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那时候乡镇企业就像私生子”记者: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服装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您看来,这期间的中国服装行业发生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深刻﹖周海江:30年前,我只有10几岁?穿的服装一年也没有几件,颜色就是黑色、藏青色、灰色,而大人的服装也很少,颜色也很单一。改革开放30年,国内纺织服装产业无疑是受益最多的行业之一,无论从产值、创汇规模,还是从提供的就业数量上看,经过这些年改革发展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成为目前国内举足轻重的一个产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4月24日,2008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春季),在绍兴柯桥世贸中心隆重举行。在服务跟进上,为打响杨汛桥经编家纺品牌,该镇在国际家纺布艺博览会上开设了“中国经编家纺名镇——杨汛桥”展馆,通过抱团参展来扩大影响力;同时还筹划借春季交易会平台,开辟杨汛桥专馆,整体亮相杨汛桥经编家纺企业。此次参展是继三月广交会后杨汛桥镇以组团形式参加的第二次展会。如果把打造经编家纺名镇的杨汛桥比作一辆正在跑道上急驰的赛车,那么政府的强力助推无疑是最佳引擎。
“那时候乡镇企业就像私生子”记者: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服装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您看来,这期间的中国服装行业发生哪些事情让您印象深刻﹖周海江:30年前,我只有10几岁?穿的服装一年也没有几件,颜色就是黑色、藏青色、灰色,而大人的服装也很少,颜色也很单一。现在,老百姓对服装的要求已经不再是遮体保暖?而是一种多样化、个性化的追求,也是一种服装文化的追求。对于中国服装产业来讲,中国已经是世界服装生产大国,每年向世界输送各种服装,而且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元素也得到广泛的体现,唐装、旗袍开始走俏全球,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瞩目和尊重。回过去看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开始复苏。1979年,国际级服装设计师法国人皮尔·卡丹第一个来到中国,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服装表演会,这对中国服装造成的冲击非常大,而当时国家又提出国民经济开始向轻工业转型,国务院出台了鼓励轻工业发展的文件,当时上海还有一个钢铁厂把自己的厂房转让给了上海服装企业,这些都使中国服装开始复苏,再加上服装产业门槛低,因此纺织服装很快发展起来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前期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我记得1988年回到红豆集团工作时,那个时候我们的服装还不是直接流通到市场,而是只能卖给各级纺站。在这种环境下,红豆集团作为乡镇企业不管是在生产资料、还是产品环节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举个例子,产品是纺站先到国营企业采购,不够才要乡镇企业的产品。我父亲经常说:“那个时候,我们乡镇企业是‘私生子’。”80年代后期开始,国家进一步加快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渐退出市场,买布不再需要布票,纺站逐渐被取消,中国服装才开始真正“入市”。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之后,著名的《南巡讲话》推动我国改革开放迈进了崭新的历史时期。随后的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服装就经历了从集贸市场开始,到初级的批发市场,武汉汉正街、沈阳五爱、江苏常熟招商城、绍兴柯桥中国轻纺城等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在那段时期开始成熟。而像红豆集团这样的乡镇企业也就在那个时候有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服装进入了空前发展阶段。同时期,国外有品质的服装影响到中国,中国服装逐渐有了品牌的概念,一大批中国品牌服装开始诞生。而红豆集团在品牌建设这一块是比较领先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打造品牌,是国内第一家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的服装企业。2005年1月,纺织贸易取消配额,这对于中国服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服装开始彻底改革,作为世界纺织服装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经历新一轮扩张,进入全球化发展。而随后,出口纺织品退税下降,这对中国服装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从表面上看这是减少了中国服装的出口,实质也在迫使中国服装的自我提升。记者:作为随改革开放而兴起的知名民营企业,红豆这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周海江:30年来,中国纺织服装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多于挑战,大多数企业都能抓住机遇,而从容应对挑战使企业飞速成长,从而使整个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诞生在这个过程中,纺织服装行业可以说是中国改革最早、最彻底、最成功的行业,这要完全得益改革开放这个最大的机遇。