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家常菜凭借着量大、价廉以及贴近百姓口味的特色,在国内许多城市开始走红。10年过去了,家常菜生存的内外部环境都和当年有了不同,家常菜能不能继续红火?要想让家常菜继续红火,必须着手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纵观近些年京城兴起的大大小小的家常餐馆,扩张速度最迅猛的莫过于“大鸭梨”、“郭林”、“金百万”这几家。红红火火了多年之后,时代在变,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在变,原材料的成本在变,市场空间也日益狭小了起来,还走从前的量大价廉实惠路线行不行得通?分店多了,还能按照从前的模式进行管理吗?我们且看看这几家家常餐馆的发展路线,并看看他们现在是如何运作的? 连锁——家常餐馆扩张之路 1997年,大鸭梨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家常餐馆,以价格便宜在市场中迅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此后开始了扩张之路,2001年的时候,一口气开了11家分店,以后几年时间,一路披荆斩棘,到如今已经拓展到30多家,并且走出北京,到全国各地开起了分店。同样,郭林,这个在北京人心目中家常菜的经典代表,自94年开了第一家店之后,到本世纪初大规模地发展,如今也已经在北京城内开了40多家。金百万走的几乎也是同样的路线,到现在有了30多家。 这些家常餐馆最初上马时,似乎都无一例外地只是想开一家餐馆,但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时候,家常菜的市场空间很大,人们逐渐喜好外出吃饭,当时家常餐馆家常菜品、低价格的路线,正好顺应了这一时代的需求,家常餐馆从市场中挖得了第一桶金。而一家单店显然满足不了市场庞大的需求,于是,在市场的推广下,第一家之后出现了第二家、第三家……当然,连锁之路未必走得那么顺畅,据说“大鸭梨”开设第一家成功之后,同时又开设了“青苹果”等几家不同名字的店,虽然几家店都是一个老板,但消费者并不知道,此后,这种思路被市场证明不可取,最后统一叫了“大鸭梨”。
家常菜不家常 这几家在连锁之路上走得比较顺畅的家常餐馆,似乎都走着这样一条路:起步——扩张——提升。扩张到今天,家常餐饮的市场空间可谓越来越小,餐饮越来越发达,大众的消费习惯在日渐改变,原来只要价格低点便能获得消费者欢心,今天消费者则希望价格低一点,但品质却绝不能马虎。于是,无论是“大鸭梨”,还是“郭林”,都在菜品质量和装修风格上进一步提升。最明显的莫过于“大鸭梨”。四年前记者看过的大鸭梨的菜谱,与今天的相比,除了固有的菜品,大部分都更换了。整体装修风格上,四年前的店是最平常不过的大众餐饮场所,但今天见到的北京万柳路“大鸭梨”店,整个面貌焕然一新,装修风格时尚,以红黑为基本色调,充满了西式风情,几乎看不到当年“大鸭梨”的影子。装盘上,更趋向精致,追求菜品的艺术体现力。菜品上,强调各个菜系本土化,“大鸭梨”行政总厨姜武说,如果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在菜品上追求精致,家常餐馆将没办法走下去了。 在这种具象化的提升基础上,对于连锁经营的企业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同时管理好每家店。因此,上述几家餐馆在快速扩张之后,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回收的政策,有时甚至会关掉一些影响整个品牌效应的小店。 连锁的后厨管理有学问 整体品质的提升,相应地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包括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以及后厨管理需要更加规范化。此时,继续延续家常化路线,该如何走呢?记者为此分别采访了“大鸭梨”和“郭林”的相关人员。 “大鸭梨”,被采访者:姜武 职位:行政总厨 “大鸭梨”采取统一化管理的模式,尤其是在后厨管理上。为了对全国30多家店的整个成本有个宏观把控,同时控制菜品品质的统一,“大鸭梨”在菜品原材料上采取统一配送,即便是外省的分店,也不例外。为了统一配送的顺利,“大鸭梨”又成立了自己的物流队伍,既保证了材料及时送到,同时因为大宗购买,也节约了成本。姜武先生说,物流的成本事实上并不高。他甚至认为,随着连锁店的不断增加,餐饮物流也可能成为一个新的赢利行业。 在后厨员工上,统一管理。目前“大鸭梨”所有店都为直营店,总共有1800多名后厨员工。这么一个庞大的队伍,就在姜武一个人的统一管理之下,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首先,招聘人员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因为是连锁餐饮,为了便于管理,每个店都不将厨房外包,所以每个厨师基本都是单聘,而且每招进一个厨师,姜武都得亲自过问。为了防止各个菜系后厨人员形成小团体、小帮派,作为管理者的姜武,基本不接受朋友介绍的厨师,招聘进来的厨师,之前大多也互不认识,这就使得厨房管理简单了许多。