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广电总局 “潘金莲”都逆袭成精了,广电总局放权、中国电影要逆天?



近日,《我不是潘金莲》电影的上映,让大家颇为惊讶,如此对社会和官场有所指的作品竟然无删节地公映了!此“潘金莲”告状逆袭成精了?相对此前广电总局的严查严管,这次“潘金莲的审核”状况变化,难道是在为电影产业新法规实施前夕“预热”、“吹风”?


11月7日《电影产业促进法》表决通过。据悉,这次通过制定《电影产业促进法》把实践中已经推行的改革举措写入了促进法,譬如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电影产业促进法》未新设行政审批项目,还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审批等行政审批项目、下放了电影片审查等多项行政审批项目。而且,还简化了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了电影审查标准的制定和公开程序,并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监管。按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的话就是说,“简政放权、激活市场的活力是电影产业改革推动的重要方向”。据透露,《电影产业促进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实施多年的《电影管理条例》将依据《电影产业促进法》进一步修订完善。到时候,电影片的审查等多项审批事项将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电影审核不再只是广电总局的事了。


看来电影审查的放宽,似乎是在为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放宽道路”。而事实上,中国电影产业开放式发展势头凸显,早已不可遏止。如此一来,中国电影要“逆天”?看当下电影市场,真人秀做成电影?小品、话剧拍成电影?抗战题材凸显人性刻画与冲突等创新不断?首创全真人CG技术电影?……当今电影节的创新风潮似乎越刮越盛,“中国创造”、“中国创新”的势头想不到在电影节得以疯长,真有赶超英美之势。


那么,每年中国电影产业票房突破势头如此“强劲”,谁说中国电影没有创新与动力?似乎真要为中国电影产业叫“冤”?!


但如此天马行空创新之下,有人欢喜有人愁。此前,《爵迹》票房折戟,十亿票房梦碎,口碑方面差评如潮。除此,《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等票房和口碑方面全线败退。这让大家已经开始深切地怀疑,粉丝经济赚快钱的模式是否已经“闪崩”。那么,最近新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如何?据悉,冯小刚这部“大胆尝试”的新作11月18日首映当天就摘得当天票房冠军。这让大家怀着“爵迹第二”忐忑的心,终于落地。


创新精神勇气可嘉,但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导演要搞创新,想当年姜文的3D大作《一步之遥》并没有延续《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等良好口碑,而是被数落了一地。而堪称“冯氏幽默”巨制的电影冯小刚《我不是潘金莲》意外“逆袭”,其迥异的圆形、方形画幅视觉的电影效果,也让大家目瞪口呆。幸好,大家“受用了”。


当然,《我不是潘金莲》的最大创新与争议不仅是多边的视觉画幅、带领观众如“管中窥人”,而且是对现实及官场的冷嘲暗讽,而且这样拍出来了,竟然还能正常上映了。最要命的是,据悉国内上映版几乎没删减,公映版相比国外展映的版本更是有多没少,还多了一些旁白和剧情。不过,看李雪莲这个“现代版潘金莲”都逆袭了,看来事应验了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相对而言,冯导这部被誉为其最好的作品,是幸运的。尽管,当今中国电影的商业创新似乎让人越看越不懂。如今文化都成快消品了,为了商业“赚快钱”,谁来讲究创新、琢磨、“数年磨一剑”大制作?


那么问题来了。快餐时代能让人一看再看的片子越来越少了,诚意的作品也不多了,粉丝经济靠IP、颜值、鲜肉疯狂捞金泛滥后开始疲软乏力……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利好刺激下,中国商业电影如何放开步伐,进一步突围?


创新找死?不创新突破,等死?中国商业电影创新到底应该如何突围?对此,不妨结合一下一些热门电影,谈谈中国电影创新与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问题。


首先,电影创新要提倡,但需要有个“谱”,要照顾观众接受的底线。


郭导的《爵迹》的过度标新立异,脸盲表情僵硬的真人CG动画口味迥异,造成了连“粉丝们”都倒戈的局面,也是应当早有预案。这并不是说郭导缺乏匠心,如果胡来捞一把的话那就应当拍《小时代5》而不是突然蹦出来的《爵迹》了。当时谈到《爵迹》的电影票房,郭敬明也是如此表示,“这次有一个重要的点,本来做这样一个电影,也不是冲着赚钱和票房去的,如果是的话,直接拍《小时代5》或者同样类型的电影,又快又省,然后投资又少,赚得又快。”


