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和大家交流我的思路,八年的编辑生活、七年的广告生涯让我学会了用倒推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我喜欢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思考我们的报纸,上周餐饮部做了一个半通栏的广告,关于阳登湖大闸蟹的,却只接到几个电话,还怀疑是我们自己人打的电话,感觉效果极为不佳。理论上来讲,从报纸影响力、知名度、还有发行量上来讲,这均是不正常的。广告的内容我也看过,感觉并不是那种表现力极差的广告,在策划和内容上,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我分析认为,这与一张报纸的粘性有关,粘性不是单纯的贴近性、不是单纯的可信度、不是单纯的依赖度,而是涵盖有这方面内容的一种报纸特性,打个比方讲,粘性这东西不是大众情人,而是具体的情人,不仅仅让你拥有的是冲动,还要让你拥有行动。
比方说,过节了,什么东西更吸引读者?应该是一些软绵绵的东西,餐饮了、娱乐了、旅游了,这些东西在表现上可能偏软,但在服务上却很有杀伤力,此时适度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增加我们报纸对消费者的粘性。再比方说,经济新闻,它本身不应该是硬梆梆的而应该是软乎乎的。确切地讲,应该是更讲究人性化、生活化的经济稿件,女报办报讲究个女性角度,我们的报纸应讲究个家庭或者生活角度,如汽油涨价,奥迪不关心奥拓关心、宝马不关心但千里马肯定关心、奔驰不关心但奔奔肯定关心,同样鸡蛋涨价放在国家大背景下,可能就是国家对农产品的一种政策扶持,是中央调控的结果,这种新闻可能关乎国计民生同时又有大背景,这样的新闻自然就能更增加对读者的粘性。 高端新闻,比方说我们这两天有篇新闻《古稀院士袁业立泉城会同窗》的稿子,读者人数可能未必会很多,但谁最关心?自然是一些高端人群,我们报纸为什么发行量和S报差不多,但广告经营效果一直比S报好呢?恐怕这也与我们对高端人群较有吸引力有关,当然也包括我们品牌影响力和编辑部广告部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办报思路上适度增加吸引一些高端人群的东西、关注高端人群关注的话题,对提高我们阅读层次大有好处,对这伙人群来讲,我们就有了粘性了。 还有专刊,现在有好多专刊在对客户的服务性上可能会增强了,但在与读者的互动上还远远不够,自然也就缺乏粘性。成立大专刊中心,以统一的模式,统一形式、统一风格、统一行动亮相,在一定范围内聚焦,形成战斗力,如果不能在内容上统一,至少可以先在形式上统一。当然也面临着aihuau.com诸多问题:一是编辑力量问题,二是懂广告的编辑太少了,做广告部专刊首先要先有广告思维。就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开了几次会,也形成了一些共识,我们拟先从部分专刊开始、先从形式的统一开始,如旅游周刊,就比以前好多了,实现大的飞跃。大专刊其实就是由一个个不同行业的经济周刊组成的专刊部,如果大专刊编辑到位,对专刊的提升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当然专刊的粘性也会进一步增强。
前两天我们商量了一个增加报纸粘性的方法,就是想建立一个与读者互动的沟通平台,名字可以再议,就是在每个行业、请一位女生、开通一条热线、设计一个栏目,打造一个“一人一栏一线”的三个“1”工程,如“XX导医”“阿梅导房”“姗姗导吃”“小荷成才热线”,通过掌握大量的资料、定期组织活动,建立一个强大的数据库,为读者服好务。举个例子讲,如读者打来电话进行咨询-爱华网-,只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历下区”“鲁菜”“中档饭店”等资料,我们就能迅速在电脑上找到读者需要的资料提供给读者,同样,针对冠心病,只要输入“市中”“博导”“周三门诊”字样,立马也能在电脑上查到相关资料提供给读者。我们办这个服务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讨好读者而不是讨好客户,以人的名字命名的栏目肯定更有关注度,一旦读者的生活习惯对我们形成了依赖,我们何愁报纸的粘性体现不出来?销售其实就是在赚习惯的钱,开车要开宝马,宝马就赚钱了;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赚钱了;饿了吃肯德基,肯德基赚钱了。吃饭、看病、住房等行为都找我们,我们自然也就赚钱了。
当然这个前期工作可能会很累,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实习生来完成这事性。我在山大给两个学院的学生讲课嘛,我们可以利用公共管理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的实习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会很珍惜这个实习的机会的,对那些有敬业精神、有工作能力的人,我们还可以吸纳进来作为后备人才。高校培养不出作家、正如高校培养不出业务员一样,对学生们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这个服务平台建立起来,对各专刊增加与读者的粘性肯定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营销其实就是在赚习惯的钱,一旦读者对我们的报纸形成了习惯,粘性有了,何愁经济效益? 专刊要充分利用减法原则,将最重要的工作、读者最需要的信息奉献给读者,不是以复杂的形式而是以最简单的形式推出去。因为简单就是力量,简单才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