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人:鲁袁琳,女,41岁,毛衣编织厂经营者
记录人、图片拍摄: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席韶阳时间:6月17日
地点:鲁的毛线店
出生8个月时就患了小儿麻痹症,18岁考大学因残疾被拒之门外,33岁时一场大火烧尽了她的心血,34岁成了单亲妈妈……
不幸的她名叫鲁袁琳。
看她前半生的经历,我哀叹老天的不公。
但看到她眼前生活,我庆幸生活并没有亏待这个坚强、用心的女人。 17日,我走进鲁袁琳160平方米的“形象店”里,见她正忙来忙去地招呼客人,一开口笑声朗朗,满脸喜气。如今,41岁的她已拥有自己的编织加工厂和3家连锁毛线专卖店。
坐下来,问她怎么看待生平遭遇,她说:“没有白吃的苦啊。”
被大学拒绝,到工厂打工;失业后,开始编织毛衣
1964年,我出生于武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8个月大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还没来得及体验正常人走路的感觉,我的左腿就再也无法弯曲了。
懂事后,我就知道自己与同龄小伙伴们不同。我觉得,要想改变命运就只有好好读书,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我家的墙上贴满了我的奖状。
那时我的梦想是读大学,学财会专业,以后可以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我的成绩很好,我一点也不担心自己会考不上大学。
但有时候,付出和回报并不一定成正比。1982年高考,我发挥得不错,成绩也超过了我报考的那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本以为自己的梦想可以实现了,但没想到,离梦想只有一步之遥时,我因为残疾被学校拒之门外。
“这是我这一生最沉重的打击之一。”鲁袁琳说,此前她一直认为通过努力就可以尽量弥补自身的缺陷,拉近与伙伴们的差距。而“高考事件”将她自身的缺陷放大了,“这让我几乎陷入绝望”。
我虽然残疾,但家人待我都很好,父母兄长都很爱护我。看到我因上不了大学而伤心,一直心怀愧疚的父母商量后,决定让父亲提前退休,让我顶职。没想到,和大学一样,厂里也因为我残疾而拒绝接收我。
接踵而至的打击让我痛苦不已,但也让我开始正视现实。此路不通,但生活并不会停滞不前,我绝不能让自己变成家人的负担。
所以,当姨妈试探着问我是否愿意到她所在的羊毛衫厂当临时工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是一家街道办的羊毛衫厂,我的工作是为那些织好的羊毛衫绣花、缝口袋。工作间隙,我喜欢到毛衣编织机前看工友们操作机器,把一根根长长的毛线变成一件件漂亮的毛衣。
没想到这段经历为我的后半生奠定了基础。
一年后,父亲所在工厂的服务公司建了一个冷饮厂。考虑到离家比较近,我就辞去了羊毛衫厂的工作,去冷饮厂做了一名临时工,工作就是做冰棍。
但是每天面对隆隆作响的制冷机器,我觉得痛苦不已。这样过一辈子,我不甘心。我觉得虽然大学把我拒之门外了,但多掌握点知识,肯定能对改变命运起到作用。
所以,工作之余,我报考了电大,学习我梦寐以求的会计专业。
两年后,冷饮店因亏损关门。失业两个月后,我辗转到另一家街道办的百货商店当营业员,但一年之后,我再次失业。
1986年春,我无意中发现一家商场正在出售毛线编织机,生产商一边卖货,一边示范编织机的用法。看着师傅们拿一根根毛线编织出一件件五彩斑斓的毛衣,我羡慕不已,一连三天跑去观看。结果越看越喜欢,产生了买一台毛衣编织机的冲动。
回家一说,父母很支持我。2700元,我买回了一台编织机。第一件毛衣是为妈妈织的,一些街坊邻居看到我织得好,也开始来找我编织毛衣。第一次拿到15元的编织费,我激动不已———我掌握一门谋生的技巧,可以自己赚钱了。
1987年,我结婚了。婚后的生活并不宽裕。新房是一个仅有6平方米的临街小屋,我和丈夫都没有工作,为了解决生活来源,作为嫁妆的毛衣编织机成了我的谋生手段。
房间太小,没有地方摆机器,我在房外墙上贴了“来料加工毛衣”的告示,把编织机放在门口操作,以吸引顾客。头一天开张,我刚一开始操作机器,就立刻围了不少看稀奇的人。我哪儿见过这阵势,羞得恨不得立刻跑掉……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这个小店,不少人买了毛线后,直奔我这里,要求来料加工。屋里堆满了顾客的毛线,空间不够用,我就把新床搬了出去,每天晚上把一个旧折叠沙发打开休息,白天再合上。而这时,我结婚还不到两个月。
三年后,随着女儿的出生,我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一台编织机已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我就又购买了一台,还请了一个帮手。
生活渐渐好起来,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一场大火,8年努力化为灰烬;离婚后,带着孩子再创业
为了使毛衣的花样款式更新颖,我很注意观察周围人的穿着。看到有人穿漂亮的毛衣款式,就会把那些花样图案、颜色搭配一一记下来,然后反复尝试。
就为这件事,还闹过一次笑话。一次,我在江汉路上发现一个姑娘穿的毛衣非常好看,就一路跟在她身后观察毛衣的款式、图案,以及色彩搭配。不料,她回身看了我一眼,把一元钱丢在了我面前。我一愣,知道她是把我当成乞讨者了。于是我捡起钱递给她说:“你的钱掉了。”
那姑娘这才恍然大悟。我告诉了她我跟着她走的原因后,她连连赔不是。结果,深聊之下,我们还成了朋友。
我的生意越做越好,我把赚来的钱全部用在添置设备上。1994年,我又添置了两台编织机,请了工人,在外面租了房子作为加工厂。
我对生意前景很看好。但没想到,一场大火却将这一切化为灰烬。 1995年的夏天,因为是淡季,我把所有编织机收了起来,放在了屋顶的阁楼上。不料因煤气泄漏着火,将我的机器连同为顾客加工的毛衣全部烧光……“那天我回去看到家只剩下一片瓦砾时,一下子就昏倒了。”鲁袁琳说,那场大火烧光了她8年来辛苦挣来的一切。
