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近的忙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主持所谓的环境论坛、新产业研讨会与新技术研讨会,最热点的就是环境问题,而有意思的是很多说的人其实主要是概念,能炒作的也主要是一些听来听去的说法。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化中很容易把一个东西热起来,尽管可能谁也不明白啥事情,但是可以人人都在说,最新的例子就是“低碳环保”——世博在说,非世博也在说,企业在说,政府也在说。但到底是不是真格在做,我也试图思考一些有形的可检验处。我曾经听一位领导说到有关某些科研经费的下落的故事,说的是他在某地吃到豆芽掏空了里面放的肉末,他问请客的人这是谁做的,结果出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厨师。他以这个例子说,这就是当时问了,否则人们会把这顿美食的光荣记在主人身上,而不是这个厨师,这就像我们的某些自主创新的资源,拿到的人没创新,创新的人没拿到。他说其实是在很大的一个面上都有这种情况的。
我说的一个真格措施是环境基础建设。目前低碳环保的关键是节能减排,但这个目标的实现的关键是进行重要的环境化改造,这个不只是新能源,其实环境化改造技术涉及的面很广,包括建筑节能技术、水处理技术、照明技术、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控制技术等很多方面,也包括很多需要创造与建造的新领域。比如今天很多汽车厂家在实验电动车,但是实际上阻碍电动车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充电基础设施,这个问题不起步,仅仅产品本身的实验是很难奏效的,而且企业的长期积极性也很难维持。同样中国有-爱华网-庞大的制造体系,目前正面临所谓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而此时很多地方考虑的是腾笼换鸟的思维,而我认为关键是在对于企业的环境化改造有更为系统的集成规划,在集中建设、规模改造、应用研发、环境技术产业化发展方面要有充分的投入,这样才能为未来应用环境技术的发展、环境技术的规模化与低成本发展提供可能。一个地方,嘴上喊环保,而主要的资源投入还集中在传统基本建设、房地产项目与过剩产能行业的,则所谓的环保还是空话。在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在考察各个地方的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就会不难看出来。
其实我常发现,我们的论坛一方面在大说低碳环保,而另一方面会上的台面的照明方式与会议现场的铺张方式就不环保,当然那些总说没有知识含量的官话、可有可无的会议一个接一个,本身就是极其高碳的表现。我们今天很多城市规模还在中小,就要整很庞大的活动尤其是体育运动,然后造出庞大的体育设施,形成严重的维护成本,而实际的利用率却很小。很多地方假借一个会议的名义造出了庞大的会议中心,其实这个会议中心的一大半是在空着和耗着的。我曾经在欧美好几个地方参加大型国际会议或者其他大型活动,人家根据需要安排帐篷的大小,这样把很大的地方让给了绿地,而不是让庞大的水泥建筑占着。其实从这硬建筑与软帐篷之间的区别,就可以看出自然的高低碳思维模式的区别,而如果我们的内在的思维逻辑不转型,环保的成就还是不容易达成的。
很多时候人民也是跟着起哄,知道这样可以得到一些好处或者拿到一些政策。所以我们需要真正的环境科学普及,需要真正的环境科学家走到前台告诉我们关于若干的环境真相、若干的技术进展、若干的环境技术的产业化条件、环境发展与环境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些环境科学技术知识aihuau.com的普及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分子、环保积极分子、公益人士的上心推动,在人民获得适当的环境学科知识的前提下,才不至于被简单操纵,盲目起哄。然后我们才能真正动员起更多的社会志愿者来参与和推动环保运动的发展。而看看我们今天的环境话题,一大帮在那说的人包括我在内,几乎全部是业余爱好者,对于真正的主题知识一知半解,然后就敢大言不惭地说话,有时候实在是有点环境愚民运动的感觉。普及知识与软化城市建设、增加环境基础建设其实是绑在一起的,有了真正的新环境知识,后面的改变才可能发生,否则不是很悬,就是成本巨大或者超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