而就近日上映的《我不是潘金莲》而言,幸亏,冯小刚此次多边画幅风格的标新立异是服务电影剧情和冲突变化的,起码让大多数人能“懂”。而且,冯氏幽默在这类人物性格鲜明、冲突不断地剧情中,恰好能够派上用场。


片子从开始就是圆形画幅,那是李雪莲在其所在的县城里游走、四处告状时候的镜头;而到了李雪莲上北京告状的事情转折点上便出现了方形画幅,告十年了,李雪莲再次被官员逼得上京的时候也变成了方形画幅;然后李雪莲与官员矛盾再次掀起,与李大头“私奔”后、发觉被骗等剧情再度波澜起伏的时候又变回了圆形画幅;最后李雪莲一直要状告的秦玉河意外死掉后,释怀了,片尾便出现了宽银幕画幅……伴随着李雪莲四处奔走的“锣鼓声”响起,如此画幅的变化也在某种程度上暗示着故事的变化:圆画幅暗喻“圆滑世故”、让人物表情与冲突更聚焦,方的工整、暗喻“正义公正”以及人物事情的转机,而片尾部分的宽银幕画幅也烘托了人物主角内心的“释怀与宽心”。


再者,内容情节的僵化与单调,是当今众多商业电影的硬伤,内容为王,同样适用电影界。


想想最近的话剧改编的小成本只做电影《驴得水》为何能若“黑马”般突围?并不是说该电影非常完美,而在于其电影内容编剧的主心骨尚不错,尽管若话剧制作般有点粗糙,但塘中无鱼虾毛为大,鹤立鸡群罢了。


而改编于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作品的电影,让“冯氏幽默”有了不错的表现基础,起码凭借着刘震云小说巧妙的线索可以把各个人物冲突及剧情发展串线起来,如俄罗斯套娃般“环环相套”,而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可以让冯小刚笑傲2016年的电影票房。毕竟刘震云的小说有浓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倾向的伤痕文学味道,以人物情节的布局与冲突、以小见大方面见长,嬉笑怒骂之余更善于写实,针砭时弊。刘震云小说改变成电影,似乎“万试万灵”,《手机》、《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等小说都已拍成电影,均取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那么,最近《一句顶一万句》、《我不是潘金莲》小说改编电影先后上映,而“潘金莲”荒诞的戏码,在方圆的变换之中撕开了官场的人性阴暗面与复杂的嘴脸与内心。


除了事情的变化与结局有点过于意外、光怪陆离外,从《我不是潘金莲》电影可以看到半个中国与官场。尽管,很多事情并不是如电影中那么理想,能投诉到上级,而且还能得到重视与解决。

 国家广电总局 “潘金莲”都逆袭成精了,广电总局放权、中国电影要逆天?

其次,电影是立足娱乐,还是需要承载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问题。


没错,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消遣的形式。正如诗歌也应当是人性所言“诗缘情而绮靡”,而并不是都要成“经国之大业”、“无韵之离骚”。但是,好电影还是肩负着某种思考、人性的揭露或者对现实社会的呈现或者批判。


例如,让人欲罢不能的韩国知名电影《辩护人》、《新世界》等电影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对人物刻画、情节冲突控制得当至于,寄予对时局、正邪、人性善恶方面的刻画与深切思考。《新世界》里,一个“无间道”警方卧底,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黑社会”老大的?正与邪之间真那么容易说清楚吗?只能说,去到一定的位置身不由己,更善良的人也可能“变成异类”。


正如《新世界》里隐喻的一样,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为何告倒了几届官员后,还要继续告,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正之风”是可以传染,如官场多次换人后歪风却依旧“阴魂不散”。