接下来,我不得不开始四处借钱盖房子,借钱买机器。正当我准备一切从头开始时,我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背着女儿离开家,走到江边时,我甚至有了跳下去的冲动。但想想欠亲朋好友们的钱还没还上,看看5岁的女儿懂事地偎在我身边,一种不甘心就涌了上来———仔细一想,其实,烧掉的都是我用自己的一双手挣来的。我的腿虽然残了,可我这一双手还有用啊。只要努力,我这双手还可以挣得更多。
1996年,带着女儿,带着丈夫分给我的5000元钱债务,我在离原来的家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破旧的门面,白手起家,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再次向朋友们借了1万元钱,我又去商场买了一台编织机。我白天接活,晚上编织。每天忙到次日凌晨3点,8点钟又准时开门营业。有一天我太困了,没顾上洗脚就倒头睡着了。半夜里,一阵刺痛把我痛醒,开灯一看,脚趾上鲜血直流,一只大老鼠在旁边虎视眈眈地望着我……我做事,不偷懒、不偷工减料,毛衣的花样也常常更新,而且,无论再忙,也坚持按时完工。所以,我拥有一批老顾客。不少顾客把一家人的毛衣都拿到我这里做。1997年初,我又增加3台编织机,请了3个帮手。
不料这年10月份,生意正好时,我突然接到了门面拆迁的通知。这意味着好不容易在这里建立的人脉又要断了,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没办法,我只得在附近的一个巷子里租下一间房子当加工点,由我的帮手操作。我自己每天仍将一台编织机搬到老地方露天编织,有了老顾客来,就把她们往巷子里的加工点里引导。正是隆冬季节,我在寒风中站了近两个月,脸上冻得像烂茄子,一双手被风吹得裂出深深的血口。但和老顾客之间的联系都保持住了,生意渐渐稳定下来。
“如今想想,真不知道那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回首往事,鲁袁琳感叹不已。“不过还好,没有白吃的苦啊。我能有今天,也是因为那时肯吃苦一点点积累下来的。”
开编织加工厂,开毛线连锁专卖店
1998年,我的生意已经很红火了。很多武昌或汉阳的顾客也慕名而至,送来毛线让我编织加工。一些残疾姐妹不知道从哪里听了我的创业故事,也上门要求学习编织,我把她们安排在我的编织厂里,教她们学手艺,鼓励她们自己开店。如今,已经有好几个姐妹有了自己的毛衣加工店。
到2000年,我已经拥有了十多台编织机和十几个帮手,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而这时,一些卖毛线的店子也开始瞄准了毛衣编织这一行,纷纷推出订做服务,这对我的来料加工生意构成了一定影响。
眼看着生意一天天下滑,我觉得不能坐着等死。于是,就主动和一些毛线店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接下毛线店订做毛衣的活。因为技术好、质量有保证,我的业务量猛增。生意一下子又火了起来。
2000年11月,我搬离了那条深巷,在新华路租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车间,又添置了几台机器,招进了一批人,开始扩大规模生产。年底时,加工厂的工人已经达到了20名,编织机达到近20台。整个冬季,订单源源不断地送过来,工人们忙得没有休息的时间。
看到毛线店对编织生意的带动很大,我决定也开一家毛线店试试。
2001年,我的第一家毛线专卖店在循礼门开张。工厂做来料加工,毛线店推出订做服务———从毛线出售到毛衣编织加工一条龙。 为了保证质量,我代理的都是一些有名的毛线品牌。看到我店子里的生意很红火,也常有一些毛线代理商到我这里上门推销,并许以低价进货。面对这样的情况,谁都会有些动心。但一看到我的那些老顾客们,多年来他们一直支持我、信任我,就是没事路过我的店子也要过来问候一下,我就觉得不能做对不起他们的事。我的生意是靠着多年的诚信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不能卖假冒伪劣的东西,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2002年,我的第二家毛线专卖店也开业了。虽然这两个店子的规模都不大,但效益并不差。我开始考虑开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形象店。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段。
我的顾客遍及武汉三镇,江南那边的尤以青山一带的比较多。一些青山的顾客向我建议,那里有很大的居民区,而且中年人较多,在青山开毛衣编织店生意肯定不错。
经过几个月的寻找,2004年7月,我终于在青山建设二路找到了一个160平方米的店面,我用4万元的转让费盘下了这个门面,并在附近租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房子作为加工厂。
我觉得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是,我自食其力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所以,我为自己的这家新店面取名为“梦琳绒线店”。
9月,我的新店子开张了,里面的毛线品种达40多种,经营的品牌有上十个,为了引导顾客消费,我在店堂中间开辟了一块区域,挂放样品毛衣,并推出了手工编织服务。一时间,顾客络绎不绝,旺季时,店里8个营业员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如今,我已经拥有三家毛线店,一个加工厂,30多台编织机,近40名编织工。下一步,我计划在各城区开毛线专卖连锁店,把生意做大,为更多的残疾人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
记者手记
认同的力量
鲁袁琳对自己曲折人生的总结是:谁都会遇上困难,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起进取,只要活下去,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我问她:“从绝境奋起时的动力是什么?”
“是不甘心,是希望得到社会认同的渴望,支持我一次次从头来过。”我又问她:“现在认同感已经找到了,继续奋斗的动力又是什么?”
“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