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齐鲁医院之邀,参加他们的社会监督员会议,会上气氛非常热烈,邵珠富发表了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事后进行了简单地整理,作资料所用。
当时晚报的道贤刚刚建议完齐鲁医院要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不知怎么的,大众日报的王凯接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齐鲁医院门诊量这么大,没有必要做广告。王凯是记者,当然没有生存的压力,而道贤是广告部的一个主任,自然压力比他大得多,当时我开着玩笑谈了自己的第一个观点:
广告是企业的呼吸
王凯记者虽然讲得表面上看起来有道理,但事实是在害你们,轻易不要上当(讲完此话,所有的人都笑了)。我举一个例子大家都明白了,当年广东有个保健品叫健力宝的,当时是非常地红火,借着亚运会红得不得了,一度超过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然而,健力宝集团的领导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自己也认为知名度高得不需要做广告了,于是停止了在所有媒体的广告投放,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健力宝消失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知名度可谓是家喻户晓,但他们每年还是要拿出那么多的真金白银做广告,难道是他们傻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广告,他们很快就会消失。
所以我讲,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活着,一般判断他(她)还有没有呼吸;而广告是企业的呼吸。人家判断你的企业是否还存在,主要看你的广告还有没有,如果你的广告没有了,他们或许会感觉你的企业不存在了,或许会认为你的企业出了大问题,因此也会对你的企业不管不问,对你的产-爱华网-品不理不睬,你的企业也就离死不远了。所以做广告有时并不是为了营销,不是为了卖产品,不是为了提高门诊量,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
从一个策划人的角度讲,我本人非常支持道贤的观点,不太赞同王凯的观点,当然王凯并非在有心“害”齐鲁医院,相反是为了“帮”齐鲁医院,但至少也造成了客观上的“害”。
此语一出,技惊四座,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注:广告是企业的呼吸是刘悦坦教授的观点,我抄袭了,哈哈)
自我推销篇
讲完上面的话,不发表点感言肯定是说不过去了,怎么说呢?最好的办法是套近乎,于是乎,就发表了一些乱弹的东西------
其实我刚刚听了陈书记的讲话,感觉非常亲切实在,同时也为白衣天使们的奉献精神而感动着,而联想到自己,我倒反而觉得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太多了。我经常讲的一句话,我的主业是山东大学的教师,第一副业是策划人,第二副业才是广告人。
2009年,我在山大的三个校园都讲过课,而齐鲁医院也是山大的,所以我讲我们是“一家子”。
然而在H1N1流行的时候,我却并不能像齐鲁医院的医护人员那般勇敢、坚强,他们能够奋战在第一线,不惧病魔,而我却曾经在“现在去山大讲”还是“现在不去山大讲”这个问题上犹豫过,所以我非常敬佩我们齐鲁医院的医护人员们,非常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而相比而言,自己做得还不够,所以要向齐鲁医院的医护人员致敬。而我们仔细想想每每有大事的时候,如四川地震、H1N1、当时的非aihuau.com典、还有这次海地的大地震,白衣天使都是冲在第一线的,他们值得尊敬,而齐鲁医院作为行业老大,承担的任务更重,更值得我们尊敬。但为什么这些正面的东西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印象?相反是一些负面的东西有印象呢?肯定还是我们宣传力度和宣传技巧不够的问题。
关于宣传技巧
过去有个口头语,当然陈书记也讲过了“不要命的去千医(千佛山医院)、不怕贵的去二院(齐鲁医院前身)、不怕挤的去省医(省立医院)”,这当然是老黄历了,从我参加工作时就流行,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为什么这样一句口头语,会有这么大的传播魅力呢?这就牵扯到口碑营销的问题了。
正如我手上的这个杯子,如果没有这个“把”,水是热的,会烫手,你可能不敢端,但如果有了这个“把”呢?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而刚刚讲的流行的那句话{“不要命的去千医(千佛山医院)、不怕贵的去二院(齐鲁医院前身)、不怕挤的去省医(省立医院)”}就是一个“把”,但那只是个坏的“把”而不是好的“把”,我们医院宣传部人才济济,像吕部长那绝对是一个大大的才子,他是有能力制造流行的。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个流行的好的“把”,则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抵得上千万元广告费。交通安全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但大家印象不深,而一个“大拇指”行动就让人看明白了,这就是交通安全教育的“把”;还有老憨猪蹄,最难吃的一道菜可能就是猪蹄了,但几乎所有来吃饭的人都会点上一盘,而要请客的时候(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客人),也会说“走,我请你吃猪蹄去”,而这个猪蹄就是他们的“把”了,因为有了这个把,便于提及,自然也有了传播的效果。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的都是媒体人,都是有影响力的人,如果有个关于齐鲁医院的好的“把”,在媒体圈内流行起来是不会太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