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改革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6月29日,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邮速递”)正式挂牌,其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资子公司也在同一天挂牌。 中邮速递最终目标直指上市。 但脱胎于邮政系统的中邮速递,与母公司之间藕断丝连。中国邮政 集团与中邮速递之间,业务如何划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瞄准上市 2009年中邮速递营业收入约为150亿元,位居中资快递企业第一位,比第二位的民营企业顺丰速运多出一倍。 EMS设立于1985年,负责经营和管理全国的邮政特快专递业务;中邮物流则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集仓储、配送、运输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企业。这两家企业都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于2009年9月合并成立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 完成股份制改造后的中邮速递,将承接EMS(全球邮政特快专递)和CNPL(中邮物流),拥有“全夜航”货运航空网络、国内最大的快递服务网络等等。 此前,中国邮政的速递和物流业务都是两套人马,运输渠道相对独立,同一城市的场地和设备也没有共享,合并后有利于闲置资源共享,统一降低成本。 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上市。 中邮速递曾经持有湘邮科技(600476)的1802万股国有法人股,这被解读为中邮速递的“借壳上市”。但5月26日,湘邮科技发布公告称,财政部批复,同意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将所持有的湘邮科技股份,无偿转让给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 这被外界解读为,由于湘邮科技的股东、财务等关系处理较复杂,中邮速递自己IPO比借壳湘邮科技上市要容易。上市计划已列入中邮速递的工作日程,但具体是IPO还是借壳,目前未有定论。 整合之难 速递和物流两大业务差别明显,要想在人员庞杂的邮政系统将其捏合在一起更非易事。邮政系统曾在2005年尝试合并速递和物流业务,但合并计划最终让道于政企分开的改革。 2007年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实现政企分开,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后,邮政改革才将重点放在速递和物流业务的整合上。 从2009年初开始,各地的速递物流公司,与邮政局在操作和财务上逐渐划分开。 但速递业务和物流业务的运作模式并不相同,速递的核心目标是快速高效,提供门到门限时递送服务;而物流则是个性化运作,为客户提供面向大宗物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综合服务,对时效性的要求远低于速递业务。邮政速递和物流在业务模式上差别很大,前者是标准化运作,后者是个性化运作。 混业经营 邮政速递和物流业务的合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将EMS的竞争性业务和中国邮政的普遍服务彻底分开,并进行必要的资产剥离。速递与物流属于竞争性业务,利润高且效益好;而像信函递送、党报党刊发行等则属于邮政普遍服务,多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的熊洁菲说,国家有关部门支持邮政速递物流向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方向进行重组,希望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邮政速递物流企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速递物流综合服务运营商。 但EMS和中邮物流很多业务都在借用普遍服务的邮政网络,比如借用通行免费的邮政运输系统,通过邮政网点进行业务受理,还享受其他补贴等优惠政策等等。从民营和外资快递企业的角度看,这必将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 在中国快递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看来,中邮速递在股份制改造后,EMS等业务或将通过委托代理的方式在邮政网点经营,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之间需要有业务经费支付,而不是以前的“资源共享、收益均摊”。 但如果分家分得太彻底,邮政系统也会出现互相拆台情况。比如,快递包裹收入既然划归中邮速递,窗口人员就劝说客户寄普通包裹;客户原本想用EMS寄证件,窗口人员就介绍客户用挂号信寄。 《中国邮政报》的一篇报道说,“由于专业经营、收入分配等原因导致窗口人员对代理速递业务积极性不高,有些职工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 中邮速递正在加大揽投网络的建设,发展自己的揽件投递系统,以减少对原有邮政系统的依赖。中国邮政集团副总经理刘明光说,“要将加快速递物流揽投网建设,当做机制改革头等大事来看。” (来源:吴成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