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经说过: “互联网公司的CEO从事的是世界上最最孤独的工作。”其实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伤和现代社会的通病。当移动电话、掌上电脑和互联网横空出世时,乐观的人们曾发出欢呼,孤独将从此成为一个心理名词。然而,尴尬而矛盾的现实再次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与大洋彼岸的陌生人聊得海阔天空,却与隔壁的邻居形同陌路; 我们可以交上几百个网友,身边却没有一个人可以推心置腹。我们不再孤独吗?不,互联网时代,我们可能更加孤独! 创业者张朝阳:孤身闯荡互联网 “我想起了1995年的那个冬天,我提着两个大箱子从美国回到北京,那几乎是我所有的家当。黄色的面的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哐当哐当地奔跑,我先在一个简陋的居民楼里住下,没有热水,没有电话,更没有人知道互联网,我开始了创业的峥嵘岁月。”10年间,孤身创业的这段记忆总是在张朝阳的脑海中浮现。 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3年,张朝阳的同学和朋友都“风风光光”地去了著名的技术公司、咨询公司或者华尔街的投资银行。相比之下,张朝阳选择了回国创业。极富冒险和探索的决定,或许是因为张朝阳体内流淌着追求孤独的血液。 类似的创业故事在互联网的“海归派”中不胜枚举。1999年底李彦宏从美国回到北京,身上的钱仅够在北大资源楼租一个两居室,吃、住、办公都挤在一起。没有天使投资的支持、没有媒体的关注和包装,甚至没有企业和用户基础,只有依靠那一股信念在支撑自己的创业梦想,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的创业环境都是如此。 “创业时期最难熬的就是寂寞,很多时候只能自己肯定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身边都是打工者,他们的思维很难理解我们内心真正的感受。” 陈一舟对于当年离开美国斯坦福大学回国创业的选择从来没有过后悔,“因为伟大的公司都可能灰头土脸地做五六年也无人问津,Google是这样,国内的公司也是这样。” 创业者的孤独还在于自己承担着企业成败的所有风险。“即便我把家里的存折拿出来,即便低声下气去借钱发员工工资,员工也是隔岸观火的心态,一看情况不妙就闪电跳槽。”经历2000年前后那场“烧钱游戏”的某网站王总感叹说,“那个年代,创业期的团队忠诚度不高,所以创业者的孤独是注定的。” 其实张朝阳自己也承认,“创业时的徘徊和失落是经常性的。当某个投资者、股东给我发个邮件说不投了,或者某个股东说些乱七八糟的话时,我会觉得很难受的。2000年搜狐股价跌至1美元以下,市值居然只有公司当时现金的一半。”为了给自己增加信心,张朝阳只能拿出大部分钱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 通过多个创业个案的分析可以发现,真正挺过那段互联网艰苦岁月的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极度自信,可以不顾周围人抛来的质疑眼光,可以不去攀比同龄人取得的出色成就,可以执着专注地把一项事业做到底,甚至当孤独的种子在心头萌发时,可以一笑置之。
![张朝阳:优秀创业者的孤独](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2515779456905.jpeg)
创业者大都是优秀的,而优秀者大都是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