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亭的管理问题
成为非法期刊的温床。陕西西安爱人杂志社社长曾博说,他们的杂志已经在全国创出品牌,在报刊亭销售也非常好,但是最令他们苦恼的是在各地报刊亭里发现了大量的假冒《爱人》,例如“爱人风情”、 “爰尔”、 “爱人珍藏版”、 “爱人知音”、“爱人故事”等。
其实苦恼的还不止是《爱人》,陕西《医学美学美容》发行量达到30万册,但是这本美容期刊也惨遭“易容”。首先是在香港地区、境外注册刊号在内地制作、发行的非法报刊,例如《美容院》、 《香港美容国际版》;其次是内地的假冒刊物,例如《主流美容》、 《经典美容》、 《美人》等。这两类非法刊物与正规刊物一起在报刊亭、报摊销售,对正规刊物冲击很大。 《医学美学美容》社长兼总编辛映继诉苦说, “我们天天开策划会,可是辛辛苦苦作出来的内容出来后就有人模仿、假冒,现在我们的发行、零售已经是举步维艰。”
对于非法报刊的打击,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发行处范处长也是感到很头疼。他说,报刊零售市场非常混乱,很多假冒刊物、色情报刊在报刊亭、报摊销售,但是打击起来很难。首先是鉴定难,由于当地没有对外地刊号的认定权,因此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在西安发现异地办的刊物有问题给他们发出鉴定函,但是从此就杳无音信,严重影响对非法报刊的打击力度。其次是查处难,境外的非法报刊都躲在暗处,很难抓到他们。例如湖北的一个报贩子弄了一个政治性的刊物,刊号在北京,但是地址在西安,而且使用的是“某某邮箱”,查起来非常难。另外就是查了也没有办法处理,铁路、公安各管一块,最终往往不了了之。最后是地方上的“扫黄打非”办属于临时编制, “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必要的保障措施根本就跟不上,而且任务很繁重。
市场的波动。报刊亭的零售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对于报刊社来说,这一块很不稳定,有很多制约因素。据女友杂志社副社长邵剑介绍说,首先体现在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的不断诃整对刊物发行造成的影响,比如,整顿街面、地铁,削减或清除书报亭等举措。还有天灾人祸,比如大雨、酷热、瘟疫都会不同程度地对报刊发行产生影响。
报刊零售人员的管理问题
在争夺有限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各报都使出了各种推销方式和手段,其中既有亮点,又有困扰。如各报社推出了招牌标志(如《西安晚报》的小红帽、 《华商报》的黄马甲等),形成景观;如礼品高于报价(订报送自行车、小电视机,摸奖得轿车等),发行人员恶意诋毁、同行攻击之事时有发生,有时候报社甚至在各自的报纸上利用舆论工具攻击对方:在读者中造成不好的影响。由于发行团队相对素质较低,收入较低,容易受到外来谣言的影响,个别甚至出现过激行为,甚至出现发行人员打斗流血等,一度成为不安定的因素。
红红火火 小报亭盘活党报大资源
晋雅芬
在2004年6月举行的一次报业高峰会议上,作为党报集团代表的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总编辑张建星提得最多的就是“发行”、“终端”这些词汇。事实上,当张建星刚刚执掌《天津日报》“帅印”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社发行”。
无形资产作价控股 掌控发行市场终端
近年来,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全国党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天津日报》也概莫能外。“当时天津日报的处境非常艰难!”面对这种严酷的现实,以张建星为首的津报集团领导班子,没有被困难束缚住手脚,他们的头脑反而更加清醒。他们认为,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要求党报必须创新思路,争取主动,真正掌握发行的主动权,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实现主流媒体对文化市场的有效覆盖。而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从终端市场发挥党报的竞争优势。
为此,1999年到2002年,《天津日报》始终不遗余力地进行区域市场的开发和品牌打造,竞争的边界很清晰,首先是本地市场。2001年,《天津日报》又提出利用自办发行网络的优势,成立发行公司,在全市主要路段建立500个零售报亭。
资本化、市场化、公司化运作
当时,《天津日报》的经营状况还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张建星大胆提出,在报亭的操作上,不按传统的、固有的观念来做。他们最终确立了“资本化、市场化、公司化运作”的思路。接着,他们趁热打铁,四处跑点位,面向社会特别是下岗职工以3万元的低价拍卖经营权。经过前后两次拍卖,1500万元顺利进账。这意味着不仅解决了报亭建设的资金问题,实现了快速滚动运营,更重要的是报社和1300多名下岗职工形成了合伙投资关系。
随后,他们又将其放到市场进行第二次融资,进行股份制公司的改造。“报亭概念”和其经营模式、赢利模式公布后,立即在天津和外省市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博得众多知名企业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表示了投资合作的意向。最后,经过审慎选择,《天津日报》与天津药业、天士力、上海复星3家公司合作,成功融资5500万元人民币,于2001年11月组建了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
