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本山传媒集团“全价值链”的考察,我们发现:本山传媒集团收入与盈利来源的正是巨大的且呈现火爆增长的刘老根大舞台票房(2008年据披露票房收入达1亿元)。从商业角度分析,刘老根大舞台已经具备了成为中国的太阳马戏团“必要条件”,欠缺的只是“充分条件”。
找到了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之所以说刘老根大舞台可以成为中国的太阳马戏团,原因在于刘老根大舞台已经具备了可规模化复制的商业模式。
从品牌上看,刘老根大舞台完全可以成为独立于赵本山,甚至超越传统二人转的新的舞台表演形态。因为刘老根大舞台已经从产品上具备了快速规模化的所有要素。比较一下其他几个精品娱乐节目,比如德云社、周立波海派清口等,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些艺术节目(或项目)都很难快速“做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去德云社、看海派清口都是冲着郭德纲、周立波个人去的,而在刘老根大舞台,赵本山渐渐变成了招牌(赵本山自己甚至已经在有意识地这样做),而小沈阳也只是快速吸引眼球聚集人气的明星。这就是说,至少是现在的情况,大家去刘老根大舞台,如果没有小沈阳在,没有赵本山在都已不是致命的缺憾,而小沈阳本人也并不需要像周立波那样一个人表演2小时,串场30分钟或占到整场演出的30%。
更为重要的是:刘老根大舞台从渠道上看,已经具备了可盈利的商业模式。目前,刘老根大舞台已经开了9家,每家每晚的票房收入约20万元,基本上充分挖掘了“赵家班”从《刘老根》、《马大帅》、《一村之长》、《乡村爱情》、《乡村名流》、《关东大先生》等电视剧里培养锻炼出来的核心明星表演团队的能量:每场刘老根大舞台的基本人员配置是1个核心明星+3~5个二线明星(上过赵本山电视剧露过脸的)+学员级二人转演员6~10人,跑龙套3~5人,一台100~120分钟的戏就基本上成形了。
以赵家班现在100多人的二人转演员阵容,应付9个刘老根大舞台的演出虽然有点紧张,但由于剧场主要分布在北方、东北一线城市,人员之间的调动、轮换还可以保持各舞台剧目的更新与轮转。因此,本山传媒只要再从东北2万名的民间二人转演员里优选一批,按照每100人成熟表演团队开9家刘老根大舞台的速度,赵家班达到300人左右的核心团队,刘老根大舞台开到20家的时候,年舞台票房收入达到10亿元就成为可能。
命门是商业战略规划
本山传媒集团(或作为决策者的赵本山)是否“清楚地界定”未来3到5年哪项业务单元是本山集团的核心收入来源与盈利来源。我之所以强调清楚地界定,是因为本山集团具有多收入来源与盈利来源的特点,而且有些收入似乎来得很轻松(在娱乐圈这个名人效应的名利场里这样的机会很多),而对于战略来说,没有聚焦核心主业的成长而将资源(资金、时间、心思等)分散到花花绿绿的活动或项目里,将是快速增长的大敌。
那么,哪些价值链环节是本山传媒集团的“命门”或“气门”?笔者认为,把握命门、守住气门是企业在高速增长过程里必须时刻清晰关注的要点。然而,需要在哪些关键增长引擎上进行投入,又需要对哪些制约因素或瓶颈因素想办法克服——这是一个企业家进行经营决策的核心。对于赵本山来说,除了有计划地变好,没有别的选择。
笔者认为,本山传媒可以进行投资的关键增长引擎的“点火按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刘老根大舞台演出剧目的详细规划,比如制造太阳马戏团那样的年度主题节目以始终吸引关注度,毕竟娱乐的天敌是重复;二是对演员进行小沈阳式明星的包装与推广,中国娱乐圈里已经有一批专业的造星梦工厂,可以进行战略合作以实现“群星荟萃”;三是对刘老根大舞台剧目核心产品的研发,比如根据热点话题或事件进行节目创造,包括借助央视有关节目进行节目宣传与推广。
尽管赵本山也已经意识到需要运用现代企业经营的方法来管理“本山传媒集团”,聘请职业经理人打理,甚至自掏60万元去商学院进修EMBA课程。但不可回避的是,无论是本山传媒集团的产业化运营管理、还是二人转艺术形式的创新、二人转演员的培训、电视剧的策划与拍摄等等,都是摆在赵本山及其经营管理团队面前的巨大而繁重的工作,并不轻松。