学习速度慢了就意味着自身已经处于劣势之中。学习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成功人士最多的就是什么什么商学院什么什么高大上的机构。总抱着侥幸心理去学习,好像听了一堂关于互联网的课程自己就能解决自身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高智商低能力?为什么?专家学者讲的不用怀疑他们是金科玉律了。有人曾调侃说大家都这样做一定是正确的,这句话值得商榷。为什么?我们的主观思想和固化的思维方式在起到作用,“大家”这个词是广义词而对于特定的事物本身发生的背景我们从没涉及到。惯性思维身边人身边事加上名人效应,例如到医院体检大夫说某某某身体不好要住院治疗。医生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即便是诊治方面的误诊产生的效果也是如此,记得过去一个人因身体不适去医院体检由于院方的失误将a的体检报道给了b。并告知a的家人说他患上绝症,家人一反常态对a天天关爱有加。A觉得不对劲自觉自己患了重病于是一蹶不振抑郁后跳楼而亡,最难以接受的是几周后医院通知给a的家人说a身体健康没有病报告是b的事件最后不言而喻了。上述案例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就是人最容易被暗示所困扰,总被常规的、敏感的、大众的、应该的、正确的所左右。如何做管理和营销?如何正确的做事?如何打破常规?
新时代新使命
对于任何一个有所规模的企业组织来讲,流程化和制度化的东西都特别多分工也很明确。从生产到营销、从行政到人力、从财务到运营各司其职管理方面都很清晰制度也很健全。对于团队来讲自己所在企业组织架构已经很完美了,可事实企业运行并非如此。在管理中相互扯皮推诿的有之,不配合协调各自为政的有之。我们把这种现象可以这样概括一个人一把号自己吹自己的调,你敲鼓他打锣杂音无数效率低下。问题出在那里?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总自以为是,钉是钉卯是卯没有做错什么。我们自己本职工作干的挺好没有失误,错的不是我而是公司布局不合理管理混乱指鹿为马。事实真是如此吗?常规来分析的确你做事很勤劳很敬业很卖力,如同老牛一样辛辛苦苦任劳任怨劳作。可问题的关键你的工作效率和做事方法你从来没有考虑过,如同一头很敬业的驴每天都在拉磨,至于磨上面有没有可以加工的物料你从来没有思索过。假如你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在招聘方面尽心尽力,招了很多人才按道理说你功不可没,可是招来的人才半年或着几个月陆续离职。对于为什么离职你不去思考也不去研究,认为离职是正常的事情。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能招人更能留人,即便员工已经离职也能为公司持续带来利益。如何持续创造价值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研究的课题,从个人关系到组织关爱研究离职的员工。因为他们就是你的客户就是你的第三、第四利润源,你对的起他们他们自然能对得起你,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能心心相印。
从提供服务到提供价值
营销的方式方法各种各样,生活中离不开营销,工作中更离不开营销。有人说我是做生产管理的营销和我无关,这种说法简直是荒唐可笑愚不可及。营销就是管理,管理要学营销,他们之间是因和果的关系。做生产管理是不是和基层员工打交道,你家长式的命令好使吗?是不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和你的员工互动要了解他们关注他们,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后就会辨证施治。这一些都是营销,营销就是沟通后的互动。大家知道以前在银行上班特别牛很令人羡慕,银行系统是铁饭碗待遇好福利好一切都好。你发现这些年是不是在变化,你去银行办事是不是享受很好的服务。不仅如此银行的工作人员会给你讲解他们行推出的相关服务,例如和类似保险一样的存款分红等等。从提供服务到提供价值,他们还定期对重点客户vip定期电话回访提供相关配套服务。还有现在餐饮业竞争十分惨烈,你去某大城市出差有的酒店根据你以前的入住信息提供定制化和人性化的服务。他们通过大数据可以知道你的生日,你的出差频率然后给你一个个意外的惊喜。例如:你入住他们酒店后在不涉及你隐私的情况下给你引荐当地旅游景点,并根据你的需要承办婚庆、聚会、生日等增值的服务。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并不仅仅是服务而是价值,让你宾至如归同时节省了你的时间和你的金钱起到贴心秘书的角色。提供的这种价值并通过你和你的朋友无限放大,你的家人、你朋友的家人、你朋友的朋友、家人朋友的朋友如同一条良性的生态链持续创造财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为我服务,我为你做事。从单一的提供服务到提供价值,从传统的销售升华到利益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