“品牌”控股
该公司由报亭管理公司、投递服务公司、零售公司、物流配送公司、新社区公司、客户服务中心等子公司组成。其中,《天津日报》以无形资产作价占51%的股份,全权管理公司的一切事务,改变了传统自办发行的体制;每日新公司以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整合发行队伍,创新发行模式。
很快,500个零售报亭在全市建立起来。正是这500个零售终端以及以此为依托建立报刊连锁运营网络,使得“天津日报新报亭”迅速抢占报刊零售市场、占领发行阵地。
“缩小”的报亭搬进超市 “放大”的报亭引进社区
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承担着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扩大党报阵地,全面掌控文化产品销售的主渠道。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日新传媒发展有限公司的做法是: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发行模式,开拓发行领域,扩大市场影响力。同时,拓展经营宽度,在捆绑服务、增值服务上做文章,把“缩小”的报亭搬进超市,把“放大”的报亭引进社区,将党报发行服务做到居民身边,牢牢控制文化产品市场。
利用自己的发行网络和管理系统,主动参与报刊零售市场整合。在天津有这样的说法: “新报亭”不仅是安置下岗职工的“安民亭”、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文化亭”、方便群众生活的“生活站”,更是信息传播和开展社会服务的“终端站”。由于“新报亭”形成的终端优势和公司的规模实力,特别是供货渠道上的实力和优势,使天津70%多的零售市场必须按照“统一配货”的模式经营,此举不但增加了党报的发行效益,而且使原先多而散的零售摊点凝聚成报刊的合力,也使500个“新报亭”没有一种宣扬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反动的报刊,大大地净化、规范了文化市场。更为重要的是, “新报亭”形成的网络也增强了党委机关报的零售量,增强了党报对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现在仅500个“新报亭”, 《天津日报》的日零售量就比以前增加了近40%,而在报亭的带动下,零售摊点也日益看好党报的销售,纷纷加入到了销售《天津日报》的行列,使津报日销量大幅增加。
到目前为止, “天津日报新报亭”经营的报刊品种已达400多种,不仅掌控了天津市70%的报刊零售市场,而且将近78%的报刊订阅市场轻松收归门下。
积极开发其他发行渠道,增强对终端的掌控能力。2003年以来,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10报2刊先后登陆天津400多家超市、便利店,并在全国首次运用条形码手段使报纸进入商业零售系统。报刊成功登陆超市卖场,成为每日新公司继500个报亭占领文化市场之后,又一拓展发行市场的重大举措,形成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增强了党报对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此举不仅开启了报刊进超市的双赢新时代,扩大了党报的社会影响,而且促进了超市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1月22日,津报集团启动“党报报刊亭进高校助学行动”,由《天津日报》统一制作的5个标准党报报刊亭进入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校园,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今年年底前,另外18所大学校园也将有《天津日报》统一制作的党报报刊亭进入,实现天津市23所大学全部建有党报报刊亭的目标。党报进校园,不仅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零风险勤工助学渠道,更成为大学校园内亮丽的文化景观。
推出报刊零售加盟店概念,将党报的发行引入社区。这是该公司在新形势下,创新报刊发行思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便读者,致力于提高市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又一重要举措。几年来,经过努力,已经使津报集团的系列报刊走进200多个零售加盟店、1000多个社区,使党报的发行在社区中扎稳了根基。如今,每日新公司凭借遍布全市的500个“新报亭”、4000多人的发行配送队伍、21个分公司、183个分拨站与400多个超市、便利店及200多个不断扩展的加盟店零售点,成为全国最大的以报刊分销为主的现代物流配送股份制公司,打造出了“全城全网”的报刊发行网络,增强了集团产品的渗透销售能力,牢牢地控制住了天津文化产品销售主渠道。
市场解决终端问题,终端解决竞争力问题。如今,津报集团已经摆脱了党报发行的10年亏损期,进入良性运转。经过几年的发展,每日新公司也形成自己创新独特的发行模式,牢牢占领天津市发行主渠道。2005年, 《人民日报》在天津等地进行自主发行试点,每日新公司以其服务优势承担起《人民日报》在津的发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