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哲学:《大学》止于至善品第四



上一期,我们分享了《大学》维新循道品第三,引经据典察古代铭文,商汤王将《盘铭》刻在洗澡盆上,还有《金人铭》《康诰》《诗经》等维新名句。有偈为证:


商汤铭文咏,澡身浴德传。


康诰作新民,诗经颂风雅。


天命兴姬周,福报佑子孙。


宗教图腾论,维新循道品。


《大学》止于至善品第四


——导言:本期汇集止于至善、心有所止、掩护良知等核心内容,探索君子之道,以文字辞赋诠释义理。敬请留意已加注的文字音标,或谐音、或通假、或比附,富含诸多义趣。政府官吏、企业老板等领导及专家学者,研究东西方哲学及宗教经典文化,共同探索品牌哲学之道。智业同行玩味文字,广告文案讲创意,品牌传播讲策略,皆需要见文字功底。


一、引经据典。


0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源自《诗经·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yǎn)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mí)不胜。龙旂(qí)十乘(shèng),大糦(xī)是承。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玄鸟》篇为祭祀的歌颂诗,歌颂了大商王朝“受天命”治国将近600年,徜徉渊源古老的历史长河,追寻尊崇神性的庄严伟大,置身场景气势的恢宏雄壮。


02、《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源自《诗经·小雅·绵蛮》:


“缗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缗蛮黄鸟,止于丘侧。岂敢惮行,畏不能极。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


03、《诗》云:“穆穆文王,於wū 缉jī熙敬止!”源自《诗经·大雅·文王》篇,歌颂了周文王姬昌的伟大功德,他身为诸侯时,恪守礼法,忍受纣王的无道加害,委曲求全,修德俟(sì)命,而换取人民得到安乐的生活。


04、《诗》云:“瞻彼淇奥(yù),菉(lù)竹猗(yī)猗(yī)。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斐君子[注①],终不可谖(xuān)兮!”源自《诗经·卫风·淇奥yù》篇,是卫国人称赞卫武公95岁高龄还精于修学,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勤于操持国事。


=注①:这位君子就是卫武公,约公元前852年生人,为姬姓宗人,春秋时期周王朝诸侯国之卫国第11任国君。少年时,犯有严重大罪过。后痛改前非,再造性命、内外兼修,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文能武,更效法周礼,从善如流。在位时期,施行康叔政令,百姓和睦,社会安定。后为周王朝宗室效力,打败戎狄,勤王有功,晋升为公爵。进德修业,诸侯们都敬重他。公元前758年,卫武公年至95岁去世,受封谥号睿圣武公。德寿可风,名标青史。


05、《诗》云:“於(wū)戏(hū),前王不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


“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wū)戏(hū),前王不忘!”


——欲知更多详尽内容,可察证《诗经》。若想此生有坚实的文字功底,必须研读《诗经》!


二、典故释义。


01、民众为什么多喜欢在大都市生活?


《诗》云:“邦畿(jī)千里,惟民所止。”君王天子的都城属地称之为“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若将国土拟人化比喻为人,这个人的肉身就是一个国家,体内有心性和天命两大系统,居住着数以千百亿万计的众生。国家要靠君王治理,老百姓的生活安宁幸福全部都维系君主一个人身上。君王代天演示、遵行自然大道,教化子民,敬畏、和谐天地众生万物。自然大道以德性化生为万物,以德行主宰天地人万物。自然法则、社会规则、治国修身都是同样的义理,具有连环效应、连锁反应——想要治好国,君王要贤明自治;若君王缺乏良知,需要圣人大德贤才辅佐,帮助君王先修德性德行,君王明明德才能真正治理好家国。“家国”专指君王一人代表整个国家,以国为家,家国天下。而“国家”对于老百姓来讲,是有国才有家,是全天下的概念。


凡是治理家国天下的君王,以及社会上的各种领导者,更有主宰人类身体的心君,都应当以爱民为心,以善心德行为天职,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天下。或许,有些人的能量级别大,身体心性中蕴涵着大小星系,乃至宇宙。人体就是全息小宇宙,宇宙与众生是一个整体。人身在宇宙中,宇宙在人身内。佛陀经典之中一早有言论:一颗芥子内和一粒沙内,都有一个乃至许多世界,甚至在无数微尘之中皆蕴含着无量世界。此世界中遍布恒河沙,而每一粒沙中有新世界。难以用常规思维作相应的想象,但现代科学已逐步在诠释其不可思议的事实。


大领导修养心性以化德行的外用之学,以淳朴高尚的德行教化子民,为天下百姓服务,不自欺欺人,让子民、臣民、人民做到惟道是从,惟德是遵,惟善是行。人人心存德善,欢喜自在,身心康健,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攀高。大领导带头做榜样,“惟民所止”让天下百姓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天下万民大福祉、大福报,共同建设理想家园、理想城邦、理想国度、理想世界。这就是极乐世界啊,这正是所有正派宗教所描述的净土,极乐世界就在实现之中,由心造就,达成此世界、彼世界为一个世界。“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国土千里辽阔,百姓安居乐业。共同建设理想中的国土,百姓安命立身的家园。从古至今的民众多喜欢生活在大都市,尤其是京城,实乃是领袖大领导的德行感召而聚集其周边,充分体现了能量磁场效应。


02、老百姓为什么羡慕山林小黄鸟?


