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双500强”利时集团掌门人
提要:转型?转型!但180度的大转弯,摔倒的是自己!
近两年,经济环境虽跌宕起伏,但转型却从未停滞。“退二进三”、“优二进三”呼声极高,但利时集团“优二进三”落脚点在哪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双500强”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先生,与读者共同探讨,寻找答案。
被逼出来的“2.5”
“企业转型升级都是被逼出来的,我做2.5产业也不例外。”李立新感叹道,“原材料上涨早有苗头,2003年新一届政府进行一系列国家调控的时候,我就觉得低成本做不下去了。”
宁波一些富有商业远见的企业家,基本都是从那个时间段开始转型,或做房地产,或转型高科技,或将生产基地内移……当时以塑料制品为主的利时徘徊在发展的十字路口,没有技术优势,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做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徘徊在李立新的心头,但是他首先排除了高科技。
“高科技不是我的长项,我就知道怎样把东西卖给客户。我非常幸运的是那时候碰见了吴敬琏教授,他的一番话坚定了我选择2.5产业,立志做中国的沃尔玛。而信息化技术的兴起,方便了我们打造利时数字化系统,便于从制造转型‘智造’。”
吴敬琏当时告诉李立新:“宁波民营企业只在生产制造这四分之一领域打主意不行,不应仅满足于为零售巨头做一个排队的供应商,还要在商业这四分之三领域想办法,争取那四分之三的利益。”并进一步的为李立新分析到: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包括商业流通环节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潜力巨大。
然而,李立新的转型并非是直接全部投向第三产业,而是“优二进三”――优化第二产业,进军第三产业。他曾说过,现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是5:5,日后可能是4:6,将来也许是3:7。但是他从来没说过不做第二产业,这恰恰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宁波式商智,且看李如成,服装产业收入占其最小的一部分,却依然强调服装是主业。在宁波商人看来,制造业虽不是赚钱的行业,但却是保命的根本,即使赚再多的钱,也不能丢了命根子。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家还尚无掌控整条产业链布局能力,因此,一些企业决不能因为急于“进三”丢掉“优二”。
制造更需智造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富士康加薪引爆了珠三角涨新潮,低碳减排再亮时间表,成本陡升倒逼东部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移。虽然结构性转型早已化为企业行动,但是成败参半。
“转型多元化对像利时这样擅长营销的企业是件好事,但是不要步伐太大,180度的大转弯,摔倒的是自己。同时,转型需要借势,特别是政策的势。有制造必须要智造,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智造的大思维,一切都是空谈!”经历4年多转型的李立新对此深有感触。
转型做连锁超市的李立新并没有锁定一二线大城市,因为那里早已被跨国大品牌挤满,国有的几个强势品牌尚处于艰难竞争阶段,如果贸贸然闯进去,活下来的可能性都不大。他跑了很多国家,发现第三产业占发达国家产业比例的80%多,既是是印度都比中国高一大截。中国一线城市才占45%,三四线城市更是少的可怜。
“你想想,到那里去将会有多大的空间,无法预计,国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工程……在这些政策之下,必将有一个广大的第三产业市场。你看,现在沃尔玛、家乐福这些连锁店即使是经济危机,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都赚得盆满钵满;而中国的第三四线城市正缺乏第三产业,如果我们能够布满三四线城市,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市场?而且在农村市场开商场、办超市,既响应国家号召,增加了就业岗位,又能为企业带来不错的利润,何乐而不为呢?”
