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全国最大的珠宝首饰加工基地。然而,头戴光环的珠宝首饰企业,目前却遭遇巨大尴尬:1000多家企业总共才有4个中国名牌,尽管名牌寥若晨星,本地消费者竟然还不“买账”,本地名牌在与香港名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
深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珠宝“老大”――最大的生产基地、最大的贸易集散地及物料采购中心、国际信息中心。然而这个“老大”却遭遇品牌缺失等多重尴尬。
珠宝“老大”名牌屈指可数
目前,深圳共有黄金珠宝首饰企业逾1000家,珠宝品牌200多个,从业人员约11万人。2004年,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加工总值达430亿元,约占全国珠宝市场份额的70%以上。然而,“老大”也有伤心事:缺品牌,更缺名牌。去年,中国名牌产品评选首次将黄金首饰类产品列入,9个珠宝首饰中国名牌中,深圳拿下了4个。看似不少,但与70%的份额显然不相称。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些名牌与香港、国外的名牌相比,品牌优势不明显,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屈指可数的几个名牌,连本地消费者都不认。
本地珠宝名牌不被认知
市内多家珠宝店,深圳的珠宝品牌在本地的知名度极低。众多消费者对香港的“周大福”、“周生生”、“谢瑞麟”等品牌如数家珍。而当问起深圳的“爱得康”、“安盛华”、“宝亨达”、“翠绿”等中国名牌时,只有少数消费者表示“听说过”,绝大部分消费者连听也没听过,更何况买呢!
销售人员也表示,消费者对本地品牌不但了解甚少,而且购买的意愿一点都不强烈。相反,尽管“谢瑞麟”、“周大福”等品牌与深圳品牌相比,售价要高出许多,但一般消费者还是愿意掏钱购买。
家族式管理影响战略发展
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珠宝首饰业已经由竞争初级阶段的价格战转向品牌战,深圳企业若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品牌战略,有可能继续丧失领土,最终处于全面被动。
深圳吉盟首饰公司的执行董事曹阳分析认为,深圳珠宝企业缺名牌、且名牌影响力弱,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不规范,绝大部分企业仍沿袭家族式管理方式,同时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目前,深圳逾千家珠宝首饰企业没有一家上市,并且在银行的贷款和信用记录迄今为零。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企业在品牌化、现代化、规模化运作方面非常薄弱。
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夏重英指出,深圳珠宝行业发展历史短、沉淀少、企业散、规模小,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接单加工生产的OEM阶段,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产品却被贴上别的品牌标签高价销售。这种长期“为他人做嫁衣”的做法,严重地抑制了本地品牌的发展。
专家建议
企业文化建设与推广或是捷径
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随着香港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大规模进入,深圳品牌必须尽快“排兵布阵”,在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和形象推广方面重拳出击。一方面,要设法在产品设计、工艺、质量和款式等方面推陈出新,提高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提高品牌的创建意识,加强售后服务,在市场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创造品牌要靠特色,特色靠企业创新,创新则来自企业文化。”深圳吉盟首饰公司的执行董事曹阳认为,在中国,珠宝首饰行业正在成为汽车、房地产之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深圳企业有一定的技术、规模和市场优势,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品牌建设,培养“品牌就是生产力”的意识,除加强推广和消费引导的力度外,还要积极推广企业文化,使本土品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