《诗》云:“缗(mín)蛮黄鸟,止于丘隅。”这里的“缗蛮”之“缗”,是古代穿铜钱用的丝线绳,一串一千文。“蛮”,南蛮;粗野,没开化;古代泛称南方各少数民族;也有对奴婢的贱称。更有美妙的“樱桃素口,杨柳蛮腰”专指善于舞蹈的妙龄女子。小蛮腰,是指纤细的柔腰。“缗蛮”在《诗经.小雅》之中为“绵蛮”,柔弱野生的毛茸茸的意思。“黄鸟”就是黄鹂鸟。《诗经.绵蛮》篇是讽刺题材的诗歌,是民心的真实写照,以小黄鸟来比喻平民的怨叹:活在乱世之中,人还不如小鸟自在,那小小黄鹂,在小山丘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休闲歌唱。而百姓却没有自由,饱受辛劳,连最基本的生活权利都得不到保证,民怨沸腾。也有“良禽择木而栖”的寓意。俊鸟攀高枝,攀登栖息上高枝,知止,要有感恩之心,知恩图报,常饮水思源。


话说西周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姬宫湦(shēng)在位时无道失德,沉湎酒色;政治无道,不理国事,礼废恩薄,不体恤民情,政局摇摇欲坠。又恰恰屡屡发生地震、旱灾等,天下大乱。周幽王让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奸臣主持朝政,变本加厉剥削百姓,引起国人怨愤。周幽王听信谗言,废掉了王后和太子,立宠妃褒姒(sì)为王后。为博取美人欢心,周幽王下令,能让新王后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有奸臣献计:在骊山上点烽火戏诸侯。更有忠臣进谏劝言:烽火台是发送战争时救急用的,这个玩笑开不得,如果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天下,如果到了真发生危难急事,诸侯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周幽王良知泯灭,不听劝阻,后来果然应验而国破人亡。


察看《道德经》会觉察:道德学家与儒雅学家是一家,同源分化演绎“道”与“德”。道,由无形真炁化有形人身,由精神信仰到物质崇拜;德,从有形善行归无形仁义,从物质构想至精神境界。儒家学子必学《大学》,“三纲领”之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蕴涵着丰厚哲理,这完全是秉承“道”与“德”而贯穿始终。所以,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读这《缗蛮》两句诗有感而说:黄鹂鸟儿这等微小禽物,尚能知道寻个好处做巢居止;人为万物灵长,岂可反不如那小禽鸟,当止乎?所以,但凡中国人不可不知“止于至善”的意思。


上至君王治国,下至平民百姓为人处事,都要时常做自我反省,敬畏天地万事万物,坚定利他人、益大众的心。因时顺势,当进则进,当止即止,休养生息。新时代的“知本家”老板们,如果员工没有宽泛的工作生活氛围,缺乏弹性会导致心理压抑,积劳生怨,会产生反感,时间久了必然会爆发。这正是百姓感觉自己还不如一只黄鹂小鸟那样自由,若是这样,社会会滋生祸乱、发生动荡啊!必须警惕、警醒,时刻警觉啊!


03、老板如何成为员工效仿的榜样?


《诗》云:“穆穆文王,於(wū)缉(jī)熙敬止!”这个“於”为叹词,是多音字,发“呜”音,表示感叹、赞美的语气。“缉熙”,逐渐会合达到光明。“敬止”,值得恭敬,尊崇、爱戴的圣君(领导、老师、师父、教练、老板),受人尊敬,大家愿意依靠他,生生死死追随其左右、伺奉其鞍前马后。周文王姬昌,仪表端庄,肃穆恭敬;光明正大,行事谨慎;诚意为天下,立德为百姓,人民对文王圣君的大恩大德以表感激之情。基于此,儒家先贤大德们提出“仁、敬、孝、慈、信”,是谓“君仁、臣敬、子孝、父慈、人信”。


1)君仁,“为人君,止于仁”。作为元首、大领导,应当心存仁爱,体恤下属,以仁德教化身边人,进而影响大众,造福社群。这是领导应有的基本德性品行。


2)臣敬,“为人臣,止于敬”。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国家各级领导、大小官吏,或是企业任职高管打工者,要将“知止”应用在工作公德中去,尊敬上级,服从领导指令,尽心尽责,恪守本职工作。更要友好同僚,善待下属。说不定哪天,眼睛一眨,人家成了您的上司。


3)子孝,“为人子,止于孝”。世人皆为父母生养,子女应当诚心尽孝道,将“知止”落实在人伦孝德中去,这是天经地义的。乌鸦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飞禽走兽尚且能尽孝感恩,人类难道会连禽兽也不如?


4)父慈,“为人父,止于慈”。为人父母者,皆关爱子女,应当将“知止”在仁慈之心中,首要任务是以道德标准悉心教养、教育、教导子女。吾辈仅有如此境遇,您难道不期望子女德才兼备、心身康健?想成为合格的父母,必须要明白道理、通情达理啊!——推荐:《孝经》《弟子规》《父母道》及《新家规》!