在招聘要求上,姜武则坚持三个原则:速度,菜品质量,厨德。因为家常餐馆走的是流量,客流量大,所以需要厨师炒菜速度快,有良好的体力,年龄大的厨师也会考虑,但大多会依据其个人经验安排适合他的位置,比如分店的厨师长等。在菜品质量上,因为家常餐馆,包含有各个菜系,比如湘菜、川菜、粤菜、杭菜等品种,要使厨师的菜品口味正宗,去当地招聘是明智的选择,姜武说,一个人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生活了那么多年,这个菜系口味正不正宗,他最有发言权。至于厨德上,姜武坦率地说,基本还是凭直觉,重要的一点,去“大鸭梨”的厨师,必须得有敬业精神。 员工招聘进来之后,并非事情就完了。大家都知道,家常餐馆里菜系多,后厨同时有炒川菜的,有炒湘菜的,如何让他们和平相处,是连锁的家常餐馆很复杂的一个问题。姜武认为作为大型连锁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对员工一视同仁,有协调能力,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大鸭梨”的后厨员工也是与经济挂钩的,简单地说,如果这个月湘菜比川菜卖得好,那么从事湘菜制作的厨师就会得到奖励;同理,其他菜系厨师也一样。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公平,把个人感情和企业管理要分开。面对这么一个庞大的团体,管理者的协调能力和个人魅力更不容忽视。姜武说,协调机制是否畅通关乎整个厨房的团结。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虽然说起来是比较虚的东西,但管理者的素质就是个人魅力最具体的体现。 除了管理庞大的后厨,对于连锁的家常餐馆来说,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在整体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如何保持住家常餐馆的核心力量——价格呢?租金在上涨,四五年前一个2000平米的店,租金大概是300万左右,到现在是800万左右;原材料成本在上涨;人员工资在上涨。但整体价格没有多大调整。“必须讲究一个原材料的优化配置。”姜武说,“比如杭帮的凉菜比较好,就引进来,湘菜的热菜好,就拿过来。高价格的原材料与低价格原材料搭配,制作出口味优良的菜品,这个菜品成本高点,相应涨一点价,但从另一个成本低点的菜品上把价格调整下来,以保证整体价格基本不变。但总体说来,现在还是不如从前了,主要还是坚持薄利多销吧。” 记者点评:尽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但在连锁化道路上日益规范化的“大鸭梨”,肯定会在家常菜经营中走出属于它的一片天地。
“郭林”,被采访者:李建国 职位:郭林三里河店厨师长
“郭林”的模式与“大鸭梨”稍稍有点不同,因为涉及到40多家店,虽然基本都在北京,但每个店根据其地段的不同,定位上也稍有差距,因此在原料上不做统一配送。 1996年到1997年两年间,郭林一口气扩张了10多家店,这时的管理,应该是“郭林”比较关键的时期,其时,增加的店基本上由总店派出骨干任厨师长,这些对企业文化了解得比较深入的厨师,再去管理新的店,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延续。 此后,企业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李建国说,现在的家常菜必须在色、香、味各方面都得有所讲究,消费者不仅关心菜品的好坏,也关心环境是否优雅,器皿是否精致,因此,操作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也在增强。 “郭林”在他们的后厨管理上,厨师长直接由老板招聘,厨房工作人员由厨师长招聘。同样,各个菜系厨师来自当地,以保证菜品口味正宗。厨房成本控制由本店厨师长负责,在新菜品的开发上,也根据各个地段的不同,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不同,开发不同的菜品,经过本店一轮试菜之后,请总店领导过来品尝。最后厨师长、前台经理、采购等一起碰头,确定菜品价格。 同样,“郭林”不设包厨,后厨员工实行单聘制。尽管“郭林”的后厨并非完全的统一化管理,而是分批,一个区域内几家店由一个厨师长管理,但“郭林”基本每周会开一次会,由各店派出人员,根据各店经营情况,客人的反馈意见等等,确定下一步工作安排和决定推出的新菜。 目前“郭林”在家常菜之外,又开辟了新的方向,位于北京丰台区的总店边一部分叫“郭林食府”,名字上一改“郭林家常菜”的传统叫法,在档次上也脱离原来的家常菜轨道,主要针对商务人士。李建国说,这是针对不同地域进行的不同定位。 记者点评:“郭林”的这种管理模式,似乎并不走传统连锁之路,姑且叫复合型连锁,也不失为一条发展之路。通过对这两家店的采访,发现家常菜逐渐改变留在人们心目中的传统印象,据说杭州的家常菜已经像名菜一样精细,而青岛的家常菜则充满了爽朗的海洋气息,看来,家常餐馆要出位,要做的工作还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