为何说纺织服装行业是中国改革最早、最彻底、最成功的行业?因为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产业基础薄弱,纺织服装的门槛较低,企业容易进入和取得发展,因此中国行业的最早改革也是从这个行业开始。也是由于纺织服装业的门槛比较低,因此这个行业竞争最激烈,改革也最彻底。 那时乡镇企业,包括很多服装企业,从计划经济的夹缝中诞生,并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记得40年前,红豆的前身织过手套,生产过土布,也开发了一些新品,但是企业一直没有起色。1983年后,在开放的大好政策下,特别是1984年,周边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生长。红豆在这个大背景下,根据市场需求,开始转而生产针织内衣,一下子打开了市场。但那时是计划经济,我们乡镇服装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卖给商场,只能卖给各省市的纺站,知青商店、个体商店。不仅产品市场受到限制,面辅料等原材料也经常缺乏,那时的感觉是车间后天需要的原料,今天还没有进厂。另外还有外贸,乡镇服装企业没有配额,只能找国营厂高价买一些他们用不完的配额。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困难,反而促使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改革,记得我们红豆从1985年就开始打破“大锅饭”,工厂实行一包三改。1986年,我们又在全厂彻底实行分灶:厂部建总厂、车间,个人实行独立核算,全厂内部形成了经营关系,并且明确奖惩体系,工资实行全浮动,使全厂人人坐“两条腿的凳子”。到了1988年实行了厂方与车间、车间与车间之间的买卖关系,车间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另外,工作时效、劳动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使我们抓住了现代化管理改革的关键,而当时我们对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有益探索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改革最早、最彻底,使纺织服装行业成为国内改革最成功,也最具有竞争力的行业。30年来,纺织服装行业一直在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和间接带动近1亿人的就业。现在还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还具有较大优势。30年中,中国纺织服装有过多次大的机遇,当然也有挑战。比较大的机遇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2005年纺织服装配额取消,对中国纺织服装是难得的机遇,特别是非国有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不再受到配额的限制。红豆的外贸当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当然国家为了稳定出口的数量,减少贸易摩擦,对出口企业也出台了一些政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纺织服装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利润下降,这个挑战让我们进一步反思中国纺织服装到底该怎么走?我认为,中国纺织服装要加强设计,提升品位,从量的增加迅速转变到质的提升,这样中国才能从服装大国变成服装强国。近年来,我们红豆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起用全新的红豆形象,加强设计研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革开放“四节点”促企业发展记者:在您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行业宏观政策的变化对服装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红豆又是如何把握住了“大时代”的变迁?周海江:可以说红豆的发展,从微观上反映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30年来,国家和行业出台了大量的利于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红豆的发展得益于这些政策,应该说正是这些政策的出台才有了红豆的今天。现在,我用四个节点简要介绍一下红豆如何把握这些宏观政策,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第一个节点红豆的前身是三个弹棉花的棉花匠在1957年,响应国家“小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号召走到一起的,当时红豆的名字叫港下针织厂,后几经改名,到1992年才正式成立红豆集团。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厂弹过棉胎,扎过扫帚,后来又做衣服,一直在时代的大潮中起起伏伏,到1982年,年销售仅28.06万元,濒临倒闭。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使中国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而我们港下针织厂也在1983年迎来了真正的春天,我的父亲周耀庭,接到港下人民公社的调令接管港下针织厂这个烂摊子,喜欢经营的他接受了这个挑战。