5)人信,“与国人交,止于信”。做人应当将“知止”扎根于良知、诚信、诚意之中,此为“人类”灵长类动物最基本的性德。如果伤失了仁义道德,甚至与人交往沦落到“止于防骗”的地步,或许连电影之中的黑社会都不如。www.aihuau.com“施”与“受”基本上是均衡的,如果以傲慢、嗔恚心对他人,人家会如何应对您呢?如果有谁时常怀疑员工不忠诚,怀疑老公养小三,怀疑老婆玩小鲜肉,怀疑这、怀疑那,很多怀疑,结果会如何?心想事成了,原本没有,想多了,就真想来了。吸引力法则啊,想美好的,美好的来的比较慢;想不善的,不善的来得非常快!如果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糟糕地步,离经叛道,悖道失德,无道缺德。


老子在《德道经》中一早告诉我们“(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我们应当要好好反思、深深忏悔!还有,必须要清楚《诗经》是先民智慧的写实,言辞朴实,词句菁英,文藻拔萃,更蕴藏着丰盛的哲理。不可不察,不可不学!


04、君子怎样循道以内外兼修?


《诗》云:“瞻彼淇奥(yù),菉(lù)竹猗(yī)猗(yī)。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看那淇水,转弯有一块丘陵坳(ào)地里的竹林,长得多么美好茂盛呀,柔韧多姿!淇山淇水有儒雅君子,文心雕龙,用功修学至终老,以期成正道、丰厚德。他用尽心思,锲而不舍,如同认真切磋着坚硬的动物骨角,细心雕刻琢磨着精美玉器。他的神情严肃,矜持端庄,又不失胸襟爽朗,显耀光明盛大!这样文雅有才华的君子,怎会被世人遗忘呢?真让人难忘呀!君子循道修身有四:


其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谓“道学、自修”也。刻苦精进以求道修德,像雕刻美玉一样,先要切好粗坯,再雕琢成形,然后再加以仔细修琢到更美妙,抛磨到更光亮。要成就大事大业,要具备大心,宽宏大略大量大胸襟,还要有高超技艺,精雕细刻以成器。


其2、“瑟兮僴(xiàn)兮,赫兮咺(xuān)兮”,是谓“恂栗、威仪”也。修道培德,如同雕琢璞玉,毅力坚定,精工细作,更要有思想准备:随时都会发生危机,致使半途而废、功败垂成。所以,要谨慎小心,如履薄冰。恒以专心致志用工,雕成的玉器自然会获得赞美!


其3、“有斐君子,终不可谖(xuān)兮”,是谓“道盛德至善”也。谦谦君子,诚意修德学道,常能自察反省,修正自新,文成功就。假以时日,不仅学问道业修成功了,德行也达到了至善的程度,再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人们永远忘不了他。


其4、君子所作所为都是遵循道学的,他秉持“致良知、知止、慎独”而内外兼修,修身成典范,威仪天下。修行走正道,崇德要从诚意开始,要达到“诚心于内,形意于表”的效果,重在实际践行。或许,大家都知道老者褚时健,原来的烟草大王,人生巨变,晚年能再次崛起,这完全就是“知止”诚意真心修行,不仅磨练身心、吃苦耐劳、改变命运的艰巨历程。绝对需要大志向,有坚韧不拔的超凡毅力!


05、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怎样的?


《诗》云:“於wū 戏hū,前王不忘。”於(wū)戏(hū),同“呜呼”,感叹词。“前王”是指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出了问题,后经周公的教导,改过自新再继续执政,各国诸侯陪着他祭拜文王、武王时的颂辞:先王呀,我们忘不了您的道德教化!同时,这也是在警告周成王,再也不能忘记先王的道德学养,要以德治世当榜样啊!所以,“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这里的“贤、亲、乐、利”使用动词与名词迭加附合的手法。


1)“贤其贤”,前一个“贤”,崇尚;后一个“贤”,贤能的德性。


2)“亲其亲”,前一个“亲”,亲近;后一个“亲”,亲善的德行。


3)“乐其乐”,前一个“乐”,享乐;后一个“乐”,善美的声色。


4)“利其利”,前一个“利”,谋利;后一个“利”,恩赐的福禄。


君子,受过良好教育,注重德行的人。小人,缺乏教导培养,迷失良知的人。世人尊敬圣德君子,是尊敬他那难能可贵的贤德,效仿学习他的尊道贵德之精神;世人亲近圣德君子,是亲近他那大公无私的德行,感恩戴德他给人民带来的福德。亲切怀念圣德君子,连小人也尊敬怀念圣君德政,乐活满足得到应该得到的利益。如同周文王、周武王那样成就大道圣德,以德治世,施福于民,人们永远忘不了他。无论君子或小人,天下所有的人,当须铭记“修身”以“止于至善”!


三、小结回顾。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边地带,都让老百姓向往啊。”《诗经》又说:“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山冈林岳,自由自在。”孔老先生说:“连小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一只鸟儿吗?”


