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发改委、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以及来自于全国各地食品和面粉企业、科研机构的代表参加,由河南兴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河南兴泰科技)在河南开封主办的“中国粮食深加工及主食产业化高层论坛”,使平日习以为常的餐桌主食——馒头成为讨论的焦点。出乎与会者意料的是,不起眼的馒头在全国拥有千亿市场的广阔“钱”景,河南兴泰科技偏偏打起了它的主意,8年前就开始抢占全国馒头市场的先机。
馒头产业化思路
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传统农业已经由过去的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逐步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转变。粮食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在带动粮食转化增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像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作为小麦等粮食的主要加工渠道,产业的发展在促进粮食转化、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同时显现出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居民日常饮食中,75%的能量和50%左右的蛋白质均来自于谷物类主食,馒头、面条等传统主食,依然是亿万家庭餐桌上的“主角”,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虽然,主食生产面临着巨大的需求空间,但主食的生产、供应,主要依靠的是数量庞大的地摊、小作坊和少量的集约化工厂。整个食品行业中存在着低成本、低价格、低水平组成的“三低”问题。
河南兴泰科技董事长刘晓真教授提出了推动‘应用农业’发展的观点。他说,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应该包括上游的种植、中游的农产品初加工、下游的深加工等环节。中游的农产品初加工、下游的深加工等应用转化环节,以及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物流业等服务于该体系的产业单元等应用体系也应纳入农业产业。提升主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进行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如何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同时也是产业全面升级和改造的过程。
“产业化的思路或是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屈凌波教授在此次论坛演讲中指出,中国主食必将走向“产业化”。实现产业化,是市场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也认为,当前的农业各个环节是典型的零散化,调动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环节,实现农业“产业群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专业从事小麦、主食、主食机械开发和产业推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河南兴泰科技,从打起主食馒头的主意开始,就花大力气致力于馒头生产产业化。他们率先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如2001年在国内首倡主食产业化理论,提出应用前沿学科技术和先进工业手段,提升和改造传统主食产业的构想;2007年底,研制出DFD—1型智能化主食馒头生产线,被专家认定为“目前国内外第一条可超越优质手工馒头品质的生产线,成果的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1月牵头起草的我国第一个面制食品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正式实施。
这些思路和成型的生产技术,为实现传统主食的工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提供了必要保障和重要支撑。
从区域走向全国
馒头虽小,背后却有大市场。河南兴泰经过3年的调查,发现每年我国的小麦产量为0.9亿~1.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馒头、面条、水饺等传统面制主食消耗占小麦总产量的80%,全国每年做馒头用的面粉占面粉总用量的30%、面条占35%、饼类占10%、饺子占8%。传统主食在城乡有着3000多亿的市场,仅馒头就有1000多亿的市场空间。
河南兴泰科技下属的子公司——郑州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主体产品就是小麦粉馒头。“多福多”品牌的馒头在郑州市场上价格最高,已从最初的日产销数千个,在短时间达到了10多万个,并且销量不断攀升。“多福多”馒头一袋有4个,售价2.5元,比市面上普通馒头要高出1~1.5元,但仍供不应求。
在稳定主食馒头销量和品质的同时,开发上市了花色馒头、杂粮馒头、果蔬馒头等10多种新产品。“多福多”的产品销售点达800多个,基本形成了由超级大卖场、连锁商超、社区分销点和自营店组成的立体式销售网络,覆盖了郑州市各个城区,已经占据了郑州市优质馒头市场的最大份额。
河南兴泰科技总经理郑心羽告诉记者,随着市场影响力和消费群体的扩大,“多福多”的生产经营模式由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示范店,逐步向“专卖店 生产基地”的集中生产、渠道销售的经营模式转变,以更有利于控制成本、宣传品牌。
目前“多福多”在全国重点区域布局,有望引导消费意识,突破传统价位,形成新的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向前发展。而“方便化、营养化、标准化、现代化”则是主食推进产业化的主要特征和方向。河南兴泰科技主食项目销售的核心是产业集群建设,2009年7月份起,该公司就确定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24个重点产业集群,欲通过重点城市向区域市场和全国市场拓展。在24个重点产业集群以外的地区以技术、设备输出为主体,与当地销售渠道相结合的商业经营模式,加快主食中高端馒头在全国市场的布局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