今天的利时已拥有百货商场6家,连锁超市34家,覆盖宁波及浙江省内,而商业连锁的发展也为集团带来的丰富的现金流量。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经营,利时百货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发展势头迅猛。对于之前投入,李立新非常满意:“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发展战略和方向是正确的,正是借国家的势,成就了自己了的事业,否则也会跟着抱怨恐怕生存艰难吧。”
三卖“宁波模式”
2007年之前,认识李立新这位“亚洲塑料大王”的很少,正是那一年两会期间他叫卖“宁波孵化模式”走入了大多数人的视野,迄今为止,他已经在两会上连续三年叫卖“宁波模式”。
“宁波模式”,是浙江宁波市2007年11月开始推行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保套餐”政策:农民工不用交一分钱,企业一次性缴纳178.35元,农民工就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五大保险;其中工伤保险、大病医保、生育险与现行政策规定一致,养老保险与现行低标准保险待遇一致,失业险按照标准的50%享受一次性生活补贴。
“员工心安则身安,这次珠三角的涨薪潮是被逼出来的,长三角地区那一天也不远了。如果员工连基本保障都没有,也不可能有心思干活。利时现在走的是‘农村路线’,政府的内需拉动政策虽然还在持续,但尚未形成真正的动力。企业需要付出努力,这不仅仅是设计农村所需产品,更是由‘消费型拉动’转向‘增收行拉动’。农民工赚钱不易,以青春换钱不可再生,要他们单纯消费无疑是要他们的命,如果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提供更多的就地工作机会,农民增收后,消费实力自然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企业与社会环境是共生关系。美国一位家族企业的大家长曾说过:“你的企业不是孤立生存的,只有与其他人为善,与社区友好相处,企业才能生存长久,如果你破坏了这种生态体系,你的企业也将会失去立足之地。”
识大局者,目光置于长远之地,方能得天下。
吴敬琏:他们比我们更穷、更有竞争力
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中国经济转型提了27年。政府需要消除体制性障碍需要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政治体制,平等的经济体制,营造法制环境等。
企业在这时更应该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现在我-爱华网-国制造业的基础,应该说是相当雄厚,产业链相当完整。在这种情况之下,完全有条件培育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业,完全有可能在国际的技术标准的制订上能够有一席之地。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能提高我们的附加值,靠便宜的劳动力,已经跟我邻国没有竞争力了,因为他们比我们还穷,他们的劳动力更便宜。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培养自身软实力,掌控产业链布局,脱离成本厮杀,才能赢。|!---page split---|
利时集团,始创于1993年,以“创造优质生活”为企业使命,专业从事家用品、商业连锁、投资等与民生相关的产业,下辖亚洲最大的家用品制造基地(宁波利时塑胶有限公司、香港通达)、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商贸流通企业(宁波新江厦股份有限公司)、全国万村千乡连锁示范企业(宁波新江厦连锁超市有限公司)等30余家子公司,员工数逾5000人。集团现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企500强,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出口名牌、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产品等荣誉和认证。
转型原因
1、任何企业都经历着:创业期——发展期——平台期——提升期——下滑期——消亡期。企业最终都是要走向衰败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怎样减短或拉长上述的几个周期。利时也不例外,2005年,利时收购香港通达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后,成为亚洲最大的家用品制造商,此后,公司在产值和规模上达到极限,发展速度放缓,企业进入平台期,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每个企业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为主的制造加工业,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企业利润下降、外部竞争增多、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许多企业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单纯的依靠制造加工和外贸出口,势必为企业发展带来瓶颈和潜在风险,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调整,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面临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08年8月,国务院又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放在了首要位置。
3、利时通过对美国经济的调研发现,美国的服务业、商业经济占到GDP的近八成,而反观我国的商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远远落后美国,仅为20%左右。而在世界500强前十名中,除了软件网络型企业和能源型企业外,就是商业零售型企业了。而且沃尔玛曾排在世界500强首位、家乐福aihuau.com也在其中。利时集团结合国情、对比自身,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认为:搞软件、网络信息,科技含量高,利时一窍不通;做能源产业,国情并不允许,本身也无优势;而零售业、服务业,发展空间大,不占用资源、不污染环境,且门槛较低,加之政府倡导,浙江居民购买力强,倒不失为利时新的发展方向。
4、2004年6月,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当时到宁波调研民营企业调研,并在利时集团考察。“宁波民营企业只在生产制造这四分之一领域打主意不行,不应仅满足于为零售巨头做一个排队的供应商,还要在商业这四分之三领域想办法,争取那四分之三的利益。”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综合上述原因,利时集团决定进军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
转型方法
1、采取收购重组,切入其他产业。
利时集团认为,从一个产业进入另一个产业,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收购。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被收购企业的技术、人才、销售渠道等资源,从而实现自身的扩张。2005年 5月,决定进军商贸流通流域的利时集团,终于迎来机会,收购宁波新江厦百货46.6%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6年11月,利时集团全资控股新江厦股份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全面进军商贸流通领域。由于新江厦百货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在宁波当地已经经营了十余年,有着丰富的销售渠道、管理人才和较好的知名度、美誉度,所以利时收购后,实现了从一家制造企业向商贸服务企业的初步转变。
2、依托商业连锁,迅速扩张规模。