到了工厂,父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人实行记件工资,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到上海聘请老师傅,开发新品,培养技术人员;企业开始注重信誉,赢得合作伙伴信任;不断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经过一系列改革,红豆开始焕发了生机,1987年,红豆的第一幢办公楼投入使用,当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四年翻了四番。当然一开始工厂也遇到了许多困难,记得当时缺少资金,父亲跑银行借贷款被银行拒绝,没办法,他只好用自家的房产做抵押,借了6500元,买回了一吨棉纱,但是当染好的纱已经装上了船,由于还欠着染色厂的染纱钱,装上船的纱被染色厂老板硬生生地搬了下去,这让他从反面更深刻地意识到信誉的重要性。由此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红豆集团始终重视企业的信誉,而信誉也为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机。到了1988年,厂里已经形成了织造、染色、印花、成衣六个车间,建立了一条龙的现代化流水线,工人近1000人。当时乡镇企业的形势很好,但也有问题。由于没有大学生分配的指标,乡镇企业根本招不到人才。怎么办呢?记得当时我刚从深圳大学分配到河海大学任教,看到父亲常常为缺人才发愁,而且大学学习的经历使我明白,到乡企工作将会有更广阔的天地。因此我和父亲说,愿意回乡和父亲一起创业,他高兴地同意了。但是外面却有种种风言风语,家里人也坚决反对。顶着重重压力,我于1988年来到了太湖制衣总厂,我也是到红豆工作的第一位大学生。正是这种示范效应。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纷纷落户红豆,父亲再也不会为缺人才犯愁了。 第二个节点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使我们敏锐地意识到,企业的又一次发展机遇来了。1991年红豆销售达到1.1亿元,员工近2000人,为加快企业发展,1992年6月16日,我们成立了江苏省首家乡镇企业集团。1993年,红豆通过“入股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股权平等”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也使企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91年,红豆已经跃居全国内衣企业龙头地位。如何进一步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成为集团的一件大事。于是,企业在积极进行一系列管理创新的同时,又开始了服装系列化的成功实践。1993年,1994年红豆各子公司纷纷开辟新产品领域,提高产品档次,企业从单一的针织内衣扩展到整个服装大类,先后上马了衬衫、西服、羊毛衫、领带、时装、童装、皮件等服饰系列。为了确保开发的产品都成功,红豆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大量引进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二是引进先进的管理设备。1993年,红豆在上马衬衫项目不久,高薪聘请台湾衬衫专家萧文烽担任衬衫厂的负责人。1995年又聘请日本专家加藤担任红豆西服厂技术部经理。1996年,又以百万元年薪聘请加拿大籍华人陈忠任集团公司总经理,同时从应聘者中录取17名中高级人员。此举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有记者直接问我的父亲周耀庭:“这次招聘,为什么把你的儿子放在一边?”父亲表示:“红豆集团要创造世界知名企业,创国际名牌,不跳出情感经济的小天地,这个目标就无法实现。”1997年,红豆又与有“服装哈佛”美誉的法国巴黎ESMOD学院联合办学,为红豆培养群体设计师。事实也证明了红豆的远见,众多海内外人才、专家的加入,使红豆集团上马的新项目都非常成功,群体设计师的培养也进一步提高红豆产品的品位。第三个节点随着国家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2001年,红豆股票上市,企业步入资本运营,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在服装领域,集团先后上马了十几个项目,像集团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的亚洲最大的西服、衬衫车间,采用国际最顶级的装备,日产西服超过4000件。先进的装备,一流的车间管理,也为企业赢得了源源不断的大额外贸订单。为改变服装企业技术、设计的短腿,变“制造”为“创造”,红豆一直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2004年被列为国家专利试点企业,而且随着发展,红豆还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2000年,红豆专利不过5件,到2006年已经达到226件,包括多项发明专利,7年增长了40多倍。从2004年开始,红豆专利申请量一直位列无锡企业前茅,且所有专利全部转化为产业化生产,2007年,销售额达到30多亿元。服装是时尚产业,设计是时装的灵魂,我们还进一步加强了设计力量;HOdo高档女装聘请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2003年赴法国巴黎卢浮宫举办“时尚中华”当代中国优秀时装设计师作品发布会的王鸿鹰担任设计总监;2005年,HOdo高档女装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获得“最佳风格设计奖”;红豆系列男装2006年聘请著名男装设计师赵玉峰任设计师。从去年开始,红豆和余明阳专家团联手,进一步提升红豆服装的形象,以打造中国主流生活方式为目标。对于技术创新,未来红豆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建好研发队伍、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考核。第四个节点2007年,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激励下,红豆迈出了又一关键步,到柬埔寨创办占地11.08平方公里的经济合作开发区,这也是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八大境外园区之一。