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对企业来说是个时常出现的高频词语。
在这个不是你吃就是被吃的商业竞争时代,稍一不慎全盘皆输的情况经常演绎,作为企业只有在不断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的压力下才能拥有变革的本能和创新的勇气,也才能在压力面前不断寻求突破,在挑战中完善自己。这也印证了原三星领导人李健熙说过的一句话,除了老婆和孩子,别的都可以改变。
谈起变革,不是说企业快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才做出些所谓断臂求生时被迫无奈之举,其实应是一种主动性的使命感充分唤醒麻痹意识。
在生活中不难看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多元化,使得以往累积的经验往往成为现实中前进的桎梏,就品牌企业来讲,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清晰的目标,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的前提下予以充分的变革,使自身的比较优势更加突出,是作为经济细胞的每一个企业追求的方向。
说起品牌,其实是一种商业属性,更多的是一种消费者的体验。
也许有人会认为做销售和树品牌之间往往很难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因而,面对市场风云变幻,许多品牌企业往往把销售的多寡来作为衡量品牌效应强弱的标识。其实,品牌与销售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在销售中带动品牌,以品牌带动销售,双方应是一种商业行为上的互补关系。
我们所说的变革,不是原先品牌资源上的再延伸,再放大,或者是组织架构上的再调整,再重塑,而是要有通盘的战略规划和业务考量。因为过分膨胀自身的欲望,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其一味的虚荣招致的却是惨痛的教训。变革是要的,但关键还是要在专业、专注、专心上多使点力,真正做精、做深、做透。
不可否认,品牌企业都有一个持续成长,永续经营的问题。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日益残酷打压企业的生存空间,作为品牌企业,假如在国内已牢牢占据了一个制高点,在过去还能喘口气的情况下,如今可不行了。面对国外大鳄的虎视眈眈和杀气腾腾,战略调整、业务转型或管理创新等一系列的变革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并要立马见诸行动。
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说过,只有那些总以为自己的经营环境危机四伏特别时刻关注各种坏消息的企业,才有可能免于灭亡。
这句话的确值得玩味,对企业家来说,变革和创新就不难理解了。
我想起了1996年,华为任正非在一次十大杰出员工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他曾说,成功是一个讨厌的教员,它诱使聪明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它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的向导。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指出,借助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以2007年以来的经济增速开始呈现缓慢增长为信号,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开始显得有些不足。因此,居安思危,时刻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是企业领导人的必修课。当前,我国消费升级将从商品消费驱动转向服务消费驱动,从传统消费驱动转向新兴消费驱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和“80后”、“90后”成为主力消费者的趋势必须得到足够重视,他们消费文化和理念的不同促使企业通过变化来最终做出调整,以求达到与目标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哪个企业快速做出反应,势必就会领先一步,毕竟在这个消费多元的时代,光光依靠以往积累的品牌效应和人气就想一劳永逸或机械变化的行为只会让自身处于被动,而主动求变、求新始终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弘扬的主旋律。
波士顿咨询曾推出《掌控未来: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50种成功之道》。该书编辑团队认为,要掌控未来,领导者必须完成两件任务。首先,从根本上而言,需要在市场上获得成功。这是一项竞争要务。其次,需要对自身的行动负责。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10项领导素质。它们包括:
适应性。采取战略方法应对竞争环境,快速适应动荡形势。
全球化。无论是发达还是发展中市场中的新兴城市,在一切具备增长潜力的市场中追求增长;努力成为甚至战胜那些“全球挑战者”。
连通性。把握廉价的连通性带来的机遇并应对其固有的破坏性;寻www.globrabd.com求与员工、客户、供应商、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
可持续性。组织应不仅从环境的角度,还应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客户尚未满足的需求,同时减少对稀缺资源的需求,从而推动利润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客户至上。深入了解关键客户群的需求并消除其不满情绪,据此制定战略;重新思考与客户建立联系的方式。
调整制胜。确保组织不仅拥有卓越的想法,还能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在所有最关键的组织和运营领域培养自身的竞争优势。
价值为本。协调对长期价值创造和中短期效益的需求。
倍受信赖。深知信任虽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但却是组织最重要且最易被浪费的资产。
勇于行动。拥有愿景、信心和勇气来承担预期风险,投资于未来,并采取适当的转型措施来重塑行业并击败对手。
鼓舞启发。点燃斗志、提供信息并设定愿景,帮助员工应对动荡时期,同时鼓舞客户追随自己进入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