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宗菜”这个词语的最初出现,纯属偶然。那是1985年秋,我在全国烹饪师资进修班讲授《烹饪学概论》中“中国菜品”一章,讲到中菜的属性、命名、构成和变异等问题。当时,我试图运用创造性思维和生物遗传变异中的一些观点,剖析名菜的承袭规律、借鉴途径、创新方法以及审定标准,其中特别强调了“远缘嫁接”和“杂种优势”在创新菜中的作用。因为我爱看新派武侠小说和电视历史剧,在举例时不经意间便把霍元甲的“迷宗拳”三字写在黑板上,接着就脱口说出了“迷宗菜”。可能是这一概念新颖、别致,立即引起学员们的很大兴趣,还进行过课堂讨论。由于当时的认识比较肤浅,也没有丰富的例证,故而没有整理成文章发表。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叶,浙江同行们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并推出“新派杭州菜48道”之后,才使得“迷宗菜”真正在全国叫响,发挥出显著的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现今,“迷宗菜”已经成为气候了,最近年来菜品流行潮中的主打品牌;沪杭和巴蜀更成为迷宗菜风暴中的两大“台风眼”,左右全国餐饮新潮流。这种背景下,我们有可能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对迷宗菜进行理论上的一些探讨,从而指导实践。
思维是健康人大脑所具有的基本功能,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也是获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创造性思维则是指人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其思维结果具有显著的新颖和独创性的思维。这种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具有五个可贵的特征:一是独立性;二是连动性;三是多向性;四是跨越性;五是综合性。
上述特征,在“迷宗菜”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迷宗菜”是与四大菜系等“正宗菜”相对而言的。从属性上看,“迷宗菜”是依照当代人的营养健身愿望、饮食审美观念以及餐饮市场上商品(即菜品)必须不断更新换代的需求,根据民族性、时尚性、群众性的三大要素,打破正宗传统和门户帮派的壁垒,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借鉴、移植、嫁接、杂交、提纯、定性等方法,广集古今中外四方各族肴馔之长,选取新食料、新炊具、新工艺、新盛器研制而成的特异菜种。下面我们试图从指导思想、创作构思、变化手法和菜种命名四个方面,对“迷宗菜”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首先,从指导思想看,“迷宗菜”是反正宗、反传统、逆向思维、破旧立新的。
第二,从创作构思看,“迷宗菜”颇得小说创作手法的神髓,诸多素材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地变换“组合”,是创造性思维综合性特征中思维统摄能力、辩证分析能力和智慧杂交能力的展现。迷宗菜构思中则强调天人合一、因势利导,既要时髦、又要实用。此外,一道不起眼的“臭干子煲”,还揭示出创造性思维中的连动性特征和多向性特征,它不是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乱炒菜”,而是一种复杂而有规律的物质运动形式,完全符合养助益充、五味调和、奇正互变和畅神悦情的中华饮食文化的特质。
第三,从变化手法看,迷宗菜受到生物遗传变异的启发,通过多种“远缘嫁接”的方法,尽量突出“杂种优势”,这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够推出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一个实证。
第四,从菜种命名看,迷宗菜体现出创造性思维跨越性特征中“顿悟”、“猛醒”、“灵机一动”等特色,它带有很强的广告张力,容易产生轰动效应。上世纪80年代,风靡大陆的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使“迷宗拳”三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用它来包装革故鼎新、稀罕奇异的怪菜,无疑再合适也不过了。所以“迷宗菜”之名一经叫出,很快成为一个走红的品牌,拥有高品质、高知名度和高市场占有率。
1995年***同志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造性思维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有了它,才有流光溢彩的迷宗菜;有了迷宗菜,才有营销策源地的“台风眼”;有了“台风眼”,才有奔腾不息的菜品流行潮。迷宗菜、“台风眼”和菜品流行潮,是当今中国烹饪中最为活跃的三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