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成功的培训课程,少不了三个因素的支撑:需求、环境、心态。这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时,培训课才能上得好,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需求因素和环境因素比较容易解决。需求可以通过前期调查和调整形式来解决,环境可以通过课堂布置和调节气氛来完善。但是,学员的心态,几乎是所有培训中最为复杂的问题。因为培训师很难了解学员的心理状态,更别说去调整学员的心理状态了,没有一个积极的学习心态,再好的培训也是白搭。学员的心态决定了对培训课程和培训师的接受程度,学员出现的抵触心理是阻碍培训师与学员之间有效沟通的主要环节。那么,又是哪些因素构成了学员对培训的抵触心理呢?
1、个人的自大思想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世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知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存在,“我”不知道的东西,这个东西就不存在。如果有人告诉“我”一些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例如知识),那“我”的第一反映是质疑,真的吗?不会吧?怎么连我都不知道呢?培训课程中自然有不少新知识,是超越了学员知识层面的新东西,但却往往会遭遇学员的质疑。
2、个人的经验判断
绝大多数人都是以个人经验和经历来作为标准来进行事务判断,而非使用一个公用的标尺,“我认为”、“我以为”、“我觉得”之类的口头禅很自然地从大家嘴里说出来,或者是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而培训课程中推荐的新方式新方法,常常是学员闻所未闻的,或者是有所耳闻,但没有实际接触过的。接受使用这些新方法,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否定了自己现有的方法和经验,我以为变成了他(培训师)以为,自己的那点经验被否定了,学员心里当然不是很舒服了。
3、矛盾的心理状态
每个人的思想是有其独特之处,或是说具备一定的价值所在,具备相当的财富价值转换基础。但是具有同样思想的人,所取得的物质收益和社会地位很可能存在悬殊差距。这使得空有一番思想的人经常处在一种自大和自卑综合的心理状态之中。培训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员的思想是一种碰撞,并且培训师总喜欢举大量的成功案例,造成了学员在培训现场出现矛盾心态,直接影响培训接受效果。
4、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
一方面,有着丰富经历的学员自持经历过不少成功的实际操作,对理论知识难免有些轻视,从而出现抵触情绪,总觉得这些培训师徒有虚名,不如自己,夸夸其谈而已。另一方面,刚参加工作的学员又由于在学校里接受了许多较高专业水准的理论课程,对培训内容中的思想创新和实际应用提不起兴趣,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对立脱节的关系。
5、对培训师定位的反感
许多培训师自我感觉往往较好,喜欢把自己定位成有资格、有资历的专家、成功者,总是很自然地站在成功者的角度来大谈经验,更有甚者喜欢强调自己曾受着多少人的敬仰。其实,这种自己吹捧自己的方法过于露骨,非常容易让台下的学员反感,学员很自然就会出现抗拒心理,把精力放在找培训师的碴上来,故意做出无所谓、很漠然的样子。
在笔者的培训经历中,几乎每次开场都会看到下面有许多学员的眼神中带着不屑。回想起自己在企业工作期间,面对培训也是这种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疏通好学员的心态,笔者也想了些办法,经过一定阶段的验证,有些效果,在此做简要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整体认可,局部补充,拓宽学员思路。绝大多数的学员只能接受一种补充式的培训,既是承认学员本身整体的优异性,然后本着局部补充、拓宽思路的出发点,来进行全程的培训。不要试图把自己凌驾于学员之上,也不宜采用完全由培训师主导,或是进行绝对灌输式的培训态度来对待学员。
其次,提高培训门槛,使学员珍惜培训价值。再好的培训,当所有人都能参加的就不值钱了,学员也自然失去珍惜的感觉。在进行培训之前,最好能设立培训门槛,仅限对培训有主动需求的学员参加。对于并不觉得自己真正需要培训的员工,即使安排参加培训也根本听不进去,培训效果低下也可想而知。
最后,尊重学员观点,取得思想共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培训不是否定大家的观点。许多培训师之所以不受大家的欢迎,是过于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和唯一性。在培训中,讲师应脱离教条的成功理论,多分析失败的经历,尤其是在培训师的个人介绍中增加个人的失败经历,往往更能与学员取得共鸣。
老师当过学生、培训师也曾经受过培训。每位培训师最好能设身处地想一下自己当学员的感受,多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进行一些培训方式方法上的调整。培训课的效果不好,首先应该从培训师自己身上上找原因,仔细分析学员在需求因素、环境因素、心态因素方面的状况,进行相关的主动改善解决,而不要简单地把责任都推卸在学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