而且,如何照顾内容和情节,有趣让人捧腹大笑,有料让人有所感喟,还真考验水平。


电影与艺术始终在寻求一种平衡点。此前方励一跪成名的《百年朝凤》,实现了文艺片票房的新突破,而片中旨在对传统手艺人传承的深刻反思与召唤,但是格调趋势过于沉重,不能“接地气”。相对而言,有人说“潘金莲”等标题党狠抓眼球,嬉笑怒骂有余,写实不足。但,电影也需要照顾大家的口味与票房,情节特殊化处理的冲突能赢得观众。在《我是潘金莲》电影中,其故事本身就相当荒诞无稽。毕竟一个乡村农村妇女把一群官员大老爷们告得团团转,而且一告就可以告十年,堪称“大笑话”。最可笑的是,李雪莲的十年如一日的告状已经成为了其生活的动力,最后竟然是随着其前夫秦玉河的意外车祸死去后才丧失了“继续告状的源头动力”……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中,一个农村妇女因为“离婚”这样的小事闹到了北京高官那里才有了“回音”,从县、市、省等方面的“不作为”,对官场的抨击与调侃,鞭辟人里。电影里敢说官场的怪圈,但情节发展的相对理想化,更让人感到“官场”的不可思议。不过,类似情节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一个没文化的乡村妇女是不可能把“上头”告倒的。因为,现实中很可能会出现狱中“猝死”、“被整”等情节,哪能让“刁民”放肆之礼?片中,李雪莲不也被“关了一段时间”?看过《断箭》电影的小伙伴都知道,片中主角就是被法官、监狱人员整得“一塌糊涂”,被一步步逼成法律达人的。


因此,大家看电影都被人物的冲突与情节的变化撩得“哈哈大笑”,而仔细寻味如此的情节,不能不说这种写意化人物的悲剧也是在对现实情形的各种讽刺。人物冲突之下诱发的笑声背后,其实应当是“拔凉拔凉”的。


最后,当下电影大都营销、标题党有余,诚品不足,需要更多的“干货”。


很多商业电影为了应节点、贺岁等,哗啦啦拍摄一堆,精品极少。即便是此前开创了上映时长达数月之最、口碑不错的《美人鱼》,但也逃脱不掉“营销用力过猛,故事情节单薄”的非议。当下电影界哗众取宠玩噱头过火,捞一把的心态导致商业烂片的泛滥。什么“西游XXX”等素材不断改编翻新、贺岁档换个主角再演一次,还有“XX侠”、“XX英雄”等“标题党有余”诚意不足的作品,大行其道。今年以来,像《湄公河行动》这样的有料、有制作、有诚意的作品确实不多。


《我不是潘金莲》片中,法院院长王公道曾这样说李雪莲:“官员觉得她像小白菜,她认为自己是窦娥,经过多年的告状,已经修炼成了白素贞,再加上前夫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的身上,足足活着四个大名鼎鼎的中国古代女性。单拎出来一个都不好对付,难缠的人缠在一起,都变成三头六臂了。”每年的告状把各级官员弄得“团团转”,人物刻画的复杂性与趣味性交际,自然让观众叫好,欲罢不能。


不过,《我不是潘金莲》电影还是不能免俗,无例外的有“宣传炒作”。近日冯小刚向王健林开炮,指责万达院线在全国其它院线平均40%以上排片量时,只给了“潘金莲”11%。11月18日冯小刚在其微博发表的《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疑似为电影首映当天舆论造势。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多数中国的商业电影患上了“假大空”综合症,怎么破?


还是那句话,少些花招,多点干货,要形成风格卖点。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当产出不同的“土特产”,台湾电影的文艺清新风,香港电影的商业黑帮风云,韩剧的俊男美女虐成狗,欧美剧的人性与理性的碰撞,还有好莱坞的大制作高科技……中国电影要形成自有的特点,方能独步全球。


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潘金莲。想想电影www.aihuau.com人物李雪莲为了弄清楚其与前夫是“真离婚”还是“假离婚”、自己是不是“潘金莲”等事情上,死心眼地执着纠缠,最后一批批官员竟然被告倒了。那么,商界大佬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名句,同样适合于电影圈。


不过,无论现实如何悲催,从宏观而言,这是个良币驱逐劣币的社会。


(注:此文由作者原创于2016年11月21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12438.html

更多阅读

武松对潘金莲刻骨痛苦的爱 我不是潘金莲电影上映

〖评论精选〗剖析武松对潘金莲刻骨痛苦的爱作者:纹 松 萝  有人说,武松爱上潘金莲,是对《水浒》原著的极大歪曲,是“今人糟蹋古著”。然而事实上,武松不爱潘金莲,才是对原著最大的曲解,才是对人性最大的误读!  因为即使武松爱上潘金莲

张仲文主演《潘金莲》邵氏1964 新东方 张仲文

导演:周诗禄编剧:张 彻主演:张仲文 张 冲 黄金 白 云 红薇剧情梗概:潘金莲天生丽质,卒被主人所污,嫁予武大为妻。武大貌丑家贫;其弟武松(张冲)却天生神勇,醉打白额虎,更被委为都头之职。金莲私心仰慕,竟对松百般挑逗,松怒而远走东京。时西

声明:《国家广电总局 “潘金莲”都逆袭成精了,广电总局放权、中国电影要逆天?》为网友錢是王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