《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呀,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儒雅博学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同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研究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这位君子“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敬畏;说这位君子他“仪表堂堂”,是指他威仪有气质;说“这样的儒雅博学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是指由于他品德高尚,达到了完善的境界,才让人难以忘怀。


《诗经》说:“前代的君王圣德真让人难以忘怀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圣明君王为榜样,尊重贤才,亲和族人,让百姓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自足的利益。人民永远爱戴铭记缅怀他们。


——关于《大学》之“止于至善”的经义释义,由“知其所止”到“止于至善”。黄鹂小鸟尚能知道寻个好处做巢居止;人类生为万物灵长,岂可反不如那小黄鸟?人类向往居住在大都市,因为“大隐隐于市”,亦有渴望亲近大德大能之人的内在需求。“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这仅仅是停留在身体的“知其所止”,而不是精神的“知其所止”谓之“止于至善”。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努力方向,正如《大学》所言:“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份,各有不同的“所止”,您“知其所止”乎?


四、勘证心性。


01、如何切实有效地提升德行?


关于“德行”。一察《抱朴子.外篇.循本》:“德行文学者,君子之本也。”这“德行”为道德品行的素质。二察《国语·晋语》:“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这“德行”专指领导者有仁慈的行为。德行,受人尊敬的仪态作风与行为举止。三察《道德经》全篇讲宇宙自然大道,演变四时,德化万物,滋养众生;人类灵长,遵天健行,厚德循道。


如何理解“德行”概念?徐久洲定义“德行”:


所谓德行,讲任何话,人家信你,人人都信;


所谓德行,做任何事,人家信你,个个都信。


古圣有训,诚意正心,格物修身,大人必学。


所作所为,发乎于心。演绎圣教,晓以仁义。


表里如一,现身示范。教化众生,通达善境。


这里所讲的“圣教”,就是古圣先贤的传世经典、智慧教诲。一个人有没有德行,要看他的学养工夫,受过哪些教育?阅读过哪些经典?做过哪些事?言语文字里彰显哪些义理?甚至被人侮辱、诽谤都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多而广利益大众,不计较个人得失。而对于其他受欺辱者,施于援助并维护其尊严。是谓:尊师重教善道行,匡扶正义醒良知。


我们看《诗经》里歌颂圣人与君子。什么样的人会被称为君子呢?


君子,思无邪。古代指地位高的人,指君王大领导,也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如周文王、信陵君、重耳公子等人物。后来指人格高尚、才德出众的人,更有对值得尊敬的人所对应的称谓。如扬雄、柳下惠,还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先生”杨震,都是人中龙凤,真君子。君子,就是有德行的人啊!


如果要想切实有效提升自己的德行,必须行动,尊重儒、释、道等所有正派宗师传世经典的教导指引,真正健行善道。


第1、必须踏上光阳大道,发大心大愿可得人天护持;


第2、下定决心,不畏任何阻扰,也不留念任何享乐;


第3、每天坚持精进做功课,做功课是每一天的核心;


第4、让心静下来,安定、坚定,如如不动稳如磐石;


第5、改变自己,压制、降低慢慢消除脾气和烦恼等;


第6、多听取先行者的心得以对照、鉴定自己的修为;


第7、学习袁了凡、俞净意先生画功过格,格物修身;


第8、善巧方便随缘布施财利身外物、微笑广结善缘;


第9、帮助亲友同事后生提高获益,以堪正道行(héng)[注②]能量。


=注②:道行(héng),专业技能;修行的功夫。


02、除了皈依正派宗教,还能依止什么?


“皈依”,破除无明,回归自己本然心性,需要借助外物及超自然的能量加持,也就是“依止”善知识明师、导师、法师、上师等健行者,或规劝,或棒喝,或点化,得以猛然觉醒,自省忏悔永不再犯过失、永不二过。“依止”,依靠自己的学识、经验、思辨、判断力,信任自己的直觉,信赖生命之中的贵人指引道路,依赖古圣先贤的传世智慧,比如儒释道的经典。有人聒噪嘶喊“不要迷信!不要盲目崇拜!”——那请问,什么是迷信?


请用心多多思量,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帝王将相都是宗教的信徒与捍卫者,为什么?如果是盲目的迷信,他们都是元首、大领导,如果他们都迷失了自己的心性,受旁门左道邪知邪念控制,岂不是都要改写历史啦?如果这几千年来的所有大领导都是盲目的迷信,那天下老百姓岂不是个个是懵懂、人人是愚痴?哪里会有这种事?可能会这样吗?真是荒唐至极!


如何理解“宗教”概念?徐久洲定义“宗教”:


宗教就是老祖宗的学养工夫、道德素养、人格操守;


宗教就是老祖宗的处世智慧、生存哲学、生命总结;


宗教就是老祖宗的经验教导、图腾文字、信息密码。


宗教,圆融善巧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智慧能量。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请借我一双慧眼吧,向谁借?您依止谁,就向谁借!借了不用归还,但必须传交给子孙、传承给未来、传流给后世万代。您能够做到吗?请发乎自己内心、实际去行动,并大声说——我能!


03、读经典也可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吗?