复制现有成功模式,大力发展商业连锁,是利时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方法之一。收购新江厦百货和新江厦连锁超市后,集团在最大程度保留原有人才的基础上,通过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等方法,对其内部构架、经营管理方式进行了优化重组,并将形成的成功模式进行推广,即连锁经营,主要包括两个业态:连锁百货和连锁超市。目前,新江厦百货更名为利时百货,以宁波为核心向全省重点发展,在浙江的桐庐、海盐、象山及宁波本地同步建设数个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大楼;新江厦连锁超市,以乡镇级的农村为主要市场,大肆扩张,目前已拥有连锁店近40余家,覆盖宁波及周边地区。
3、优化原有产业,杜绝顾此失彼。
产业转移就意味多远发展,而多元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做大做强主业,否则就可能得不偿失。利时很早就与各大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在利时设立了产品研发中心,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往一年的研发经费大概在2000至3000万之间,危机后在外贸业务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利时的研发等投入上升到4000至5000万之间,仅模具一项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元,针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新产品开发,现在做到平均每天有3-4个新产品面世,依托新产品去赢得客户。此外,投资300多万元全面导入CI工程,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其中,某型号的产品销售价格从原来2美元提高到16美元。与此同时,利时还重新定位目标客户,淘汰大批档次低、获利能力差的产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外贸业务的通畅。由于制造业和外贸业地位和市场的相对稳定,利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发展第三产业。
转型成效
自多产业转移、多元化发展以来,利时集团的规模更是扩大了近一倍,员工增加到5000余名,年度销售额翻了近一翻。从2005年开始涉足商贸流通领域,至今虽然还不到4年时间,但利时的商业连锁规模迅速扩大,新江厦连锁超市发展到近40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利时集团还计划在未来5年内,新建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连锁店15家,利时新江厦连锁超市达到100家,企业规模将扩大1倍以上,将为社会直接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
自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企业的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而利时由于转型升级初有成效,并未感到太多的“寒意”,今年1-10月份,利时出口销售额1.2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但集团整体销售额略有提升,利润增长了20%以上。集团采取“堤外损失堤内补”的方法,依托商业连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通过内需来保证集团总额的增长。虽然金融危机对制造业和外贸有所影响,但连锁百货、购物超市门店的扩充,单店销售和利润的增加有效弥补了外贸销售额的不足。同时,由于商业大都以现金交易、实现了“现金流”的通畅,从而实现了企业的稳健发展。利时集团以2008年销售额达55亿元的业绩,荣登“中国制造业500强”。
转型体会
1、坚持创新、大胆实践,总比别人先走一小步。
“当别人还在做外贸代理的时候,利时已经去广交会设立摊位,直接面对客户了;当别人去广交会设立摊位的时候,利时已经在美国开设了分公司,当别人考虑转型的时候,利时已经进军现代服务业……”从订单式加工到自主技术、品牌、从传统制造业到商贸流通领域,利时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可以说是创新的结果,用集团董事长李立新的话说就是: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总比别人先走一小步!
早在03年的时候,集团领导层已经充分地感受到这种传统的外向型经济会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发展瓶颈。通过国内外的市场考察调研,立足利时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两条路:一是传统加工行业要增加附加值,走品牌发展之路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另外一条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军第三产业。事实证明,这两条创新之路是完全正确的,不仅经受住了当前严峻经济形势的挑战,而且与国家宏观的产业结构调整不谋而合,表现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
2、掌握国情、选准方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调整,各级政府相续出台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号召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去年国务院又审议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放在了首要位置。可以预见,现代服务业必将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去年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为抗御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的4万亿扩大内需举措等等,都为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利时的连锁百货和连锁超市定位于大众消费和农村市场,因而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实现了“现金流”的通畅,从而能在当前的“经济寒冬”中安然无恙。
3、多元发展、专业经营,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
企业多元化是把“双刃剑”,搞不好很可能伤到自己。对此,利时集团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转型和多元,并不是立即180度转身,那样容易摔倒,多元化需要试推,需要用专业的人才团队来经营管理新涉足的领域。利时集团在转向第三产业后,并不放弃第二产业,对于收购的企业,集团会最大化地留用原有人才,进行重组优化,坚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进行两三年的试推、总结,从而保证了企业的稳健发展。
4、注重研发、强化品牌,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目前,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是选择简单的量的扩张,不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热衷于仿造而不专注于创造,热心于贴牌而不专注于创牌。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发展滞后,必然给企业增加风险。以宁波服装企业为例,近90%的企业的生产方式为“OEM”贴牌,一旦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就会造成订单减少、甚至没有业务,企业就面临着生存的考验。所以,做强做大制造业的是产业转移的前提,加大科技研发,拥有自主产权,做好自身品牌,才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