海外办工业园大有可为记者:对于国内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您怎么看?行业要实现进一步突破该怎样做?周海江:目前,服装行业的表面状况是“内忧外患”,实际上则大有可为。国内服装企业日益壮大、成熟;国际品牌蜂拥而入,并且有增无减,竞争激烈。加上行业政策、生产成本、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服装行业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就目前来看,相比其他行业,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虽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未来几年内仍然会是我国在国际上比较有竞争力的行业。激烈的竞争及诸多因素,使纺织服装行业正经历一次主动和被动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以产能扩张和服装贴牌出口为主的行业增长模式正在逐步遭到抛弃,以技术研发、品牌建设为主的行业发展模式正在培育并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 面对复杂的竞争形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要想从大到强,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抓好微笑曲线“U”的两端,即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另外还要大胆“走出去”。我想结合红豆的情况讲一下。抓好“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两端资源和各种成本上涨,加上贸易摩擦、配额制度、人民币升值、竞争国崛起等外部环境的压力,我国服装加工行业利润大大缩水,国内服装行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走劳动密集型道路会越来越吃力,这迫使我们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中国服装企业走的是“量多”、“价低”的路子,底盘很大,但不强。从近几年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大企业的产量增幅明显回落,这说明数量竞争时代接近尾声。然而这些大企业的“技术含量”和“品牌”意识越来越强,并且已经具备了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以产品创新和渠道掌控能力为基础的品牌竞争力也正在大大提升,企业效益明显提高。最终使原本以数量、价格为主的市场竞争模式向技术研发、品牌建设转变。红豆原先是走批发市场的,竞争以量取胜,正是在前几年我们意识到批发市场正在萎缩,所以我们考虑要提升品牌形象,提高产品档次,并逐步退出批发市场,进军商场和专卖店。现在,我们红豆发展的侧重点已经从单纯扩大生产规模转向增加设计研发投入:我们已有计划在老厂区内建设国内最大的纺织服装研发基地;产学研结合在原先的基础上,并更注重实效;提升技术中心层次,要求每个二级公司都要有自己的技术中心,并且努力成为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壮大研发队伍;在考核上,将研发成果与销量挂钩。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是加强品牌推广和终端网络建设。在集团内将形成七大终端网络体系:HOdo红豆男装、HOdo红豆家居服、依迪菲、轩帝尼、红豆家纺、千里马机车、赤兔马、千里马轮胎连锁专卖网络。在未来几年,达到“打造有渠道的品牌服装”新目标,完成“打造中国主流生活方式”新使命。大胆“走出去”国际市场对于中国服装企业来说不应该仅仅意味着出口,其实国际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行业、企业的一大新增利润源泉,更是中国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大门的一把钥匙。国际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为中国服装企业成长为跨国集团提供无限可能。去年,我们在柬埔寨投资控股启动了占地11.0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的建设,该园区也是商务部批准的首批八大境外园区之一,目前园区正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年底将有30家企业入驻。在海外办园区,既可以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还可以做强做大企业。对于红豆集团而言,是集团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的重要标志,也是集团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标志。因为我们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和各种成本上涨的压力;可以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可以通过境外集群式的发展模式,降低发展风险;还可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迅速打开市场。“走出去”除了指走出国界,我认为还应包括走出地区。其实这一现象在我国一些主要服装生产区早已存在,例如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正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2006年,我们响应省委关于“促进江苏南北产业转移,推动江苏经济协调发展”的号召,在淮安建立淮安工业园,将棉纺项目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淮安农村,一方面能够缓解资源、劳动力等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还能带动其他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国内外形势对中国服装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服装企业有必要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抓住机遇,迎接新一轮的大发展。——专访杨汛桥常务副镇长丁伟林先生