选修任何传世的宗教经典、咒语、圣号、口诀、教言、信条,坚持每天做功课,或有声诵读,或无声默念,或抄写描红,以3千遍为标准,夯实根基,之后再深入经文典藏,按照次第修学。以前上学读书称之为念书,读书读经典,在于一种强大的念力,磁场效应。上学堂可以同时朗读,读书会也可以同步分享。而您独自一人在读《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心经》《金刚经》等任何经典的同时,您可知道还有谁也在阅读吗?


此时此刻,您心里默念一声“阿弥陀佛”,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空间有数以千万亿的众生也同时在念着“阿弥陀佛”。您若读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的这一秒,地球上同时也有数千万人、上亿人同时在诵“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对焦调频,如同扭开收音机频道,接通了信息场,同步、同频、同功率,由心喜悦,轻松愉悦,欢喜自在。一旦您滋生了欢喜心,那就要恭喜您啦,不仅仅能让心静下来,还可以净心,净化身心,更能够净化灵魂!


04、如何理解“不离不弃,良知相伴”?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释、道学派的先贤大德都一致认同“轮回”与“因果报应”等概念。因、缘、果、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可分4种:报恩的、讨债的、还债的、索命的,尤其以一家人之血缘关系及夫妻关系最为彰显这4种缘分,然后才是宗亲、姻亲、族人、师生同学、老板同事、邻居乡里或网友等。如若关系相处难以得和谐,或许就是冤亲债主聚首,最担心是来索命的。索什么命?察阅经典可知,老祖宗一早就告诉过我们“人死变羊,羊死变人”循环往复轮回。您走路时被人无意间碰撞一下,或许也会犯瞋恚心,升起埋怨、怨恨。试想想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的欲望,您屠杀了鸡鸭猪鱼,毁坏了它们的肉身、躯壳、寄居灵魂的房子,它们会生气吧?会怨恨吧?


有人着急嚷嚷,不是我杀的,我只是买来吃。“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因为您想吃,所以就有人干屠宰。您不买,他不买,大家都不买来吃,那屠宰业自然关门大吉,饲养业也会关门歇业。道家和佛家都有诸如“杀生偿命,吃肉还债!”之教言。杀生者,当然会被索命;吃肉者,迟早要还债。要明白其中道理,是退让,还是要回避,甚至果断别离,都要妥善冷静处理。都在大声念“明明德”,前一个明就是明心,后一个明就是见性。不能明心见性,被无明遮盖,烦恼很难消除啊!


同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这4种缘分,人类与植物的缘分也是。在各地旅游景区景点,高端端的大树突然倒地压死游客的事故多有发生。人类与任何生物甚至万物的缘分都存在这4种关系。有人心里在犯嘀咕“不相信”,为什么会不相信?他没相中参照物,也就是说还没有自己的切身体会,所以他也就难以通晓“感恩”与“报恩”的寓意真理。


有人说,依止于自己的婚姻爱情不离不弃。常听到牧师神父等证婚人问男方:“您愿意娶她?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您都将毫无保留地爱她,对她忠诚直到永远吗?”当然也要问女方:“您愿意嫁他?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您都将毫无保留地爱他,对他忠诚直到永远吗?”事实证明,依止小情小爱是靠不住的。临到终了,我们应该依止什么?请以此生的生命历程来察证——


冤冤相报,葬送人类口腹内的动物尸身,丧失躯壳寄居,冤魂亡灵纠缠不离;不离不弃,若已洞察致良知的内涵义理,由明心到见性,不悲不喜怀平常心。良知相伴,格物致知修身学养臻达境界,拿出诚心诚意,真正做到慈心不杀。


05、如何改造自己的不良习性?


每个人都有先天的元气天性,后天的脾气习性,当下的血气心性,不能任性。先天的气储存在人体丹田、命门、中脉、六轮有精气神和元气,膻中存有宗气,奇经八脉、脏腑之间、皮下腠理以及呼吸之间、饮食摄取而转化成有脏腑气、营气、卫气等。先天既定,后天可调。天性返璞在于致知、明明德;习性归真在于格物、修身;心性抱朴在于诚意、正心。所以,一个人的气场如何,是清醇绵柔,或是雄厚刚猛,抑或浑浊杂乱,后天的习性占有很大比例。这就涉及到性命双休的饮食卫生、修行养生、睡眠摄生、和谐共生。如何理解?


其1、关于饮食。保护捍卫身体乃至生命的健康,防止病从口入,建议现在果断茹素。


其2、关于修行。吐纳导引真炁念力言行的场能,防止折损寿元,参悟《行气玉佩铭》。


其3、关于睡眠。子午两时休息颐养心肾的血精,防止阴阳失调,研究《黄帝内经》。


其4、关于和谐。融合家亲眷属以及有缘的众生,防止生态排斥,学察《老子道德经》。


06、如何系统化学习传统国学以教导孩子?


童蒙养正,建议您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引导背诵《三字经》《弟子规》《诗经》扎根于5千年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三字经》内涵可比作是儿童版《老子》;《弟子规》哲理如同是少年版的《大学》;《诗经》蕴涵思无邪的美育、义趣、情怀。等到熟读《三字经》《弟子规》《诗经》如数家珍之时,孩子也已是中学生了。这样的学子,文化根基扎实稳健,强大厚实的心性远远超越那些读《唐诗》《宋词》《成语大全》及“四大名著”的孩子。


07、我的家庭需要家规吗?


