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从网上看到一则新闻,商务部承认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定价权全面丧失,国际贸易已经沦入卖什么什么贱,买什么什么贵的境地。
比较明显的例子,如中国制造的各种商品,在国际上无不是廉价的代名词。我们的出口贸易,多是消耗大量的能源,浪费着宝贵的资源,排放大量的污染,损害了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却只能赚取微不足道的利润。
在资本逐利的驱动下,又导致了不少劳动者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使部分企业沦为名副其实的血汗工厂。富士康的十一连跳,不能不说明社会存在巨大的隐忧。
可笑的是,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换取了微薄的回报,让对方享受了廉价商品的好处,反过来,却给予了别人指责我们二氧化碳排放(其实这些二氧化碳排放大多是那些中国的出口受益国享受的),并以中国的出口、外汇积累为借口要求我们进行汇率升值。
我们在生产制造方面被誉为制造大国,各类主要生产资料,如钢铁、水泥的生产规模均为世界前列。但相关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却不断疯涨,挤压着相关行业本来就微不足道的利润空间。
对待价格,我们从来没有把其当成一个战略性的问题来看待。只是简单地根据西方的经济理论,认为“供给量大,价格就该下跌”——于是我们在有了相关大规模提纯稀土的技术之后,就任由自己的企业不断内耗,把黄金当面粉卖;认为“我需要的量大,我就应该对价格有话语权,就可以制约供应商提出过高的价格”。实践证明,我们有相当多的学者、管理学家、企业管理者,对经济理论缺乏本质性的认识,只会照猫画虎地生搬硬套理论。
在经济领域,也存在着自然法则:实力决定一切,实力决定利益分配。
价格是利益相关者确定利益分配的实际体现。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力量结构,决定了其对价格的影响力。可悲的是,我们的经济工作者和相关决策部门,还真的以为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从来不是客观的,它是隐身其后的相关利益方的表象。各利益方相互制衡,彼此力量抵消,价格才能达到平衡。如果利益的一方力量过于强大,其他各方失去制约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发生价格向有利于实力强大一方的大幅变动。
这就是经济领域的实力决定论。弱肉只能被强食。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的达尔文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