改革开放30年,国内纺织服装产业无疑是受益最多的行业之一,无论从产值、创汇规模,还是从提供的就业数量上看,经过这些年改革发展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成为目前国内举足轻重的一个产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而作为这个产业中的佼佼者、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以及行业发展的推动者,红豆集团是如今人们总结纺织服装行业改革开放30年变化中所不能不提的现象。从红豆集团身上,我们能找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服装民营企业奋发图强的典型,以及这些“典型”所折射出的行业深刻变革。基于此,本报对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进行了一次专访,以期形象解读红豆集团的“兴起”,及红豆集团对于改革开放大时代的理解。4月24日,2008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面辅料博览会(春季),在绍兴柯桥世贸中心隆重举行。此次绍兴“纺博会”春季展共设686个国际标准展位,展览面积1.5万平方米,吸引了302家企业积极参展,其中外地参展企业超过一半,经编名镇杨汛桥、纺机基地齐贤镇抱团展示区域品牌风采。定向邀请的境内外组团专业采购商达3000多人,其中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境外采购商达500余人,杉杉、雅戈尔等国内知名服装企业首次组团参观这次春季展。在服务跟进上,为打响杨汛桥经编家纺品牌,该镇在国际家纺布艺博览会上开设了“中国经编家纺名镇——杨汛桥”展馆,通过抱团参展来扩大影响力;同时还筹划借春季交易会平台,开辟杨汛桥专馆,整体亮相杨汛桥经编家纺企业。此外将进一步强化银企对接,着重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在该镇的努力下,目前光大银行已有初步合作意向,中小企业担保投资中心也正在抓紧组建当中,以解中小企业资金瓶颈。 转眼2008此次参展是继三月广交会后杨汛桥镇以组团形式参加的第二次展会。在展会上,中国家纺网记者采访了杨汛桥镇副镇长丁伟林。丁镇长介绍说,杨汛桥镇临近钱清原料市场,有了这个区位优势和传统经编产业优势,家纺产业在杨汛桥渐渐落地生根,如今全镇有大小家纺企业1000余家,遍布全镇整个角落,基本形成了产业较为完整、区域分布比较集中、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产业集群,这些促使了人才、资金、信息流动和优化组合,提高了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产业集群的规模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丁镇长说经编、提花、绣花等家纺产业,在杨汛桥镇具有传统优势,在全镇150亿元左右的工业产值中,围绕家纺前后道的产值总额就有80亿元左右,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家纺的织造及一些辅助加工已经处于分化状态,成为小企业和家庭的主要经营内容,形成了千家万户的百姓经济。如果把打造经编家纺名镇的杨汛桥比作一辆正在跑道上急驰的赛车,那么政府的强力助推无疑是最佳引擎。丁镇长介绍说,我们将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强势推进工贸互动,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当前他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绍兴县杨汛桥镇在此次博览会上的亮相以统一形象夺人眼球。绍兴县杨汛桥镇是一个种满紫薇花的小镇。丁镇长谈及镇花时笑道:紫薇花由小朵而集成大观,充分体现出我们杨汛桥经济社会集聚繁荣的特色。杨汛桥镇的经济结构十分合理,在家纺产业以经编著称。此次展会上,杨汛桥经编家纺产业集群优势不同凡响,800余家企业形成纺丝、纺纱、织造、绣花、印染、整理、成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分工明细、配套齐全、服务完善,拥有“永利”、“绅花”两只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出口名牌“裕隆”,去年产值达110余亿元。该镇的32家家纺企业“吃”下了展馆内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整整一层,设立了“中国经编家纺名镇”展示区,抱团出击显示了企业对纺博会”春季展的信心。在激励政策上,该镇将积极鼓励家纺企业参加国际性展览,开拓国际市场,对企业出国参展的摊位费实行补助;大力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出口贸易,自营出口额达到镇下达指标的,最高奖励50万;对新注册落户在镇里的外贸企业,自营出口额达到指标,最高奖励25万;对当年到境外创办贸易公司(窗口)且投资10万美元及以上的,每家一次性奖励5万等。同时还将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开展“开放型经济10强”等评选活动,以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