当然需要!每一个家庭都需要家规!家规如同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如同国家宪法律法,您与家庭、家族所有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但必须要注意,不要流于形式而成为俗套的教条主义。请研究国家政府的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准则、社区居民规范;修学《朱子家训》《颜子家训》《曾子家训》及百家姓宗族族规;参研《百丈清规》[注③]等传世经典。


一个新组建的两口人小家庭,合议约法三章;一个有子女的健全双亲家庭,修订施行家规;一个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郑重增设家法;一个繁衍传承百年的大家族,崇尚修复祠堂。这所有一切都是在增加自己与家人对万事万物的敬畏心!


=注③:《百丈清规》由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法脉真传七祖南岳怀让、八祖马祖道一,之后的九祖百丈怀海大师制定的在深山丛林修行的清规戒律法则。《百丈清规》将“农禅”做为寺院经济收入的来源,规定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全体僧众均须参加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当时,在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僧侣多以化缘乞食为生。《百丈清规》是中国禅宗的一面旗帜,是禅宗丛林文化的缩影,是禅宗历久不衰的保障。


08、为什么人人都有的良知常被掩盖?


我始终认为“良知”是不会被掩盖的,永远存在。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不管聪明,还是平庸,抑或木讷,都该应“知”而得以改良。敏锐聪明型,求知思辨能力强,需要健行;平庸普通型,感知哲理领悟慢,需要引导;迟钝木讷型,真知常识接触少,需要教育。而对于“善”、“伪善”与“不善”者,又该如何堪正良知呢?


正直良善者,良知恒常以沉浸血脉,有待示范发扬、启迪广大;狡诈伪善者,良知无常而暂时迷失,有待觉醒忏悔、改过自新;奸恶不善者,良知失常但天性未泯,有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人人都有的良知常被掩盖?”这个问题之中的“掩盖”有什么寓意呢?徐久洲认为有4层义理:


其1、掩饰,遮掩丑行。


察《戰國策.東周策》:“宋君奪民時以為臺,而民非之,無忠臣以掩蓋之也。”这句话源自《周文君免士工师藉》,意思是讲:宋国国君不顾农耕农忙时节,而加紧建设供自己享乐的游乐高台,引起老百姓非议,没有忠君爱国的良臣站出来遮丑,也没有喜欢拍马屁的弄臣站出来代主子受过。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阐述了说客的聪明才智。周文君要免除相国工师藉的职务,改用吕仓,民众对吕仓出任相国表示不满。周文君为此感到忧虑。吕仓的门客幕僚及时向周文君谏言:“国家每做一件事必然会有毁谤,也有赞美。忠臣把毁谤都加在自己身上,而把赞美都归于君主。宋国的君主强占百姓耕作时间建造自己的游乐台,遭到人民强烈地非议,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忠臣代他受过。后来,忠诚代他受过的大臣子罕辞去相位而改任司空,人民就非议子罕,而赞美宋君。


在齐恒公的宫中,拥有7个市场和700个伎馆[注④],齐国人都斥责他。于是,齐国相国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筑高台,命名为“三归台”,目的就是为桓公掩饰过错,自己并不是有意要伤害民心。


《春秋》记载了臣子杀死君主的事多以百数计,他们都是很受赞誉的大臣。由此可见,重臣享有盛名,并非国家之福。常言道:人多势众成强,土垒积高成山。”


=注④:高雅人文艺术会馆,有别于青楼妓院。


周文君听完这一番谏言,才没有免去吕仓的相国职位。是呀,“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复杂,平常人难以洞察其中隐情。而政客谋士能简明扼要、剖析精微,阐明真理、征服人心。这需要熟读经典、引经据典,言辞犀利、剑指人心,明心见性、诚意正心,可见其学养工夫深厚,充分彰显了良知的强大能量。


所以呢,作为马仔下属,不能“功高盖主”,有功劳要归益于上司教导有方、指挥得当。聪明人更要学会掩饰上级领导的过错,甚至要勇于背黑锅。老话“吃亏是福”彰显了深厚的文化哲理。当然,如若领导是人神共愤、十恶不赦的大坏蛋,真正的聪明人是弃暗投明、除恶扬善。需要认真辨别真伪。这或许就是“智者”的良知体现。


其2、收藏,隐藏实力。


察《荀子·王制》[注⑤]:“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脩饰之,拊fǔ 循之,掩盖之於府库。”


=注⑤:《荀子·王制》源自对《礼记·王制》的引申诠释。《礼记·王制》是指古代君主治理天下的规章制度,内容涉及封国、职官、爵禄、祭祀、葬丧、刑罚、建立成邑、选拨官吏以及学校教育等方面。


这里阐述了国家存亡的条件,指出修仁义、正法则、选贤良、养百姓、辟田野、实仓廪lǐn 是国家王天下、霸诸侯的条件,能做到这些的就可制人而不制于人。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能够称王,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可以称霸,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能生存,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就会灭亡。以下有5种不同人事的“良知”概念:


1)明君的良知。


富裕强盛之时,不动刀兵,休养生息,养精蓄锐;慈爱善待百姓,改进设备,开垦田野,储备物资。严格谨慎招募,加重奖赏,激励人才,建设梯队。优选文才武士,加重刑罚,约束防范,用心栽培;挑选明理之人,主管工作,注重业绩,完成指标。武器装备之类,修理改进,爱护保养,收藏入库。财物粮食之类,聚集汇总,整理囤积,储藏进仓。人才选拔之类,明示公告、宽待善用、锻炼培养。


2)霸主的良知。


国家建设得以完善,生活富裕,人心安逸。君臣同僚上下一心,诚心诚意,相亲相爱。如此这般家国安稳,君主贤明,称霸诸侯。


3)生存的良知。


做人依从风俗,做事遵循礼法,待人接物仁爱宽容,任用普通平民百姓,这样的君主可安全生存。


4)涉险的良知。


做人轻佻恶劣,做事肆无忌惮,热衷索取侵占掠夺,提拔巧言令色之人,这样的君主被危险包围。


5)泯灭的良知。


做人骄傲暴虐,做事倾轧破坏,不顾他人功劳生死,亲近算计巧诈的人,这样的君主离灭亡不远。


——不同的良知,不同的做法,事前重在选择,这是称王、称霸、安存、危险、灭亡的条件。成王称霸也好,安全生存也罢,或是遭遇危险,抑或自取灭亡,这些都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关键在自己。善于选择,治人服众、成功天下;不善选择,受制于人、懈怠消亡。治人与被制,功成与消亡,其实没有什么差距。


其3、遮挡,隐瞒真相。


察《后汉纪[注⑥]·质帝纪》:“三主崩没,臣子掩盖,日不移晷,旋受大祸,此天下之至忌,不可之至甚者也。”


=注⑥:《后汉纪》经袁宏之手编著而成,比《后汉书》还要早50年。袁宏,东晋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非常了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晋明帝的驸马桓(huán)温领兵北征作战时,命令袁宏靠着战马拟公文,一会儿他就写成7张纸,文辞妥当,又快又好。后人因以“倚马”或“倚马千言”来比喻文思敏捷。


日前,无意间重复观看了以前看过的电影,名叫《真相》,叙述了记者执著敬业,彰显了人性的善恶。事实说明,真相是掩盖不了的,因为良知无处不在。还有一事要质疑——2016年04月中旬,江苏某市国际名校搬迁新址(3家废弃化工厂旧址旁边)之后,641名学生体检,爆发493名学生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引发社会公众广泛关注。惊动了中央政府,国务院已下派督导组督察此事件。现已检测出环境污染指数超标近10万倍。土壤中含氯苯浓度超标78899倍,地下水中94799倍;四氯化碳浓度超标22699倍,其它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亦有数千倍。简直是匪夷所思!哪位糊涂官员干的糊涂事?为什么要批这样的地用于教育产业?难道是迷失了良知?据悉学校建设属于“未批先建”,动工7个月之后再补交环境评估报告。在重度污染区建高档学校办教育,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不寒而栗啊!更可笑的是校方国际部公开申明:外教老师说为什么要将问题搞大,空气土壤没什么异味,孩子们马上要面临高考要去国外深造,这样大肆渲染会严重影响学业。非常明显,这是在转移话题,难道是在掩盖不可告人的勾当?


抛弃不了的丑态,割舍不掉的罪恶。叹惜之余,唯有满世界去找寻“真、善、美”。叶圣陶先生在《游了三个湖》文中有妙语:“妙在四行树接叶交柯,把苏堤笼成一条绿荫掩盖的巷子。”需要这样的遮挡,需要这样的掩盖,让苏堤变成了绿荫巷子,悦目怡情。愿此世界人人诚意正心修身,止于至善,天下平和。


其4、掩埋,覆盖笼罩。


察《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趙雲見夫人[注⑦]已身亡,恐曹軍盜屍,便將土牆推倒,掩蓋枯井。”蜀国五虎上将、常山赵子龙,勇冠三军,忠心护主,成就千年传奇。这里的“掩盖”有保护之寓意,譬如:田野被厚厚的大雪覆盖,瑞雪兆丰年,来年收成一定好。


=注⑦:谓劉備的夫人、阿斗劉禪(shàn)的生母。


——由此可见“掩盖”由“掩”到“盖”这是一个发展过程,有两个极端:


极端2-1:基于良知的思虑、雄辩,可获得德行名望的增益,如同鼓舞士气而望梅止渴,可以自圆其说;


极端2-2:出自邪知的粉饰、狡辩,会导致福报运气的折损,假使欲盖弥彰而饮鸩[注⑧]止渴,必然自取灭亡。


=注⑧:成语“饮鸩止渴”这个“鸩(zhèn)”常被误写为“鸠(jiū)”。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字词汇寓意深广。所以,有修辞的比较,有比较文学、比较汉语言文学,还有比较哲学等诸多“比较”其意义深远,义趣丰厚。丙申年农历三月十三,为谷雨时节,徐久洲夜览<后汉纪>有感而赋诗文以作记:


江山辽落万里势,凌虚冲霄千仞起。


羽扇纶巾曜北斗,碧桐云虬掩良知。


09、如何将“知止而后能定”运用于养生?


“知止而后能定”,源自《大学》谓“心”在明明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诚意至正心;“明德”是心也!全都是心意在用工夫!“知止而后能定”,知止,在良知的驱动下,自强不息,心有所止。


其1、知止而定,拆字释义。


可将“止”拆开来理解:一、上、二、正、止。


1)一:一者,天也。古文字“弌”。天地未分前的阴阳混沌之气谓“一”,引申为“天行健”,自强不息以修身。


2)上:崇也,尊也。宇宙自然之气演化万物之始谓“上”,引申为“君子谦”。


3)二:地之数,天一地二。古文字“弍”。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与精神力量谓“二”,引申为“地势坤”,厚德载物以“亲民做新民”。


4)正:是也,備也,足也。从止,一以止。人体生命的精气神,精元、精气、精神谓存“正”,引申为“明明德”,诚意正心。


5)止:静也,息也,始也,居也。多指心之所止。中医学名词指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对立谓“止”,引申为“止于至善”,格物致知。


——是谓:依止精神信仰,止观;依止经典教言,正见;依止仁善知识,善念;依止祖训礼法,安住。自己的心安住于当下,精进修持功课,保持心神安定。这个“定”,就是生命的一种形态,多指修行养生。


其2、行气导引,追本溯源。


抛开广义的养生论不谈,此处讲“修行养生”,就是贯通身体内外的气,将先天真气与后天吐纳导引之气贯通。上古时期,黄帝曾请教于广成子修行成仙之法。后世历代帝王多数渴望长生不老,使得修行养生秘术成为帝王之学,非皇族贵胄不得而知。修行养生之行气贯通精义,可参研战国后期的《行气玉佩铭》:“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注⑨]


=注⑨:《行气玉佩铭》为道家哲学智慧,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发掘时发现,为有文字记载的古中道家“大小周天”气功心法之源头。西汉王室成员甚是钟爱,将其篆刻在玉器上把玩以作参悟。亦作赏赐藩王御品,或作陪葬祭品。其历经2500多年的古篆文字,有斑驳脱落迹象,导致铭文字有不同版本,其中有2、3个字不同,待有缘人修行证悟。一为:“行气,吞(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复(退),复(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是谓:形神若木,吐故纳新;外气内敛,柔韧百年。静止,静心止观,贯通气脉;伸展向上,气冲太虚。安定,安稳坚定,百脉畅通;扎根深藏,厚德长生。


其3、三昧得定,定能生慧。


关于“知止而后能定”这个定,精通各门正派宗教智慧的释净空老法师有教言:“一门深入,得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三昧,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学《法华经》得法华三昧,你学《楞严经》得楞严三昧,你学《金刚经》得金刚三昧,你学《无量寿经》得念佛三昧。三昧是得定,三昧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悟,因定开慧。这里头魔障很多,魔障是什么?魔障就是里面的烦恼习气,外面的诱惑,这叫魔障。这个东西天天来捣乱,你要有能力克服它,克服它不要理会它,不能上它的当。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避开魔障的方法,两句话很好,非常得力,好用得很。第一个是持戒念佛,第二个是吃苦,“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这八个字。你能把这八个字永远守住,你就不会上魔的当,魔就障碍不了你;这八个字稍微有点疏忽,你就失败。”


——是谓:人生多诱惑、多烦恼、多苦难。修行首要修心,重在修心。


其4、知止易形,开合正义。

 品牌哲学:《大学》止于至善品第四

有一则《撇捺人生》的对子,值得参详:“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徐久洲观其字形笔画及寓意,颇有感触。撤减收缩,拆分合义,遂作偈言以飨天下:


若兰撇开尘嚣苦,


木落雁飞循道本。


止于一心存德正,


知行度日参上智。


——是谓:若木止知,苦本正智。落木飞花,止于至善良知;吃苦耐劳,根本正合上智。


有缘得见此文者,建议您每天抽时间,多用工夫深入一门经典,如《诗经》《大学》《道德经》《心经》《金刚经》等任何一部经典都可以,或依照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研究《儒藏》《大藏经》《道藏》中收录的典籍,贯通传世智慧。祝有缘同修内外兼修,得学业进步、家业兴旺、事业通达天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3294.html

更多阅读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松下幸之助:《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美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含义

百度搜索:厦门大学校训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1921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即把“自强不息”定为校训,后改为“止于至善”,以后学校又将这八个字合在一起,定为校训。  “自强不息”指自觉地积极向上、奋发图

转载 《大学》全文及译文 四书五经大学全文译文

原文地址:《大学》全文及译文作者:王橙宇《大学》全文及译文【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2)。大畏民志(3)。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

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校训

1 词语信息词语:止于至善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 止于至善英文:aim at absolute perfection;arrive at supreme goodness.Dear students, the truth of university lies in illustrating virtue and striving to excel until reachin

《大学》讲读8:诚意慎独

(没有监考的考场)这一讲的内容对应着《大学》的诚意部分,可以分为两节来讲解:君子慎独和心广体胖。一.君子慎独【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

声明:《品牌哲学:《大学》止于至善品第四》为网友虚拟世界痛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